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N 青年科學》雜志是一本專為青少年及科普愛好者打造的科學月刊,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廣受好評。雜志內容聚焦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科技等諸多專題,貼合現代 STEM 教育理念,特點是以一個個小主題的形式展開,用生活化的內容及實例講解科學技術知識,深入淺出地為讀者提供前沿、趣味、豐富的科普內容。本書為 STEM 科學新知系列的科技專題,書中內容選自近年雜志中尤為精彩、好評如潮的文章,介紹了諸多機械、交通、太陽能、納米工程、信息技術等相關的前
《從一到無窮大》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科普經典名著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引進出版后,曾在我國引起很大反響,直接影響了眾多的科普工作者和青少年讀者。作者喬治?伽莫夫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科普作家,這本《從一到無窮大》是他的代表作。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將數學、物理和生物學等內容巧妙融合,并以一種通俗易讀、充滿趣味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激發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身邊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的興趣。本版根據原書的最新版進行了修訂,以全彩的設計,附上修復后的作者手繪全彩插圖,旨在優化廣大讀者
作為“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系列的第八輯,本書著眼于互聯網科普的平臺化發展,對以“科普中國”為代表的公共平臺和以抖音、嗶哩嗶哩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的科普發展現狀進行深入解讀與分析,用數據畫像和對比分析的方式多方位呈現科普內容、科普創作者、科普用戶之間復雜而有序的互動,反映互聯網科普生態的現況與趨勢。全書內容分為兩篇。上篇聚焦公共平臺科普的發展,下篇聚焦社會化互聯網平臺科普的發展。附錄為2023年科普輿情專報和“科普中國”信息員調查問卷。
本書是一本面向廣大科普工作者的理論讀物,內容全面豐富,包括科普的主要內容、法規、規劃、政策、資源、活動、措施等。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簡稱。2022年9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普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科普工作做出了部署和安排,對促進中國科普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對于長期從事科普管理和實踐的人,常常感覺科學普及的理論支撐不足,科普政策缺位較多,科普創作水平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科普活動在滿足公眾多樣化需求、科技創新成果及時惠及公眾等方面尚存一些不如人
未來30年,是科技大爆發時代。智能手機與云計算正在改變人類與數據相處的方式。隨著手機功能越來越全面,移動網絡的鋪展也將加速。移動終端的發展以及移動網絡的擴散,也會進一步推進云計算的進展。云計算可以在零投入的情況下給用戶帶來大量計算能力。基于云端的移動計算端將會改變從醫療到教育甚至到農業等各行各業。 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大的轉折點,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人口紅利轉向創新紅利,從工人紅利轉向工程師紅利,從模式創新到科技創新。未來三十年,中國發展的關鍵點在科技紅利
本書深入探討了新大航海時代下技術鏈、價值鏈、產業鏈的演變,社會組織的重構,以及數字時代交互鏈接的構建。本書作為思想讀物,通過多維視角,恪守專業文風,以人類探索變遷為邏輯主線,回顧歷史、審視當下、暢想未來。
《從一到無窮大》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科普經典名著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由科學出版社引進出版后,曾在國內引起很大的反響,直接影響了眾多的科普工作者。本書根據原書最新版進行了修訂,書中以生動的語言介紹了20世紀以來科學中的一些重大進展。先漫談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然后用一些有趣的比喻,闡述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四維時空結構,并討論了人類在認識微觀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和宏觀世界(如太陽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全書圖文并茂、幽默生動、深入淺出,適合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廣大讀者閱讀。
人類的未來有什么可能性?人類將走向何處?《聯線》雜志創始人珍·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與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主編布萊恩·伯格斯坦(Brian Bergstein)在《給未來人類的時間膠囊:25個改變未來的科技愿景》一書中精挑細選25篇文章,帶領我們一窺生物與科技的發展對人類的未來將產生的影響。 本書提出的25個愿景希望能讓跨領域的學者專家彼此對話、討論,這25篇文章包括知名的合成生物學之父喬治·邱契(George Chu
選取用于改造環境的3大中國重大科技工程,以漫畫擬人的方式解析重大科學成果中的基礎知識,對知識點的解析包含物理等多門學科,結合對工程學思維的講解應用。書中對超級工程的建造方式、技術難點、社會意義都做了細致的講解,并非簡單的羅列。運用兒童能夠理解的場景和例子,令超級工程直接和小讀者對話,讓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超級工程的好朋友。書里借鑒了闖關、游戲的內容和場景,也與建造過程的技術突破相貼合,獨具動感,富有創造力。
增長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一個不言而喻的、明確的目標。增長現象支配著世間萬物。小到微生物個體和群落,大到帝國、文明乃至星系,都處在動態的增長變化過程之中。在本書中,斯米爾帶領讀者回溯了從微生物的感染到動植物的新陳代謝、從早期農業的出現到帝國與文明的興衰等種種增長現象。 在自然環境中,人類馴化了動植物,改變了它們的生長,使其成為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家禽、家畜和農作物的生長與它們處在自然環境中的祖先的生長截然不同,而這正是維持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關鍵基礎之一。相比之下,在由人造物和人類行為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