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與認識論毋庸置疑是哲學必不可少的核心組成部分。知識和信念也是形式認識論的基本研究對象。信念是認知主體所相信的命題。一個認知主體相信的所有信念構成了他的信念狀態。信念狀態會隨著認知過程而不斷動態變化。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接收信息的途徑,會源源不斷帶來各種各樣的新信息,引發認知主體對新信息的評價,進而形成新的信念。隨著信念的不斷形成,認知主體在認知過程中可能會發現自己信念狀態中的矛盾。對于這種普遍的信念修正現象,邏輯學家利用邏輯學和數學的各種概念、方法和觀點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種各樣信念
從事思想史研究的學者常常將自己描述為竊聽過去對話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過去社會的轉譯者,而批評者時常嘲諷他們只狹隘地關注少數人的思想;不過,從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當代思想并對其做出理性評估的角度來說,思想史儼然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思想史導論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發展歷史,剖析了各種方法論爭論,并提出了對這一領域的清晰定義。借助廣泛的歷史案例,他向讀者展示了哲學、政治、宗教、科學、藝術的等等思想如何在其歷史背景中起源,它們如何被其所處的社會所塑造,
本書在“克己復禮”問題溯源的基礎上,從禮的精神性入手,重審孔孟“禮”論的精神性意涵,并以漢代、魏晉、兩宋、明清等時期為節點,梳理了“克己復禮”的詮釋流變,展現了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克己復禮”詮釋彰顯出的不同風貌。本書特色和優勢在于對克己復禮的詮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解讀。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本書更加注重對于“克己復禮”的學理分析、詮釋流變、當代關懷等方面的分析和闡述,同時也對這一問題在海外研究情況進行了探討。目前學界尚未有專著從思想史的角度對“克己復禮”的詮釋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在此意義上
本書主要講述了哲學如何改變人類知識和我們生活的世界。作者認為,哲學探究是知識的根源;兩千多年來,哲學發展了新概念,重新解釋了舊真理,重新定義了基本問題,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哲學塑造的世界里。在書中,作者駁斥了將哲學視為象牙塔里的抽象概念這種誤解,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哲學,現代世界(包括科學、技術和政治)的構建是不可能的。帶著這個觀點,作者在各章中具體探究了哲學如何塑造我們的語言、科學、數學、宗教、文化、道德、教育和政治以及我們對自己的理解;哲學如何滲透在法律與邏輯
歷史哲學顯然不是哲學的歷史,即哲學史。因為歷史是人類過去的活動,是一種事實性的客觀存在。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一種意識形態,或者是一種意識活動。哲學史是一種人類意識的活動史。盡管哲學史的素材對哲學史的研究者而言,是一種給定的事實材料,而它涉及的相關對象卻是一種意識形態活動的結晶,即先前哲學家們的思想成果。因此,哲學史屬于人類歷史,卻不能等同于人類歷史:它是人類歷史的一部分或一個種類。從邏輯關系上講,折學史與歷史(即人類歷史)是種屬關系。 《哲學鏡像:歷史的實踐與反思研究》共八
通過對英美市場社會主義的發展的最新階段的考察,在政治哲學的視域下,從當代英美市場社會主義所倡導的價值目標出發,論證了當代英美市場社會主義在平等、效率、自由、民主等價值目標上的貢獻,進一步探討了當代英美市場社會主義的價值訴求。當代英美市場社會主義在對未來社會進行新藍圖的構建過程中,都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在以提高經濟效率和實現平等為依托的基礎上,對自由與民主問題、公平與效率等問題進行了論證。當代英美市場社會主義的價值理論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而且在與市場密切相關的政治領域和社會文化領域都有涉及,從而使當
本書以“思想發生學”(Phylogenetics,以此方法所得之研究結果即“過程化”的展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對康德批判哲學的生成過程進行回溯式探查,依據的主要是康德在相關書信中的實時供述、各種傳記材料的記載分析以及我們對康德自己發表、尤其是1770年前著作所含哲學思想之學理關系的研判,旨在盡可能客觀如實地“重演”(柯林武德)批判哲學實際生成的歷史過程和思想理路即文本發生和思想發生。故而,本書的重心就不在對批判哲學體系本身的系統探研,而重在對批判哲學體系凝成創生之前的實際發生進程的探勘,尤其是對
哲學是一個深奧而晦澀的研究領域,它與現實世界追逐的實用性有一定的距離。在日趨商業化和自動化的當代世界,其生存的土壤瘠薄,其重要性日益式微,加之其學習與研究進程漫長而艱辛,是短平快的對立端,所以其不為主流研究者所喜。尤其在商業研究領域具備哲學底蘊的研究者越來越少,將其運用在學術研究中的人更少。然而,運用哲學思辨考量商業問題,從歷史和空間的大格局出發思辨國家與時代大格局與戰略方向,才是其真正重要的治學價值。中國有著千年的哲學智慧與體系,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博大精深,許多現代西方企業管理
本書是一部古希臘羅馬哲學專業的論文集,主題為“邏輯、同異與辯證法”。本書共收錄17篇文章,其中,古希臘原典譯注1篇,為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作品的節選;外國學者論文9篇,國內學者論文3篇,分別圍繞邏各斯與辯證法、同一與差異兩個話題進行討論;優秀學生論文1篇,以蘇格拉底之死所引申出的古希臘的自殺與神命問題為主要關注對象;學者紀念文章3篇,分別為希臘羅馬哲學研究專家Charles Kahn、Pierre Hadot的自述以及對新柏拉圖主義研究者Werner Beierwaltes的追思。
比起遙遠的星系或古老的化石,顯然人類心智的本質和發展與我們的生活更息息相關。本書探討的是一些非常基本卻無比奇妙和復雜的問題: ◎人類是如何從一堆細胞變成能夠思考的物種的? ◎人類是如何從小嬰兒成長為不但可以談笑風生還能探索星空的成年人的? ◎ 是什么造成了人類和動物之間智力的差異? ◎ 人類思維的本質是什么? ◎ 人類的思維形式從何而來? ………… 如果你對心智、語言、道德及思維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