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賡續·變革——清代學術與思想研討會”會議論文選集,收錄論文19篇,展現近來清代學術、思想研究領域的新趨勢。本書所收論文既有對清代學術史、思想史的宏觀考察與理論探討,從整體上梳理了百年來清代學術發展的脈絡,反思、檢討現有學術史論述。又有對清代重要學者如惠棟、戴震、阮元、江藩、程恩澤、鄭珍、劉寶楠、康有為等的深入研究,清晰把握其學術特質,在學術史、思想史脈絡中定位其價值。同時,新材料、新視角、新方法的綜合運用,是近來清代學術、思想研究的重要表征。本書部分論文
《簡讀呂留良》再現了呂留良時文選本風行天下的盛況:其自產自銷的風蓋樓時文,應試學子人手一冊,其隱于時文評選本的反清思想亦因此流播深遠。本書還細述了呂留良死后遇難的前因后果:其死后近五十年,曾靜案發,曾自述受呂留良影響而反清,雍正出奇料理此案,赦免主犯曾靜,呂被剖棺戮尸,并牽連至族人親友……
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古今中外大家為對象,著重擷取與體現其思想精要。叢書作者皆為各領域學術前沿學者,他們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短短十余萬字,清晰簡練闡述中外大家生平、思想,讓讀者快速讀懂大家。叢書內容編排、裝幀設計到紙張選擇、印刷力爭精益求精,成就視覺欣賞與閱讀體驗于一體的大眾讀物。
《簡讀王夫之》一書比較詳細地論述了王夫之的人生歷程和學術成就,呈現了一個堪比不食周粟之伯夷的士大夫形象。他義不仕清,拒絕接受清廷饋贈,甚至因朋友降清為官而與其絕交。讀者可從書中了解到王夫
顧炎武為清學開山祖師,清代六大宗師之一。本書講述了在以清代明的歷史條件下,顧炎武九州歷其七,五岳登其四,認真總結明王朝覆滅的教訓,重新審視傳統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以其遠見卓識,建構民族復興的藍圖的歷程;分析了他在哲學、史學、道德倫理、經濟政治、文學諸方面所作出的新的理論建樹。
大家精要·典藏版叢書簡介:
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古今中外大家為對象,著重擷取與體現其思想精要。叢書作者皆為各領域學術前沿學
實學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實學思想家顏元的學術著作,書中對顏元的成長經歷、學術淵源、核心觀念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涉及顏元實學思想的多個方面,包括實性論、為學論、實事經世論、教育論,揭示了顏元實學思想的獨特價值和重要意義。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了解顏元實學思想的視角,同時也為學界研究顏元思想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王船山畫傳》從王船山出生到病逝的生命時間為經,以王船山先生生平所到之地、所做之事為緯,全面系統而直觀地展示王船山曲折坎坷而偉大的一生。《王船山畫傳》作者歷經二十多年,在寫作《王船山傳》一書時,沿著王船山的行蹤采訪知情人,積累了大量文字圖片資料,現經梳理,形成3萬多字、340余幅圖片、80余篇文章的《王船山畫傳》一書。 全書圖文并茂,在先生誕辰四百年之際編輯出版,無疑對紀念船山誕辰、弘揚船山文化意義重大而深遠。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啟超晚年在清代學術史領域的一部薈萃式研究成果。這部著作與其早前的相關論述相比,更為成熟,在保持了自身語言、思想特色的同時,又以專題、專人等模式深入研究。 作者試圖探索在清代歷史上相繼出現的學術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并把它們合而視為一個獨立的思潮,進而找到這一思潮與其前后歷史時期所出現思潮的聯系。本書的論述中,體現出梁啟超研究的,既不再是數千年舊史家對封建王朝文治的歌頌,也不再是歷代學者對一己學派的表彰,而是一個歷史時期學術盛衰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