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闡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內涵和路徑出發,全面分析了已有相關研究及我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政策,并以區域、城市、產業園區、行業等為案例開展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效果評估。本書認為,應從環境、經濟、社會、國際四個維度理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我國減污降碳具有較大協同增效潛力,需進一步完善政策,切實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
中國目前缺乏一個系統和全面的環境政策評估框架,以幫助決策者更好地通過政策評估進行“政策學習”,而這正是本書旨在填補的空白領域。通過回顧國內外政策評估框架相關文獻,本書認為悉尼大學教授麥康奈爾(McConnell)提出的政策評估框架具有在中國情境下應用的潛力。麥康奈爾框架是一個系統和全面的框架,跨越計劃、執行和政治三個領域。在清晰定義政策成功和政策失敗的基礎上,麥康奈爾教授進一步提出了一套衡量政策成功或失敗程度的指標體系。 然而,這個框架和相關指標體系沒有經過測試,其對中國的環境政策的適
本書從企業互動視角對中國環境政策的微觀資源配置效應進行理論和和實證研究。首先,構建一個包含企業研發、規模調整、市場進入退出的數理模型,推導環境政策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其次,基于1998-2010年工業企業數據,采用動態OP生產率分解方法測算資源配置效應,并以“十一五”期間中國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計劃為政策試驗,實證檢驗環境政策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和微觀機制。理論研究主要發現,環境政策影響企業研發、生產規模和進入退出,產生資源配置效應并決定加總生產率增長,且不同的政策措施引起的資源配置效應也不同
本書是一部環境史研究專著,基于越南的歷史和文化,探討戰爭影響下當地的環境變化,從環境史的角度反思各種沖突對自然和社會的長期影響。作者認為,戰爭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在于制造了諸多廢墟,還在于長期地影響了戰后的重建。而軍事活動雖然具有技術上的沖擊性,但總會受到當地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影響或反作用。從長時段的角度看,這些行為在發生地點和影響空間上具有延續性,仿佛形成了足跡。本書旨在深化人們對戰爭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理解,環境保護和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性思考。
本書以新時代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為研究主線,針對新時代環境財政中存在的稅費改革等環境財政收入問題、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環境支出責任界定模糊等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理論制度建構價值定位,旨在探索新時代環境財政的法治化路徑。本書稿是國內首套結合新時代背景檢視并重構中國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體系的系列叢書之一。作者長期從事經濟發展與公共經濟政策、稅務理論與政策領域的研究和教學,此書出版為新時代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體系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本書從闡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內涵、意義及著力點出發,全面分析了已有相關研究及我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政策,并以典型城市、工業園區、交通部門、無水印刷行業等為案例開展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效果評估。本書認為,應從環境、經濟、社會、國際四個維度理解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我國減污降碳具有較大協同增效潛力,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切實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軍事環境史專著,涉及理論與實踐兩部分,是作者十余年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軍事環境史是聚焦于軍事而對人類與環境間互動關系歷史的研究。這一研究主要審視環境因素與人類軍事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正面的、負面的、推動性的、阻礙性的等等),以及這種雙向互動過程體現的人類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和自然觀變化。這一研究有著突出的跨學科特色,歷史學者需要從多方面入手應對跨學科挑戰。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對軍事環境史的理論探討,涉及基本概念、產生背景、研究意義和認識論、方法論問題。第二章是對歐美軍事環境
水污染、植被破壞、生物滅絕、疾病災害……環境問題越來越難以區分天災和人禍。歷史已然告訴我們:人類一直在適應與改造、破壞與恢復自然之間徘徊。本書是全面介紹環境史來龍去脈的入門著作,細數環境史自發軔以來的代表性學者與詳細書目。自然環境不只是歷史的背景,也是歷史的重要動力,我們應該在歷史中更透徹地理解人與環境的同舟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