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契約不完全性的研究產生了威廉姆森和哈特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盡管他們都認同契約的不完全性,但是他們對如何應對契約不完全性的處理方式不同。本書收錄了哈特的新產權理論的主要觀點和最新理論進展及應用,也收錄了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理論發展和應用,并收錄了兩種理論的融合進展,為經濟學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即從契約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問題。相對于傳統的從個人選擇視角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契約視角提供了更廣泛的應用和解釋能力。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共分為五篇,第一篇是經典篇,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的經濟思想進行了總結和提煉;第二篇是中國篇,主要從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發展創新的角度,闡述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發展史、新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發展史,以及中國學者關于中國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第三篇是蘇聯俄羅斯篇,主要闡述十月革命前后俄國、蘇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思想,以及當代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第四篇是歐美篇,主要闡述歐美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
凱恩斯、拉斯基、哈耶克是同一歷史時期的三位著名學者,他們不僅在20世紀上半葉他們生活的時代攪動風云,而且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書以他們三人為主角,以他們的身份形成為線索,探討了他們的經濟思想如何形成,他們針對戰爭、經濟危機和社會變革開出了怎樣的藥方,以及他們的經濟思想如何影響了當時和后來的社會。通過本書,我們還能看到丘吉爾、羅斯福、撒切爾夫人等政治領袖如何對經濟思想做出反應,以及不同的經濟學家圈子如何影響政治。 本書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下經濟爭論的核心議題,幫助我們洞察當前混亂
習近平經濟思想為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書稿收錄了《經濟日報》發表的50多篇重要理論文章,從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入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部署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大力發展制造業和實體經濟、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等十三個方面,對習近平經濟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
本書以生態學視角和全球史觀對19世紀以來的歐洲崛起進行了再闡釋,通過作者新穎的比較研究,為我們理解世界經濟史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依靠可靠的史實與詳實的數據,將中國與歐洲放到同一標準上,對其人均壽命、市場限制、營養攝入、土地利用、勞動力流動性等方面的異同進行了全方位的比較。在研究思路上,作者強調的是全球史觀和比較研究,并且突破了傳統比較研究中將整個國家作為比較對象的研究范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文明體系之中發達的“核心地區”和欠發達的“外圍地區”之間的對應比較、各地區基于不同方面多維比較、不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一百年,是中國經濟從“大分流”之后的落后回到現代經濟增長路徑進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一百年;也是中華民族走出歷史低谷,不斷前進的一百年;更是中華文明彰顯活力和韌性,對世界不斷做出貢獻的一百年。為更好地學習“四史”,更好地闡釋黨的百年經濟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舉辦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思想與實踐系列講座”,在此,我們將講座部分文稿結集成書,以饗讀者。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可供黨史、經濟思想等相關專業的讀者閱讀使用。
作者在西方經濟學說史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該著作為其代表作。在西方經濟學說中,主要是國家干預論和自由經營論,在各個時期,時而是這種思潮占統治,時而又是那種思潮占上風,特別是20世紀后半葉,幾乎一直是這兩大經濟思潮的興衰交替。本書所論述的,就是當代西方經濟學中的國家干預論和新型自由經營論兩大主要思潮,以及它們的各個流派。
中國近代出現了數以萬計的經濟學新術語,它們是怎樣形成的?這是中國經濟思想史的重要問題和難題,學術界迄今尚無系統的研究成果。作者潛心10年,對該主題進行了全景式的深入研究,最終形成本書成果。本書內容涵蓋經濟學、歷史學、語言學,依據近代經濟學概念體系選擇主要術語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關注重點在古今經濟知識與經濟思想之變;既從個案上研究了132個中國近代經濟學主要術語的形成,又在整體上研究了三個階段經濟學術語形成的特點。在研究方法上,將學科史與概念史方法相結合;在史料運用上,以教科書、經濟辭典、
本書是了解20世紀伊朗政治、經濟最全面也是最為權威的書籍之一,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作者運用了跨學科、跨方法論的研究方法,并綜合運用了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與社會學的理論來研究問題,同時還兼用了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本書不僅在西方伊朗學術研究界飽受推崇,在伊朗國內的影響更為深遠,甚至對我國伊朗研究也有建設性的影響。本書是伊朗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專業必讀書目之一,深受東西方伊朗學研究者的推崇。
《我們的荊軻》以歷史傳奇刺秦為藍本,卻賦予人物以穿越般的現代思想,在犀利的對話、幽默的表演和顛覆性的故事背后,挖掘人性的真實,直面選擇的困境:荊軻究竟為何刺秦?俠客是否稱得上英雄?我們的追尋的高人在哪里?在彼岸抑或在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