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第一版于2007年出版至今已9年,目前該書已經成為省屬高等師范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由于分子生物學等新技術在動物學中的應用,產生了一批新的成果,需要我們把這些新成果介紹給讀者,應科學出版社要求,《動物學》編委會決定在《動物學》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出版《動物學》第二版。
經多方面征集讀者、同行專家學者及編委的意見后,《動物學》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主要進行了以下四方面的修改和調整:第一,隨著新物種的陸續發現,結合最新的資料,我們對部分分類階元所具有的物種數量進行了修正,以正確反映分類學研究成果和進展。例如,甲殼動物槳足綱由原來的12種增加到24種,兩棲動物各個分類階元的數量均被重新修正;第二,甲殼亞門的分類當中增補了螯蝦下目這一常見種類,盡量更全面的展示甲殼亞門復雜的分類系統。第三,結合讀者和同行專家的反饋,對各章當中的文字、插圖等細節進一步完善與修訂,使本書的語言更加嚴謹、精煉,真正做到易讀易懂。第四,限于篇幅、教材使用、教師的教學實踐以及近年來學科發展迅猛的特點,對各門動物的生態、研究進展、附錄中的詞匯索引和保護動物名錄四個部分予以刪除,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可由教師結合學科發展趨勢和科研實踐靈活補充,采取這樣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內容的更新。
修訂后的第二版教材繼續突出第一版的特色:一是系統性。力求按照系統進化的主線,系統地介紹無脊椎和脊椎動物的形態、生理、分類和分布等的基本規律。二是實用性。力求與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相一致,突出動物學基本內容,使其更加適合普通高等教育生命科學專業學生的需求。三是創新性。在一些章節加入了本書編者的科研成果,增加了原創的內容。全書盡量把本學科在世界上比較公認的新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以及有爭議的觀點介紹給讀者,使讀者對當前動物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前言
緒論
0.1 動物學的定義
0.1.1 生物的基本特征
0.1.2 動物的基本特征
0.2 動物學研究的內容與分支學科
0.2.1 物種與動物的分類
0.2.2 動物學的分支學科
0.3 動物的多樣性與進化
0.3.1 我國動物的多樣性
0.3.2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0.4 動物學研究的方法
0.5 現代動物學研究的特點及所包含的主要研究內容
0.5.1 傳統動物學研究的主要特點及動物學研究的簡史
0.5.2 現代動物學研究的特點
0.5.3 現代動物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思考題
第1章 原生動物門(Protozoa)
1.1 原生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1.1.1 一般形態
1.1.2 生理及生殖特點
1.2 原生動物的分類
1.2.1 鞭毛綱
1.2.2 肉足綱
1.2.3 孢子綱
1.2.4 纖毛綱
思考題
第2章 多細胞動物的發育與起源
2.1 多細胞動物的發育
2.1.1 什么是個體發育
2.1.2 多細胞動物個體發育
2.2 系統發育
2.2.1 系統發育的概念
2.2.2 生物發生律(重演律)的中心內容.
2.3 多細胞動物的起源
2.3.1 多細胞動物起源于單胞動物的證據
2.3.2 多細胞動物的祖先及其起源學說
2.4 中生動物(Mesozoa)
2.4.1 中生動物的主要特征和分類
2.4.2 關于中生動物的演化地位
思考題
第3章 多孔動物門(Porifera)
3.1 多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3.1.1 體制
3.1.2 細胞及組織分化
3.1.3 水溝系及其作用
3.1.4 繁殖及發育
3.1.5 生態特點
3.2 多孔動物的分類及其在動物界的地位
3.2.1 多孔動物的分類
3.2.2 多孔動物在動物界的地位
3.3 附:扁盤動物門(Placozoa)
思考題
第4章 刺胞動物門(Cnidaria)
4.1 刺胞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4.2 刺胞動物的分類
4.2.1 水螅綱(Hydrozoa)
4.2.2 缽水母綱(Scyphozoa)
4.2.3 珊瑚綱(Anthozoa)
4.3 附:櫛水母動物門(Ctenophora)
思考題
第5章 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
5.1 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5.2 扁形動物的分類
5.2.1 渦蟲綱(Turbellaria)
5.2.2 吸蟲綱(Trematoda)
5.2.3 絳蟲綱(Cestoidae)
5.3 寄生蟲和寄主之間的相互作用
5.4 附:紐形動物門(Nemertinea)
思考題74
第6章 假體腔動物(Pseudocoelomates)
6.1 假體腔動物的主要特征
6.2 假體腔動物的分類
6.2.1 線蟲動物門(Nematoda)
6.2.2 線形動物門(Nematomorpha)
6.2.3 動吻動物門(Kinorhyncha)
6.2.4 輪蟲動物門(Rotifera)
6.2.5 棘頭動物門(Acanthocephala)
6.2.6 腹毛動物門(Gastrotricha)
6.2.7 內肛動物門(Entoprocta)
思考題
第7章 環節動物門(Annelida)
7.1 環節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7.2 環節動物的分類
7.2.1 多毛綱(Polychaeta)
7.2.2 寡毛綱(Oligochaeta)
7.2.3 蛭綱(Hirudinea)
思考題
第8章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8.1 軟體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8.1.1 體制
8.1.2 外套膜(mantle)
8.1.3 貝殼(shell)
8.1.4 較發達的消化系統
8.1.5 體腔和循環系統
8.1.6 專門的呼吸器官
8.1.7 后腎管型排泄系統
8.1.8 不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
8.1.9 較復雜的生殖與發育方式
8.2 軟體動物的分類
8.2.1 單板綱(Monoplacophora)
8.2.2 無板綱(Aplacophora)
8.2.3 多板綱(P0lyplacophora)
8.2.4 腹足綱(Gastropoda)
8.2.5 掘足綱(Scaphopoda)
8.2.6 瓣鰓綱(Lamellibranchia)
8.2.7 頭足綱(Cephalopoda)
思考題
第9章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9.1 節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9.1.1 異律分節
9.1.2 體壁
9.1.3 生長與蛻皮
9.1.4 附肢及其進化
9.1.5 支持與運動
9.1.6 攝食與消化系統
9.1.7 循環與氣體交換
9.1.8 排泄與滲透調節
9.1.9 神經系統與感覺器官
9.1.10 生殖與發育
9.2 節肢動物的分類
9.2.1 螯肢亞門(Subphylum Chelicerata)
9.2.2 甲殼亞門(Subphylum Crustacea)
9.2.3 六足亞門(Subphylum Hexapoda)
9.2.4 多足亞門(Subphylum Myriapoda)
9.3 附:有爪動物門(Onychophora)
思考題
第10章 苔蘚動物門(Bryozoa)、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篇蟲動物門(Phoronida)
10.1 苔蘚動物門(Bryozoa)
10.1.1 苔蘚動物的形態結構與生理
10.1.2 苔蘚動物的分類
10.2 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
10.2.1 腕足動物門的形態結構與生理
10.2.2 腕足動物的分類
10.3 第蟲動物門(Phoronida)
10.4 苔蘚動物、腕足動物及第蟲動物的系統發展
思考題
第11章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11.1 棘皮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11.2 棘皮動物形態及生理特征
11.2.1 外部形態
11.2.2 消化系統
11.2.3 體腔和水管系統
11.2.4 血系統和圍血系統
11.2.5 神經系統和感官
11.2.6 骨骼
11.2.7 生殖系統
11.2.8 發育
11.3 棘皮動物的分類
11.3.1 有柄亞門(Pelmatozoa)
11.3.2 游移亞門(Eleutllerzoa)
思考題
第12章 半索動物門(HemicllOrdata)
12.1 半索動物的主要特征
12.2 半索動物分類
12.2.1 腸鰓綱
12.2.2 羽鰓綱
12.3 半索動物的進化地位
思考題
第13章 無脊椎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13.1 原生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13.2 刺胞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13.3 扁形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13.4 假體腔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13.5 環節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13.6 軟體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13.7 節肢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13.8 棘皮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思考題
第14章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14.1 脊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14.2 脊索動物門的分類
14.2.1 尾索動物亞門(Urochordata)
14.2.2 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
14.2.3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思考題
第15章 圓口綱(Cyclostomata)
15.1 圓口綱的主要特征
15.1.1 圓口綱的原始性特征
15.1.2 圓口綱的特化性特征
15.2 圓口綱動物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概述
15.2.1 生活方式
15.2.2 卜部形態
15.2.3 內部結構
15.3 圓口綱的分類
15.3.1 七鰓鰻目(Petromyzoniformes)
15.3.2 盲鰻目(Myxiniformes)
思考題
第16章 魚類(Pisces)
16.1 魚類的主要特征
16.2 魚類的結構與功能
16.2.1 外形
16.2.2 皮膚及其衍生物
16.2.3 骨骼系統
16.2.4 肌肉系統
16.2.5 消化系統
16.2.6 呼吸系統
16.2.7 循環系統
16.2.8 排泄系統和滲透壓調節
16.2.9 生殖系統
16.2.10 神經系統
16.2.11 感覺器官
16.2.12 內分泌器官
16.2.13 魚類的洄游
16.3 魚類的分類
16.3.1 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
16.3.2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思考題
第17章 兩棲綱(Amphibia)
17.1 兩棲綱的主要特征
17.2 兩棲動物的結構與功能概述
17.2.1 外形與運動
17.2.2 皮膚系統
17.2.3 骨骼系統
17.2.4 肌肉系統
17.2.5 消化系統
17.2.6 呼吸系統
17.2.7 循環系統
17.2.8 排泄系統
17.2.9 生殖系統
17.2.10 神經系統
……
第18章 爬行綱(Reptilia)
第19章 鳥綱(Aves)
第20章 哺乳綱(Mammalia)
第21章 脊索動物的起源與演化
第22章 動物地理分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