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代》是一部關于中世紀歷史的書,作者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中世紀歷史,駁斥了世人對中世紀的普遍誤解,捕捉了這一歷史時期的復雜和人性。作者認為,中世紀是羅馬文明的延續,不是停滯的黑暗時代,而是不同民族和地域交流、流動的時代。本書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羅馬的陷落、查理大帝、維京人、戰爭、異端、黑死病,以及伊比利亞的多宗教等等問題,中世紀這段歷史不單單是白人的敘事,也包括阿拉伯人、突厥人、猶太人的故事,包含女性的傳奇。
米哈伊爾·普塞洛斯是11世紀拜占廷帝國的歷史學家,其著作《編年史》共7卷,記載了976—1078年間的歷史事件,涵蓋從瓦西里二世至米哈伊爾七世的14位拜占廷統治者。本書是關于米哈伊爾·普塞洛斯《編年史》的一項綜合性研究,對作家和作品進行比較全方位的解析,重點在于普塞洛斯關于拜占廷帝王“形象”的塑造和評價。本著作還詳細梳理了普塞洛斯的各種思想觀念,由此展現出這部《編年史》的特色所在。本書從史學專題研究和史學史研究的不同視角觀察問題,并注意將兩種研究方法相結合,這種研究模式更加符合《編年史
君士坦丁堡橫跨歐亞大陸,占據著得天獨厚的戰略要沖之地,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和戰場。本書以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作為一個征服者騎著白馬進入君士坦丁堡為開端,引人入勝地敘述了該城在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之后的雙重角色:既是歐洲體系的組成部分,又是吸引著從巴黎至伊斯法罕的民眾和思想的磁石。本書的結尾是奧斯曼帝國的最后一任統治者阿卜杜勒邁吉德乘坐東方快車匆忙駛離君士坦丁堡。在這兩大事件之間的漫長歲月里,作者透過該城熙熙攘攘的表象,通過敘述奧斯曼蘇丹及其王朝對于它的影響力、在君士坦丁堡定居和效力于蘇丹
1517年被廣泛視為歐洲近代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年,這本書的重點是從全球史的角度呈現1517年的世界面貌:1517年及其前后發生了什么?各級統治者、貴族與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況如何?當時的人們抱有怎樣的世界觀,如何理解自己看到的和不理解的事物?以及他們的行為產生了怎樣的后果,某些事件何以成為影響深遠的決定性時刻?從拉丁歐洲到陌生的俄羅斯,從問題重重的教廷到如日中天地跨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從阿拉伯海岸、馬六甲到大明王朝,從西班牙到中美洲的阿茲特克帝國,作者展現了1517年世界的權力格局、貨物與財富
理解感官對于理解中世紀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在這一時期的思想架構和文化實踐的發展中,對諸感官的理論探討和實際運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漫長的中世紀千年里,人們對于感官的認知與如今并不相同:例如,言說就被認為是嘴巴的感官之一;視覺和聽覺并不總是最主要的感官;對于醫學界來說,味覺更具有決定性……感官也不僅僅是被動的感受器官,人們認為它們在感知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也是每個人的道德身份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具體的都市或集市中的感官到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