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當前場地環境調查的迫切需要,結合環境工程、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知識,介紹了直接傳感類、鉆孔地球物理測井、地表地球物理探測和遙感等技術的類型、特征及使用要點;結合實際案例系統介紹了技術的可行性、適用性及精準性;初步構建了精細化場地環境調查技術體系,彌補了目前的技術缺失,提高了場地調查技術的準確性和經濟性,為實現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本書系統介紹水稻長勢及病蟲害監測預警方法及應用,主要內容包括基于多源遙感數據的水稻種植區提取方法、基于無人機高光譜的水稻葉綠素含量估算方法、產量估算與稻曲病監測、稻飛虱種群動態規律分析與預報方法、水稻藥肥精準施用大數據平臺的設計與研發。
本書主要介紹了環境影響評價概述、評價方法及程序、評價信息及其獲取,詳細闡述了水環境影響評價、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噪聲環境影響評價、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環境風險評價等的評價內容、程序及方法等,并輔以案例分析,闡明了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編寫方法。
本書以圖集的形式展示了2018—2022年萊州灣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書中均為各年度生態環境監測要素的分布圖,具體包括pH、鹽度、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等海水環境要素分布圖,重金屬、硫化物、石油類、有機碳等沉積環境要素分布圖,以及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底棲生物等生物環境要素分布圖。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學科的專業主干課程。本書共13章,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 2.1—2016)為主線,系統介紹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管理及其工作程序,重點論述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大氣、聲、土壤、生態環境的現狀評價、預測評價以及固廢、風險、規劃評價等內容,并提供了案例分析。本書旨在使學生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知識與技術方法,具備編制一般建設項目和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能力。
本書分為三篇十二章。第一篇主要介紹環境影響評價基礎知識,包括環境影響評價概述、環境影響評價法律法規、生態環境標準體系、環境影響評價內容與程序。第二篇主要介紹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包括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因子篩選、工程分析內容與方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與評價范圍、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污染防治對策與環境管理方法。第三篇主要介紹環境影響報告編制,包括環境影響報告編制概述和案例。
本書系統介紹了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有關法規和標準以及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序和方法,尤其對大氣、地表水與地下水、土壤、噪聲、固體廢物、生態等環境要素的評價和環境規劃影響評價作了詳細的論述。此外,本書還介紹了許多新的評價方法,如生態風險評價、景觀美學影響評價等。
本書以長三角為例,從區域排放清單的優化、校驗和應用三方面,介紹典型行業高分辨率排放清單建立和優化的過程與結果、基于觀測和數值模擬等手段的重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的校驗和改進,以及精細化排放清單在污染成因和減排成效評估方面的應用。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現狀分析和理論探索、園區規劃分析、環境質量與污染防治回顧性評價、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現狀環境問題與制約因表分析、環境影響減緩措施與協同降碳、“三線一單”構建等。
本書為學術專著。川西高寒濕地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區,地形地貌和天氣系統對衛星遙感成像特性產生重要影響;地區水熱條件時空分異顯著,高寒濕地植被生態系統生長季短,導致可以開展濕地資源調查和生態環境監測的最佳遙感窗口期少;多源遙感是進行高寒濕地研究的重要數據源,而利用傳統模式進行多源遙感集成、高寒濕地信息提取和時空變化監測時效性較低。本書針對川西高寒濕地面臨的嚴峻生態環境問題和省域尺度上多源遙感集成、分析模式的限制,開展川西高寒濕地多源遙感監測及其時空變化特征研究,為川西高寒濕地生態保護和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