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以下簡稱《陸疏》)是三國吳人陸璣的一部詩經學研究著作,該書突破漢儒關注名物人文意義的傳統,開辟以考據名物治《詩》新途。《陸疏》在詩經學、《詩經》名物學、博物學乃至本草學、農醫學等領域均具有不可忽略的學術價值,但迄今對它的研究成果寥寥,對《陸疏》成書原因、《陸疏》與《毛詩義疏》《毛詩草蟲經》的關系、《陸疏》今本與《毛詩正義》的關系、《陸疏》訓釋體例與理念以及訓釋特色與局限、《陸疏》的學術淵源、《陸疏》體現的飲食文化、《陸疏》對后世《詩經》名物學的具體影響等諸多問題,還缺乏足
《宋代詩學通論》是一部極富思想性、學術性的經典論著,有其獨特的理論架構;文字嚴謹而富有才性;立足傳統又能借鏡西方;抉示出宋代詩學中諸多值得深思的話題。《宋代詩學通論》為我們呈現了一種有別于唐詩的詩學天地:這一詩學世界充滿了對宇宙人生的強烈關注,滲透著宋型文化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宋代詩學通論》曾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秀成果獎、教yu部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中國文學獎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礪鋒等先生好評。《宋代詩學通論》這部經典在今天的意義,正如作者在重版后記中所說:
本書以名著《紅樓夢》為藍本,通過分析人物的情感關系、人格特點和主要事件,與讀者一起解讀親密關系中的各種問題,汲取人性的真善美,進而認識愛的緣起、愛的類型、愛的本質、愛的智慧。
金圣嘆所批評的唐代七律,其后人冠名為《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甲集》刊刻,其選錄了近六百首詩。本書精選了其中三百首,涵蓋從初唐到五代時期的不同詩作,其著重揣摩唐人七言律詩的謀篇布局、起承轉合的形式等。金圣嘆創造了“七律分解法”,將唐詩分為“前解”“后解”,分析字里行間隱藏的寫作方法以及詩人的真實情思。或鞭辟入里,或借題發揮,對于欣賞和研究唐詩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本書以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為底本,同時參閱多種注本,全新精校。且圖文結合,可讀性較強。
本書從修辭學角度對蘇軾散文的成就和傳承及其根源進行發掘、評述和解析,重點是對蘇軾散文修辭的風貌、成就、創新及傳承進行描述、評價和闡釋,以及對蘇軾散文成就和傳承的修辭學解讀。本書主要借助修辭學相關理論和方法,以蘇軾散文的成就和傳承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修辭學角度的描述、評價和闡釋。首先對蘇軾散文作品進行全面考察,對其修辭的整體風貌進行描摹刻畫,進而結合蘇軾關于散文修辭的論說,對其散文修辭的成就和傳承進行解讀和描述,最后從修辭學角度對蘇軾散文的成就和傳承與修辭的關系進行闡釋。
中國現當代散文在百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許多核心的美學范疇,這些范疇是現當代散文區隔于中國古典散文的核心特征,也是其現代性的主要體現。本書中的美學范疇是指中國現當代散文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帶有本質性、具有核心地位的基本理論概念,貫穿在現當代散文創作史、理論史、批評史、學科史等各個層面,是現當代散文研究的理論基礎與重要內容,是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的重要領域。 本書以中國現當代散文美學范疇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本真”“言志”“載道”“情趣”“閑適”“詩性”等美學范疇的發生機制及其歷史流變,探討它們在現當
本書以中國文學思想史學科的學術理念與研究方法為基礎,鉤沉元延祐至明永樂百余年間江右詩學思想的演變過程及其與元明臺閣文學之關系。過程性與關聯性是撰述本書的重要原則。所謂過程性,是指探尋江右詩學思想的形成、分化與轉型的歷史過程。所謂關聯性,是指既要考察政治制度、文人心態、朝代更迭等歷史因素對江右詩學的影響,又要辨析詩學思想內部不同話題、不同層次與不同面相之間的復雜關系。本書的基本觀點是:江右雅正詩學觀是一種正統化與政治化的地域詩學觀念,形成于延祐復科后,側重詩文的典雅平和與有補于世,后經元末的承續、
作為詩話領域中非常獨特的一種類型,從生成背景、成書方式到創作動機、創作特點,閨秀詩話多異于其他詩話。本書分上下編,上編力圖在文獻考辨、正本清源的基礎上,從類型詩話研究的角度出發,勾勒閨秀詩話發展演變的軌跡,揭橥閨秀詩話在生成與發展背景、創作目的、成書方式、創作特點等方面獨具的特質;下編從還原女性詩人生成與成長的社會機制、保存女性詩歌的活動場景、記錄女性文學批評話語、構建女性文學史、推進女性文學文獻學研究幾方面對閨秀詩話的文學史料價值作一探討。
本書是民國才女、已故著名詩詞學家盛靜霞先生的輯校、注釋本。全書收錄了李清照詞現存全部作品,書末附有盛靜霞詩詞論文及李清照年表、交游圖等。具體內容包括:點絳唇(寂寬深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
自新詩誕生以來一百余年間,詩界和學界反復爭論新詩有沒有形式、有沒有節奏,到底應該如何建構詩律?這些爭論的長期存在,一方面表明節奏問題對于新詩這一文體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命題,另一方面也說明有關新詩的節奏仍有很多根本性的難題有待解決,中國現代詩律學仍然需要進行重新認識和范式重。本書是李章斌教授十余年來有關新詩節奏研究的一個總結與集中呈現。該書通過回顧和反思百年來有關新詩節奏——乃至普遍意義上的新詩“聲音”問題——的種種爭論與觀點,總結前人的發現與突破,也思考其困境與不足,嘗試對已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