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介紹經學和十三經的學術普及讀物,初版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本書在結構設置上既重視每一部儒家經書的介紹,又注重經學史的梳理,可謂有縱有橫,縱橫交錯。全書都滲透著濃濃的歷史意識,即使是介紹每一部經書,作者仍極重視經書撰述人的身份、經書傳授的源流、歷代解經的差異及與經書有關的史事,并不是就經說經,而是從更寬廣的歷史背
本書以ABA為理論基礎,為家長歸納了一套行之有效、廣受好評的教學方法——STEPSTO法。根據STEPSTO法為,本書還針對各種日常生活技能為家長提供了詳細的教學指引,包括準備技能、生活自理技能、游戲技能、生活獨立技能等。書中配有大量的真實案例、實用的圖表工具,以及方便家長參考取用的具體教學方案,為家長的教學實踐提供了
隨著南宋文人不斷涌入西江流域地區,該地的文化生態發生很大改變。同時,西江流域的自然生態,也成為這些文人的文學創作活動的重要源泉。本書以南宋時期流寓嶺南的文人為研究對象,將其置于西江流域的社會文化中進行考察,通過重點分析張孝祥、朱敦儒、黃公度、胡銓等個案,不僅探討了其氣質、性格、心理、文化活動與西江流域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
本研究運用社會排斥和社會結構化兩個解釋機制,分別討論了中國的教育婚姻匹配對于宏觀的收入差距與社會分層結構開放性的影響。就收入差距而言,本研究首先在市場轉型和高等教育擴張的背景下,探究了教育婚姻匹配中的教育資源排斥和婚姻市場排斥如何在各受教育層級之間建立起不同強度的婚姻壁壘,進而決定了教育同類婚在整體受教育層級上的分布結
本書對共享發展理論進行了深入闡釋,將共享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涵蓋共享發展理論的溯源與演進歷程、歷史意義、分析框架以及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共文化服務、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等方方面面,對于新征程上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借鑒意義。全書分總論、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小切口”,黨對社區治理的全面領導,其中蘊含了中國社區之治的特色方案與智慧。進入新時代以來
辯證法在歷史上經歷了怎樣的理論危機?馬克思如何實現對以往辯證法的理論變革將辯證法從危機中拯救出來?辯證法的“合理形態”是什么?馬克思辯證法與當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結合點在哪里?圍繞這一系列問題,本書主張“回到馬克思辯證法的理論變革”。基于對辯證法的“三次歷險”以及馬克思辯證法理論變革路徑、內涵和意義的考察,本書提出了“辯證
本書緊緊圍繞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這一主線,在充分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形成、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基本內容、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與資本主義的“三大批判”、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論的理論回響與意義四個方面出發,采用文本解讀與理論分析相結合、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研究方法,較為詳
自我問題——“自我本質上是什么”,是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哲學家的未解之謎;在當代,它成了哲學與科學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對自我問題的傳統回答可分為三類:實體觀、最小自我觀與各種無我觀。前兩類可統稱為“自我實在論”,它們與第三類自我觀在近代和現當代分別進行了一場論戰:(1)是否存在形而上學實體自我作為意識統一的基礎;(2)是
全書以生態環境損害金錢給付義務(稅費、損害賠償、懲罰性賠償、罰款、罰金)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同一環境行為引起的多重金錢給付義務關系之處理為命題,圍繞問題提出、問題分析、理論路徑的提出及證成、理論運用、制度保障五個方面遞進展開。本書主張,生態環境損害金錢給付義務中矯正稅與生態環境金錢責任、懲罰性責任與填補性責任并非相互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