本書基于最新的氣象預報產品,在對其進行精度評價和后處理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多種時間尺度的徑流預報模型,對氣象水文耦合的徑流預報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本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短、中、長期氣象預報精度評價與后處理;②基于深度學習和調度函數的水庫出庫徑流模擬;③基于喀斯特新安江模型和實時校正方法,耦合氣象預報和水庫出庫的短期徑流預報;④過程驅動模型和數據驅動模型相結合,耦合氣象預報的中期徑流預報;⑤過程驅動模型和數據驅動模型相結合,耦合氣象預報的長期徑流預報;⑥基于多目標模糊優化算法的徑流預報綜合評價。
抽水蓄能電站安全、經濟運行需要即時對各系統的運行狀態感知,支持生產運行支持系統對電站設備進行科學調度、對可能出現的設備缺陷等問題早發現、早干預處理。精準、全面的狀態感知,關鍵的支撐信息是多源系統采集的實時數據。通過構建抽水蓄能實時數據監督體系,建立實時數據全景設備及觀測模型,融合多源實時數據、提升實時數據質量,并構建實時數據及其生成的時序數據的分析環境,實現實時數據完全監督、強化自動巡維策略定義和執行,充分發揮多系統實時數據在運維檢修領域的價值。本書首先分析抽水蓄能電站數據監督涉及的模型
《抽水蓄能電站工程建設用地節地技術和模式研究》一書將從抽水蓄能電站的簡介、發展歷史、雙碳目標下的發展前景對行業發展做出預判和展望;結合新形勢下節地和集約用地的新要求,對已建成或規劃設計中蓄能電站用地情況、特點進行統計和整理,梳理工程建設用地面臨的諸多困境;并向讀者介紹蓄能電站工程設計關鍵技術、設計過程,借鑒相關行業節地技術的應用情況,探索蓄能電站工程節約集約用地標準設計思路,研究工程建設節地技術和措施,提出社會各方參與下的工程建設節地模式。本書還將構建蓄能電站節地評價體系,研究習近平經濟思
本書基于金沙江下游梯級水電站的安全智能化管理實踐,系統梳理了工程建設安全管理的變革與啟示,提出智能化閉環安全管理理論,以“人-機-環-管”四要素為基礎,“事前源頭管理、事中過程管理、事后結果管理”三階段為主線,“全面感知、真實分析、實時控制、持續優化”閉環控制為核心,研究工程建設各類安全風險“感知、識別、判斷、推送、整改、閉合、改進”的智能化管控體系。圍繞“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分級管控,準入與軌跡、隱患排查治理,安全效果評價”等重點環節,研發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系統Wesafety,做好
本書主要介紹水力發電系統數值建模方法與穩定性理論,有助于水利工程相關專業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加深對水力發電系統運行性能的理解,并進一步突破理論研究瓶頸,解決實際工程中遇到的問題。全書共七章,主要內容包括水力發電系統運行性能的研究基礎、水輪機調節系統基本模型及隨機擾動系統穩定性分析、考慮陀螺效應的水力發電機組軸系建模及振動特性、水力發電機組軸系與水輪機調節系統耦合建模及振動特性、水力發電系統參數不確定性分析、水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發電可靠性分析、水力發電系統的綜合調節優勢。
本書按照水電站輸水系統布置方式,分別介紹單管單機、設有調壓設施和多臺機組共輸水系統三種布置形式下的水電站過渡過程與控制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科技前沿,主要涉及電站系統中水、機、電的耦合與控制。全書分為三篇10章,從電站系統運行的調節保證、穩定性和調節品質三個方面進行深入論述。本書絕大多數內容是武漢大學“水電站過渡過程與控制”課題組近25年的研究成果,為解決水電站設計和運行面臨的主要難題提供理論依據、分析手段與工程措施。
聚焦于高應力條件下卸荷誘發巖體災變機理這一關鍵科學問題,以高地應力環境中高邊坡及地下工程開挖擾動區應力重分布特征為依據,有針對性地設計了綜合考慮卸荷應力路徑、初始應力狀態、卸荷速率等關鍵因素的系列巖石(體)卸荷試驗方法和試驗裝備,系統開展側向卸荷、法向卸荷條件下剪切、法向拉伸條件下剪切、圍壓作用下卸荷-拉伸等卸荷巖體力學試驗與理論研究,揭示卸荷條件下巖石(體)的力學參數弱化、變形與破裂響應及其力學機理,建立卸荷條件下巖石強度準則與本構模型和巖體裂隙擴展機制及其力學判據,提出基于斷裂力學理論的卸荷
本書介紹了農村小水電概況、存在問題及降損增效發展趨勢,分析了農村小水電能量損失特征,提出了降低水頭損失的技術措施,研究了農村水電工程水工建筑物破損修復,機組與水工建筑物增效、主要電氣設備及配電網降損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