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方是一種新穎的、極具現代感的幅式,符合現代建筑式樣和展示空間變化的要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論斗方創作》一書中,沃興華先生討論了圖式斗方、大字斗方、大幅少字書斗方、書文合一斗方及文本式斗方幾種不同形式斗方作品的創作方法。圖式斗方強調章法,在結體之上增加了組與組、行與行、筆墨與布白的構成,使作品的對比關系更多,對比反差更大,表現能力更強,因此適用于創作書文合一的作品。修訂本對舊版進行了大幅改動,刪改文章,調整附圖,并增加了大字斗方創作和大幅少字書創作兩章,主要討論超大幅作品的
本書是作者多年書法臨習和創作的作品合集。作者結合自己的生活、教學和科研的所感所思,用翰墨詩話寄寓自己書法理想。全書收集書法作品近200幅,具體包括條幅、對聯、橫幅、斗方、扇面等多種形制,內容涉及法帖臨摹、古詩文書法創作、人生寄語書寫等多個方面。作品旨趣高雅,體現出“圓轉與方正的糅合、中正與欹斜的適配”的個人書風。本書還收納書法評論兩篇,讀者可以結合書法評論感受書法作品的風骨,感受書法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華蒙學經典《千字文》,原是皇家子孫啟蒙教育的秘籍。相傳南朝梁武帝為了培養教育子孫,鞏固江山社稷,命大臣在碑文中拓下不重復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習、書寫所用。但由于互不關聯,誦讀難以上口,書寫亦難生思緒情懷,遂特召博學多才的史學家周興嗣專門為其而韻之。鐵線篆是篆書中的特殊形體,它細如絲而堅如鐵。為方便讀者、書者通篇或有選擇的自我學習和書寫,整體編排按單頁整句書寫、整句注解進行布局,以避免出現單頁斷句和釋文不完整的情況,使《千字文》的文學之美與鐵線篆的古樸、典雅、堅挺之美有機結合,讓原文
中國書法在古代農耕文明和儒家文化中生成。本書討論儒家思維方式對包世臣和康有為的影響,以及儒學的同質和異化。根據《藝舟雙楫》《廣藝舟雙楫》,探討兩者對書法史的建構和解構;由模糊性和人格化,非自覺性和形而下層面,探討其書法批評的特征;由厚古薄今、感覺的陳述和意志力的申訴、有限的想象和無限的想象三個方面,探討其書法美學的特征。通過上述分析與比較,揭示書法學統和儒學道統的之間關系,揭示19世紀書學思想的演變邏輯。
這部書法集為紀念馬識途先生110歲誕辰應運而生,收錄了馬識途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書法佳作,多數為百歲以后的純熟之作,很多是首次結集出版。馬識途自幼習字,書法作品具有很強的個性和辨識度,透露著文人氣韻。馬識途的書法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思想和情感的傳遞,他的作品中常常蘊含豐富的詩意和哲理。賞析這些書法作品,可以感受到來自這位百歲老者的人生啟迪。
《叢書》是重慶出版社的經典力作,在2006年老版的基礎上,利用并拓展老版的篆刻資料,突出篆刻藝術創作的教學功能,選取經典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過具體印例,對篆刻創作技法進行分類解析。
《漢印技法解析》:學習和研究中國篆刻藝術,漢印是繞不過去的一座山。學習漢印的規范和程式,是每一位成功印人的必修課。本書深入解析了漢印的風格形成和演變、篆法、章法、鑄印和鑿印、歷代仿漢印、漢印的臨摹方法,系統解讀漢印的每一刻。
《歷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是重慶出版社繼《中國歷代印風系列》后推出的又一經典力作,在2006年老版的基礎上,利用并拓展老版的篆刻資料,突出篆刻藝術創作的教學功能,選取經典古代印章和代表性印人的作品,通過具體印例,對篆刻創作技法進行分類解析。
《古印匋、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為歷代篆刻經典技法解析叢書中的一本,印匋指鈐印在陶器上的印章。封泥又叫泥封,是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泥團。人們對古印匋、封泥的藝術認知較晚,完全進入近現代篆刻家的藝術視線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此之前則忽略
《秦印技法解析》是叢書中的一本,共有秦印的歷史及藝術特點秦印技法解析秦印臨摹與創作三章內容。全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就秦印的淵源、賞析、臨摹、樣式等加以詳細論述,并選錄明清以來篆刻名家采用秦印樣式創作的印例加以分析,系統梳理了秦印技法的學
《古璽技法解析》:本書用大量實例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古璽藝術。首先設綜述系統介紹了古璽全貌,又以燕秦楚晉齊分地域梳理其特點,整理古璽藝評,對古璽藝術的臨摹與創作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并研究了古璽的發展演變。
漢字有長達四千多年的歷史,其字體演變的過程非常復雜。啟功先生在寫字、看書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不明白的問題,比如大篆、小篆、籀文、隸書,它們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樣的,等等。為了弄清這些問題,啟先生把這些問題都記下來, 1961年開始寫,在寫的過程中,一個問題往往又會帶出另一個問題,后來漸漸地,就形成了這本書。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99年,啟功先生再次對此書進行了修訂和補充。 為使本書更具可讀性,將香港《書譜》雜志約啟功先生連載的《漢字書法心得》作為附錄一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