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梳理了我國深地科學的發展歷程,揭示了深地研究的多尺度特色和強系統性,明確了深地科學在現代地球科學和地球系統科學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該領域的兩大發展趨勢(一是新技術和新方法在創新發現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二是從不同學科相對孤立的探索研究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轉變)。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深地科學前沿的十大科學問題和一個能引領深地科學研究的技術支撐體系,建議圍繞這些重點方向,進一步開展跨學科、跨圈層綜合交叉研究,形成地質天然觀測、實驗模擬和計算模擬協同創新的工作模式。
本書以裂隙石灰巖中的巖溶管道發育過程為核心,聚焦巖溶發育初期的生成與演化機制,通過數值模擬揭示巖溶系統中流體流動與化學溶蝕作用之間的復雜耦合關系。本書首先系統綜述近20年來巖溶演化領域的基礎理論和數值模擬研究進展,全面梳理該領域的主要學術成果和技術發展現狀;然后,重點闡述巖溶發育的反應動力學理論,并建立巖溶早期發育與演化的反應性溶質傳輸數值模型,同時結合實際案例,深入討論裂隙開度、裂隙網絡非均質性等關鍵因素對裂隙溶蝕行為和巖溶發育過程的影響;最后,通過對二維與三維模型在刻畫巖溶演化過程中的差異進
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德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大陸漂移學說的創立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中,35歲的德軍上尉魏格納奇跡般完成了《海陸的起源》這部劃時代的著作。《海陸的起源》是現代地球科學的奠基之作,詳細闡述了大陸漂移理論,提出古代大陸原來聯合在一起,因大陸漂移而形成各大洲的觀點。全書分三篇共13章。第一篇論述大陸漂移的基本內容,指出地球冷縮說、陸橋說和大洋永存說的問題,反證大陸漂移說的正確。第二篇從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古生物學與生物學
本書以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材料處理重金屬離子為主線,系統介紹了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材料的制備,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材料粉體的焙燒,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材料吸附銅離子,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材料吸附鎳、錳離子,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材料吸附鋅離子,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材料吸附鉛離子,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材料吸附鈷離子,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成型材料吸附鎘離子及活性炭/鈦柱撐蒙脫石復合材料吸附鎘離子。本書可供環境工程、礦業工程等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高校師生及相關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北大別雜巖帶(簡稱北大別)是大別碰撞造山帶三個含榴輝巖的構造巖石單位之一,屬于揚子三疊紀深俯沖陸殼的一部分(下地殼巖片),為中生代高溫超高壓變質帶,經歷了麻粒巖相變質疊加等多階段高溫演化過程,以及山根垮塌期間的大規模部分熔融與混合巖化作用,是研究碰撞造山帶根部帶巖石組成及其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實驗室。本書重點介紹了筆者獲得的北大別榴輝巖、混合巖及相關巖石、含剛玉黑云二長片麻巖等方面的系列重要成果,解決了北大別的大地構造屬性等重大基礎地質問題,為大陸 碰撞造山帶根部帶研究提供了范例。
白云巖-鄄蒸發巖共生體系在各大沉積盆地均有分布,與油氣資源息息相關,本書綜述了國內外各大沉積盆地共生體系發育特征,以川東北飛仙關組共生體系為典型研究對象,探討共生體系沉積特征、白云巖成因、源?鄄儲?鄄鹽特征等相關問題;劃分出了共生體系中巖石類型及組合方式,探討其差異的形成過程、分布規律、主控因素;厘清了川東北飛仙關組共生體系時空分布規律,揭示了共生體系耦合機制;解析了白云石化流體特征,明確了白云巖成因,并闡述了共生體系源?鄄儲?鄄鹽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關系。
沉積地球化學是研究沉積物的化學組成、化學作用和化學演化的學科,是沉積學的重要分支,也是沉積學與地球化學相融合和交叉形成的一門重要科學。本書運用地球化學分析技術方法,通過研究沉積巖或沉積物中各常量元素地球化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及有機地球化學等特征在環境分析、源區識別、氣候研究、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并詳細介紹這些方法的使用條件、應用局限等。
本書是一本環境保護類圖書,本書圍繞地質資源開發利用與地質災害防治展開,從環境監測評價和土地規劃利用等方面發展的議題切入。分別探討了地質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地質環境監測與評價的方法等,其中包括地質災害的治理技術以及地質環境在國土規劃和工程領域中的應用等進行全面分析。通過這些內容的研究論證,在為實現地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提供理論支撐和政策建議,以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本書具有較強的出版意義,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研究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包括前陸盆地動力學、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物源分析與原型盆地分析、構造作用與沉積響應、隆升作用與剝蝕作用、構造負載與彈性撓曲模擬、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與盆-山耦合機制等方面的內容。該項研究成果不僅為研究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造山帶與前陸盆地耦合機制提供了科學依據,而且為全球陸內造山帶-前陸盆地動力學和大陸動力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和科學研究范例。
自青藏高原形成以來,在印度與歐亞大陸持續的匯聚作用下,青藏高原除不斷隆升外,還逐漸向外擴展,即橫向增長。特別是青藏高原東北緣的北向生長,是高原演化最為明顯的特征。本專題有關青藏高原今生方面,以“高原生長”為目標,以青藏高原東北緣構造帶、喜馬拉雅造山帶及包括中南半島在內的東南緣為考察對象,揭示青藏高原橫向生長的前鋒發展過程。特別是要查明青藏高原東北緣晚新生代北向的擴展過程,并揭示晚新生代以來各構造帶隆升、高原擴展及其與氣候的耦合關系,探討高原生長與荒漠化的關系。具體的考察與研究內容包括:通過對阿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