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從臺伯河畔的城邦成長為廣納地中海的帝國,擴張之路險象環生,尤其是與北非迦太基的三次布匿戰爭。其中第二次布匿戰爭給羅馬帶來的威脅最為嚴峻,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出色的指揮給羅馬留下了無法忘懷的戰爭記憶,所以此次戰爭又被稱為漢尼拔戰爭。這場戰爭不僅對羅馬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標志著羅馬史學的開端。羅馬史學家李維以生動且持重的妙筆書寫下這場戰爭的波瀾壯闊。他在歷史敘事中透露出對戰爭的思考,他在自豪于帝國乃天命所歸的同時,也道出了帝國的真相與危機。一場決定地中海霸權的戰爭
中古時代的波斯,涉及今日屬于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和中亞五國的地區。塞爾柱人、蒙古人、土庫曼人相繼到達和征服波斯,摩根詳述了這些帝國、王朝、政權如何崛起、興盛、覆滅和承繼,以及他們同伊斯蘭和波斯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他還選擇性地介紹了波斯同周邊政權,如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中國元朝、奧斯曼土耳其乃至歐洲其他國家的政治和經濟關系。盡管歷史上大多數時間里波斯都動蕩、艱難,仍難掩其文化的繁盛,書中還談及波斯中古時代的繪畫、詩歌和建筑的發展。在作者看來,正是文化認同使得波斯始終是波斯。
如果權力有一副面孔,它長什么樣?
如果權力面孔前有一群人,他們有什么想望。
瑪麗·比爾德穿越兩千年的歷史與藝術,從古羅馬的一枚硬幣到今日的一幅首相漫畫,從佚名流傳的掛毯到大師杰作乃至皇室珍寶,潛入浩如煙海的文獻與史料,爬梳龐駁繁雜的古羅馬帝王肖像作品,通過嚴謹精審的考證與詮釋,梳理了十二凱撒形象的生產、流變譜系,揭示了其對權力藝術的深刻影響。在解開一宗宗謎案時,還生動展現了荒唐無良的古羅馬帝王群像,講述了從搬運工到國王,從游客到文物
古代羅馬貴族甚喜著作歷史,凡戰爭、政事、人物掌故,留于紙草碑石者,猶足以供今人治史所取材,伯里之書,其著者也。全書依帝王在位順序,敘述其朝局變異、疆埸進退,兼述文學藝術,敘事生動,析論精辟。甫問世,風行上庠。然數十年來,不見有譯為漢文者,此譯足可彌補此遺憾。伯里創作此書的初衷是考慮到羅馬帝國最初兩世紀頗為重要但無關于此時期適用于大學及學院之英文手冊,這本《羅馬史》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憾,翻譯過來對于同年齡層次的國內讀者來說也意義非凡。
尼䘵是不是64年羅馬大火的始作俑者?羅馬城被燒時,他是否還在安提烏姆?基督徒是否真的被當作“替罪羊”,遭受了慘無人道的懲罰?安東尼·A.巴雷特對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進行了細致而且通俗的分析,對古代記述進行了專家式的解讀,正面回答了上述問題,從而發現這場大火及其后果成為羅馬帝國發展的轉折點。
這是一部從氣候學、動物學、植物學、骨骼學等自然科學學科考察古羅馬歷史的論文集,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瓦爾特·沙伊德爾匯集了處于領域前沿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和遺傳學家的七篇論文,其研究成果有助于重建古羅馬世界的生活。他們討論了氣候變化及其對古羅馬史的影響;以豐富的人類骨骼材料記錄構建了一個生物檔案庫,其中保存了有關健康、營養、疾病、工作等重要信息;展示了如何將古代 DNA 用于追蹤傳染病的擴散,以及牲畜和農作物隨人的傳播。
本書共7章,旨在探究古希臘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每一章都有幫助熟悉概念的術語,并提供與本章主題有關的人物傳記。為每章的主題挑選文化人物是一項有趣而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一些人物如荷馬和亞歷山大大帝是不能遺漏的,本書挑選了一些對古希臘社會造成不同影響的人,他們的經歷常常反映了有較高地位的古希臘人的觀點。本書沒有挑選在其他書中出現的伯里克利,而是選擇了他的情婦阿斯帕西婭,她甚至不是雅典人。薩福為男性主導的希臘文學做出了“女性的貢獻”。宙斯的傳記講述的是其“離經叛道”的故事,他的故事讓我們了解了
本書作者從羅馬的起源以及建城傳說開始,一路寫到漢尼拔跨越阿爾卑斯山和凱撒在三月十五日遇刺,為我們呈現了羅馬共和國引人入勝的歷史畫卷。其中,他審視了共和國獨一無二的政治結構,描述了它的文學和物質來源,刻畫了羅馬共和國的文化和社會。他還思考了羅馬人的價值觀和信仰,以此來解釋共和國跌宕起伏的興衰史。最后,作者還反思了羅馬共和國留給后世的非凡遺產,包括它作為典范和靈感及一種警醒,在今日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的再現。
斯巴達人的形象已經不可磨滅地融入了公眾的意識:長發披肩、肌肉發達、身披紅袍的戰士,手持印有希臘字母"λ"、閃閃發亮的青銅盾牌,以自由平等的身份列隊而站。然而,這種以耐力、平等和武力著稱的迷人形象所反映的并不是現實,而是一個關于失落世界的神話。這個神話自斯巴達全盛時期便縈繞其身,后來一直被斯巴達人努力維護。評論家對這個獨特社會的態度通常是或欽佩或譴責,安德魯·J.貝利斯深入研究了現有資料,致力于揭示斯巴達故事背后的真相與矛盾:雖然斯巴達戰士以"平等者"自居,但他們的平等卻依賴于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