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科學始于好的問題,這是解讀自然的通用的鑰匙。本書對人類歷史上重大的科學發現進行了有趣的探究。這些科學發現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狀態,拓展了人類對自然的看法,而且啟迪了更多思考,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本書的探究之旅分為三部分:仰望宇宙、俯視地球、內觀生命。作者以平易近人的表達方式解讀了一系列科學本質的問題,帶領大眾觀察、理解、分析、判斷,學會用科學的思想看待世界。本書如同一本偵探小說,讀者可以像破案一樣解讀科學:觀察自然現象,提出質疑,最終根據科學證據得出結論。
杰·英格拉姆博士是加拿大家喻戶曉、影響廣泛的科普大咖,他主持加拿大探索頻道黃金時段的科普節目《每日星球》長達16年,是該頻道的開創元老。不僅擅長演講,且長期堅持科普文章創作,出版近二十種暢銷北美的科普讀物。擔任旨在促進創造性科學寫作、傳播和社交媒體發展的班夫中心主席。因其在科學普及方面的努力在加拿大獲獎無數,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鉆石禧獎章和加拿大總督功勛獎的獲得者。
The Science of Why系列是杰·英格拉姆博士最具代表性
《上海政協年鑒.2022》由上海市政協研究室綜合處負責編纂,共分為兩部分:上海市政協篇、區政協篇。上海市政協篇,設工作報告、決議決定、年度工作要點、制度建設、重要會議、協商民主、重要活動、專門委員會工作、專題調研、委員視察、反映社情民意、社會團體、組織概況、機關建設、報刊社論、大事記。區政協篇,為各區政協的重要會議和活動,全體委員會議、常務委員會會議、專門委員會工作、重要活動、重要文件、重要建議及調研報告目錄、重點提案目錄,組織情況等。
和刻本亦名和板,扼要概括之即日本刊本。和刻本宋人文集共有53人所著115種191版。本書遴選南北兩宋4種和刻本,在廣泛征引書目、詳細梳理史料的同時,尤其充分利用當今難得之便利條件,廣泛收集中國內地、中國臺灣以及日本等地圖書館數十種全本、原版珍稀善本電子版。著重運用文獻學方法,彌補前人研究之缺失,深入文本,逐卷、逐篇、逐字詳細對勘雕篆手法、版面格式、序跋印記、文字異同,以求最為真切實證漢籍歷來傳世文本之樣貌、東渡扶桑和刻典籍之本真。探知文本之淵源、價值之優劣、版式之特質。諸本研究,亦涉及現代
江戶時代中期以后,長崎港成為日本唯一的對外窗口,且僅接待來自中國和荷蘭的貿易商船。《清俗紀聞》是日本寬政年間(1789—1800)擔任長崎奉行的中川忠英組織近藤守重、林貞裕等人向赴日清商詢問中國風情習俗并記錄繪編,是了解當時中國江南民情的重要資料。 全書分為論述篇、譯注篇,其中,論述篇由四章構成,分別為:“第一章 《清俗紀聞》的編纂與“華夷變態”思想”“第二章 《清俗紀聞》的內容構成與研究價值” “第三章 《清俗紀聞》的諸寫本及收藏情況” “第四章 《清俗紀聞》的稿本《續清朝探事》”
由于時代懸隔,幾經書厄,兩晉南北朝流傳至今尚為全本的經學文獻所剩無幾,兩晉南北朝各正史又無藝文、經籍志,唯有《隋書·經籍志》尚保存一些篇目。至清代輯佚學發達,學者于經解、類書中勾稽爬梳,使得今人可以窺探部分亡佚文獻之一斑。同時,清人對兩晉南北朝正史藝文、經籍志有所補修,在此基礎上對文獻書目進行統計、整理,亦可以展現當時經學文獻之大貌。本書就立足于此,通過對兩晉南北朝經學文獻的全面考察,展現這一時期經學文獻的特色,由此重新審視此時期經學的發展面貌及對后世的影響。
本書精選了宗白華、朱光潛、林徽因、傅雷、沈從文等名家關于“美”這一主題的優秀篇章,基本反映出20世紀上半葉中國學人對“美”和“藝術”的感悟與思考。也大致勾勒出前輩學人對“美”的認識軌跡,同時也為讀者呈上一席“美學的盛宴”。本書以讀者感興趣的形式將美學說明白、講透徹,選目精當,雅俗共鑒,主題全面,帶給讀者思想的震撼和美的享受。選篇雅俗共鑒,名篇匯集,極富藝術性、思想性、可讀性。經審閱,書稿無政治導向、宗教、民族問題。
本書精選了梁啟超、梁漱溟、馮友蘭、章太炎、錢穆、李石岑、嵇文甫、朱光潛、史鐵生等名家具有代表意義的經典篇章,從中可見中國哲學之精髓。同時詳盡地闡述了大師們對人生和世界的認知與理解。所選篇目雅俗共鑒、思想深邃,內容充實而博大,極具思想性和可讀性。本書以讀者感興趣的形式將東方哲學的遠流及發展脈絡說明白、講透徹,選篇精當,雅俗共賞,內涵豐富,將帶給讀者超越古今的震撼和哲學啟示。書稿文字嚴謹,名篇匯集,有著穿越時代的思想價值和理論高度,經審閱,書稿無政治導向、宗教、民族問題。
本書精選了王力、朱光潛、朱自清、龍榆生、聞一多、俞陛云、俞平伯、周汝昌、沈祖棻等中國近現代國學大師對詩詞鑒賞方面的文章。全書論述精辟,行文優美流暢,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引人入勝。讀者不僅能從中看到貫穿千年的詩詞歌賦及其背后的故事,更能夠了解到詩人們的個性、襟懷與抱負,讀詩詞,看今朝,厚重而悠遠的人文之美帶給讀者的是一場觸及靈魂的文化之旅。書稿選編精當,名篇匯集,具較高的文學性、思想性、可讀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文化意義和出版價值。經審閱,無政治導向、宗教、民族問題。
纂修于清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總目》,不僅是古典目錄學的巔峰之作,其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更是中國傳統學術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以《四庫全書總目》620則清別集提要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考證與觀念辨析的研究方法,探究清別集提要之生成過程、考證文獻與版本信息之正誤、辨析詩文批評之得失、梳理后世學者對清別集提要文學觀念之接受與修正。此研究旨在肅清官學思想支配下清別集提要存在的文獻錯誤與觀念缺失,還原清代文學真實面貌,為清代文學研究和清代文學史的書寫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