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機械分析為主線,整合“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及“工程力學”等傳統學科的相關內容而成,并融入相關工程常識和創新思維與方法。全書以機械或機械傳動系統及其所涉及的常用傳動機構和通用零部件為對象,按其運動分析、結構分析、工作能力分析、精度分析的要求,介紹機械分析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與技術。全書共計十一章。包括:緒論、機械傳動系統運動分析、機構靜力分析基礎、常用機構、機械零件工作能力分析基礎、撓性傳動、齒輪傳動、軸、軸承、連接、機械零部件精度分析。
本書可供高職高專機械類、近機類各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供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出版說明
前言
第1章緒論1
1.1機械的組成1
1.1.1機器和機構1
1.1.2構件和零件3
1.2機械零件常用材料及其性能3
1.2.1材料的力學性能3
1.2.2常用材料及牌號4
1.2.3常用熱處理方法6
1.3機械分析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方法7
1.3.1機械分析的一般程序8
1.3.2機械分析的基本方法8
1.4本課程的性質、任務和學習方法8
1.4.1本課程的性質和任務8
1.4.2本課程的學習方法9
思考與習題9
第2章機械傳動系統的運動分析10
2.1機構的組成及運動簡圖10
2.1.1構件的運動形式10
2.1.2運動副及其分類11
2.1.3運動鏈與機構12
2.1.4平面機構運動簡圖13
2.2平面機構具有確定運動的條件17
2.2.1平面機構自由度的計算17
2.2.2運動鏈的可動性及運動確定性的
條件18
2.2.3平面機構自由度計算中的特殊
情況18
2.3機械傳動系統概述21
2.3.1機械傳動的運動和動力參數21
2.3.2機械傳動系統的基本功能26
2.3.3機械傳動系統運動方案分析
實例27
思考與習題 29
第3章機構靜力分析基礎32
3.1靜力分析的基本概念32
3.1.1力及其性質32
3.1.2力矩及其性質36
3.1.3力偶及其性質38
3.1.4力的平移定理40
3.2平面機構中約束類型及約束反力41
3.2.1柔性約束42
3.2.2運動副約束42
3.2.3固定端約束45
3.2.4構件的受力分析與受力圖45
3.3平面機構中約束反力的求解47
3.3.1平面力系的簡化與平衡47
3.3.2應用平衡方程求解約束反力49
3.4運動副的摩擦與自鎖56
3.4.1滑動摩擦56
3.4.2滾動摩擦57
3.4.3運動副中的自鎖現象58
3.4.4機構中摩擦問題的實例分析58
3.5回轉件平衡的動態靜力分析 62
3.5.1回轉件平衡的目的62
3.5.2回轉件平衡的類型63
3.5.3回轉件的平衡計算63
思考與習題65
第4章常用機構72
4.1平面連桿機構72
4.1.1鉸鏈四桿機構及其演化72
4.1.2平面四桿機構的基本特性75
4.1.3實現運動要求的機構參數圖解
法實例80
4.1.4構件和運動副的結構81
4.2凸輪機構83
4.2.1凸輪機構應用及分類83
4.2.2從動件的常用運動規律85
4.2.3凸輪輪廓的圖解法87
4.2.4基本尺寸的確定90
4.2.5凸輪機構的材料與結構 91
4.3螺旋機構93
4.3.1螺紋93
4.3.2螺旋機構的類型及應用95
4.4間歇運動機構99
4.4.1棘輪機構99
4.4.2槽輪機構101
4.4.3不完全齒輪機構102
4.4.4凸輪式間歇運動機構103
思考與習題104
第5章機械零件工作能力分析基礎106
5.1零件軸向拉(壓)變形時工作能力
分析106
5.1.1軸向拉伸或壓縮的概念106
5.1.2內力分析與應力分析107
5.1.3材料的力學性能108
5.1.4軸向拉(壓)強度分析實例111
5.1.5軸向拉(壓)變形簡介113
5.1.6壓桿穩定性的概念114
5.1.7應力集中的概念116
5.2零件剪切與擠壓變形時工作能力
分析116
5.2.1剪切與擠壓的概念116
5.2.2剪切與擠壓強度分析實例117
5.3零件彎曲變形時工作能力分析120
5.3.1平面彎曲的概念120
5.3.2內力分析與應力分析121
5.3.3梁的彎曲強度分析實例126
5.3.4彎曲剛度簡介127
5.3.5提高零件彎曲強度和剛度的措
施129
5.4零件扭轉變形時工作能力分析131
5.4.1扭轉的概念131
5.4.2內力分析與應力分析132
5.4.3軸的扭轉強度分析實例135
5.4.4扭轉剛度簡介136
5.5零件組合變形時工作能力分析137
5.5.1拉伸(壓縮)與彎曲組合時強
度分析實例137
5.5.2彎扭組合時強度分析實例138
5.6零件疲勞強度簡介140
5.6.1交變應力的概念140
5.6.2交變應力的循環特性140
5.6.3疲勞破壞142
5.6.4提高疲勞強度的措施142
思考與習題142
第6章撓性傳動147
6.1帶傳動概述147
6.1.1帶傳動的類型、特點和應用147
6.1.2V帶及V帶輪148
6.2帶傳動的失效分析151
6.2.1帶傳動的受力分析151
6.2.2帶的應力分析153
6.2.3帶傳動的彈性滑動與傳動比154
6.3普通V帶傳動的工作能力計算154
6.3.1工作能力計算準則154
6.3.2工作能力計算方法和步驟156
6.4V帶傳動的張緊、使用與維護160
6.4.1張緊方法及預緊力F0的控制160
6.4.2V帶傳動的使用與維護162
6.5其他帶傳動簡介162
6.5.1同步帶傳動162
6.5.2高速帶傳動162
6.6鏈傳動簡介163
6.6.1鏈傳動的類型、特點和應用163
6.6.2滾子鏈及鏈輪164
6.6.3鏈傳動的運動特性167
6.6.4滾子鏈傳動的工作能力計算準則 … 168
6.6.5鏈傳動的使用與維護170
思考與習題172
第7章齒輪傳動173
7.1概述173
7.1.1齒輪傳動的特點及類型173
7.1.2齒輪傳動的基本要求174
7.2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175
7.2.1漸開線齒廓及其嚙合特性175
7.2.2漸開線齒輪及基本參數和幾何
尺寸177
7.3漸開線標準直齒圓柱齒輪的嚙合傳
動180
7.4漸開線齒輪切齒原理及變位齒輪簡
介182
7.4.1輪齒切制原理與方法182
7.4.2根切現象和最少齒數184
7.4.3變位齒輪的概念184
7.4.4齒輪齒厚的檢測項目185
7.5齒輪傳動的失效分析、計算準則和
材料選擇186
7.5.1主要失效形式186
7.5.2工作能力計算準則186
7.5.3齒輪材料的選擇186
7.5.4配對齒輪齒面硬度的組合及應
用189
7.6標準直齒圓柱齒輪傳動的工作能力
計算189
7.6.1輪齒的受力分析和計算載荷189
7.6.2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191
7.6.3齒輪主要參數對齒輪傳動的影
響194
7.7標準斜齒圓柱齒輪傳動及工作能力
計算197
7.7.1斜齒圓柱齒輪傳動的特點197
7.7.2斜齒圓柱齒輪的基本參數和幾
何尺寸198
7.7.3斜齒圓柱齒輪的嚙合傳動200
7.7.4斜齒圓柱齒輪傳動的強度計算200
7.8直齒錐齒輪傳動簡介203
7.8.1直齒錐齒輪的齒廓和當量齒數203
7.8.2直齒錐齒輪的基本參數和幾何
尺寸204
7.8.3直齒錐齒輪傳動的受力分析205
7.9蝸桿傳動簡介206
7.9.1蝸桿傳動的特點及類型206
7.9.2蝸桿傳動的基本參數和幾何
尺寸207
7.9.3蝸桿傳動工作能力計算準則209
7.9.4蝸桿和蝸輪的材料210
7.9.5蝸桿傳動的潤滑與散熱211
7.10齒輪的結構和齒輪傳動的使用與
維護211
7.10.1齒輪的結構211
7.10.2齒輪傳動的使用與維護214
7.11輪系215
7.11.1輪系的類型216
7.11.2定軸輪系的傳動比計算216
7.11.3周轉輪系的傳動比計算218
7.11.4復合輪系的傳動比計算220
7.11.5輪系的功用簡介221
思考與習題223
第8章軸226
8.1軸的功用及分類226
8.2軸的失效形式、計算準則和材料
選擇227
8.2.1主要失效形式227
8.2.2工作能力計算準則227
8.2.3軸的材料選擇228
8.3軸的結構分析229
8.3.1軸上零件的裝配方案230
8.3.2軸上零件的定位與固定231
8.3.3各軸段的直徑和長度231
8.3.4軸的結構工藝性232
8.3.5提高軸的強度和剛度的常用措
施233
8.4軸的工作能力計算234
8.4.1抗扭強度計算234
8.4.2彎扭合成強度計算235
8.4.3軸的剛度計算236
8.4.4軸的振動穩定性概念237
8.5軸的使用與維護237
思考與習題242
第9章軸承244
9.1概述244
9.2滾動軸承的類型、代號及選用244
9.2.1滾動軸承的基本結構244
9.2.2滾動軸承的結構特性及分類245
9.2.3滾動軸承的類型246
9.2.4滾動軸承代號248
9.2.5滾動軸承的選擇250
9.3滾動軸承的失效形式和選擇計算251
9.3.1失效形式和計算準則251
9.3.2滾動軸承的壽命計算252
9.3.3滾動軸承的靜強度計算257
9.4軸承裝置的結構分析259
9.4.1軸系支承結構形式259
9.4.2軸承的定位與固定259
9.4.3軸系的調整260
9.4.4軸承的裝拆261
9.4.5保證支承部分的剛度和同軸度262
9.4.6滾動軸承的潤滑與密封262
9.5滑動軸承簡介264
9.5.1滑動軸承的類型264
9.5.2滑動軸承的典型結構265
9.5.3滑動軸承的材料267
9.5.4滑動軸承的潤滑269
思考與習題270
第10章連接272
10.1軸轂連接272
10.1.1軸轂連接方法及其特點272
10.1.2鍵連接的類型、特點和應用273
10.1.3平鍵的選擇和強度計算275
10.2軸間連接276
10.2.1聯軸器的類型、特點和應用277
10.2.2離合器的類型和應用280
10.2.3聯軸器、離合器的使用與維
護283
10.3螺紋連接283
10.3.1螺紋連接的類型、特點和
應用283
10.3.2螺紋連接件的類型、特點和應
用284
10.3.3螺紋連接的預緊和防松286
10.3.4螺栓連接的受力分析及選用計
算288
10.3.5螺栓組連接的結構分析292
10.3.6螺紋連接的使用與維護293
思考與習題294
第11章機械零部件精度分析295
11.1概述295
11.1.1幾何精度與互換性295
11.1.2標準化與優先數系296
11.1.3幾何參數的誤差與公差297
11.2尺寸精度及選用298
11.2.1極限與配合的術語和定義298
11.2.2極限與配合國家標準300
11.2.3極限與配合的選用308
11.3幾何公差及選用310
11.3.1基本術語和定義310
11.3.2幾何公差帶定義、標注和解
釋313
11.3.3幾何公差數值及應用318
11.3.4公差原則簡介321
11.4表面粗糙度及選用323
11.4.1表面結構的概念323
11.4.2表面粗糙度對零件功能的影
響323
11.4.3表面粗糙度參數值324
11.4.4表面粗糙度選用舉例324
11.5典型零部件精度分析325
11.5.1滾動軸承精度分析及實例325
11.5.2平鍵連接精度分析及實例329
11.5.3圓柱齒輪精度分析及實例331
11.5.4軸的精度分析及實例342
思考與習題345
參考文獻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