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人口問題或從人口學的角度研究經濟問題。主要內容包括人口對經濟的影響和經濟對人口的影響兩個方面。具體內容包括:人口與經濟的古典理論與新古典理論、馬克思主義人口經濟理論及其當代發展、人口自然結構的經濟分析等。
2013年暑期,梁云慈老師寄來了第3次印刷的《人口經濟學》(2008年6月第1版),讓我有一種意外的欣喜。大家知道,人口經濟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在市場經濟時代說不上顯學,雖然不是古老的學科,但國內外已經出版了多個版本。在大數據、大變革時代,一本書算什么,面對極其稀缺的“注意力”資源,所以不敢奢望出版社一而再、再而三地印刷,不敢奢望學界前輩及新老朋友的高度評價,更不敢奢望清華大學出版社邀請再版。愿新版《人口經濟學》不負眾望,繼續給力于中國人口的深刻革命和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給力于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給力于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莘莘學子和學界同人。應出版社之邀,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修改。
新版的特色
《人口經濟學》第2版是一本全新的書,但仍然堅持和發揚了第1版的特色:
第一,把握主流經濟學的發展趨勢,從人口學和經濟學的綜合視角,系統闡述人口經濟學理論和研究方法,深入討論人口經濟問題,努力實現人口經濟學的與時俱進是本書的突出特色。經濟學是人口學的故鄉,與主流經濟學與時俱進是人口經濟學生存和發展的根基。20 世紀后期以來,新制度經濟學、博弈論、信息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逐步進入主流經濟學的視野,主流經濟學發生了迅速的范式革命。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國際化趨勢與日俱增,由此對政治經濟學為主導范式的主流經濟學形成猛烈沖擊。經濟研究正由政治經濟學為主導向政治經濟學與現代西方經濟學并重的范式轉變,特別是現代西方經濟學對教學、科研乃至政府決策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中國人口與經濟關系的變化和主流經濟學的發展,人口經濟學急需發展和創新參見李通屏、邵紅梅、鄧宏兵.經濟學帝國主義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學科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5).。本書正是這一努力的結果。
第二,注重理論與案例的有機統一。與國內同類書籍相比,首次將“人口、制度與經濟增長”,“人口變動對投資與消費的影響”,“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人口與市場分析”等納入人口經濟學的研究體系,提供了諸如“人口影響制度和經濟增長”、“人口壓力轉化的模式”、“把握人口動向,應對市場變化”以及說明生育率經濟理論的變化中的中國生育政策的案例等。既注重理論的系統和邏輯的嚴密,同時又配有豐富的中國本土化案例。
第三,有功夫和下工夫。全書既體現了對前人成果的繼承,也體現了某種創新。本書的主要作者是已經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熟悉人口經濟學學科前沿問題和人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一直工作在研究和教學第一線的高學歷的教授和副教授。從框架體系、行文寫作到遣詞用語,可以看出,這是幾位有追求、有功夫的人下工夫寫出的一部好著作、好教材; 這是一部孜孜以求,力圖實現與現代主流經濟學與時俱進的人口經濟學論著。參見李建民為本書第1版寫的書評“人口經濟學的與時俱進——〈人口經濟學〉評介”,載《人口學刊》2010年第4期。
第四,教材定位。刪繁就簡、調整結構、更新數據和案例,增加了主要概念和思考題,經過精心修改,將其打造成優質教材,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第2版的結構
導言 介紹了人口經濟學的緣起、對象、學科性質、研究方法以及人口經濟研究的資料來源。
上篇 人口與經濟的一般理論。包括人口與經濟的古典理論與新古典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人口經濟理論及其當代發展兩章。古典經濟學是指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上半葉流行于西歐各國,代表產業資本和產業資產階級利益與愿望的一種經濟理論。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以配第為代表的產生階段、以亞當·斯密和法國魁奈重農學派為代表的發展階段以及以李嘉圖為代表的完成階段。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這些古典經濟學家的人口經濟理論進行了介紹,對馬爾薩斯的人口經濟理論進行了評介。馬歇爾開啟了古典經濟學的新時代、凱恩斯及其學派論述了蕭條時期的人口經濟理論,本書第一章對新古典的人口經濟理論也進行了梳理,同時介紹了適度人口理論。第
二章對馬克思主義人口經濟理論及其當代發展進行了梳理,提出了人口科學發展觀。
中篇 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書第三到第十章)。主要包括: 人口、制度與經濟增長; 人口變動對投資與消費的影響; 人口自然結構的經濟分析; 人口城市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人口產業、行業、職業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 人口質量的經濟分析; 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和人口與市場分析等八章。主要分析人口變動影響經濟發展的機制,同時也提供了相關案例。
下篇 經濟條件對人口變動的影響。人口變動包括人口自然變動、人口社會變動和人口機械變動(又稱人口遷移變動),該篇主要分析了經濟條件影響人口變動的機理、人口變動中的經濟因素,同時也分析了經濟條件和人口之間的互動與關聯。
第2版中的變化
第1版中的第一章調整擴展為篇,同時分為兩章,第一章梳理人口與經濟的古典理論與新古典理論,主要修訂是盡可能壓縮,使表述盡可能明確、精練。第二章梳理馬克思主義人口經濟理論及其當代發展,擴展了第二節,增加了第三節——人口科學發展觀。中篇和下篇的十一章,每章名稱變化不大,但節、目名稱變化明顯,如第4章、第6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1章和第13章。在城市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一章,我們主要是基于中國經驗、立足中國已進入“城市社會”這一基本判斷展開論述。人口質量的經濟分析、人口與市場分析也做了大量修改。
盡可能增加本章總結,對主要內容進行簡短回顧,以便提綱挈領、掌握要點。
邀請陜西師范大學商學院王兆萍教授對人口社會變動一章進行修改、中國地質大學段平忠副教授對第13章經濟條件對人口遷移變動的影響進行修改。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研究生徐晶、王家鼎和胡月協助我更新了有關章節的數據和圖表。
第2版的作者
導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十章由李通屏修訂; 第六章(人口城市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由李通屏、孔令鋒(1版作者)修訂; 第七章由李通屏、王家鼎和胡月修訂; 第八章(人口質量的經濟分析)由李通屏、向志強(1版作者)修訂。第五章(人口自然結構的經濟分析)繼續由朱雅麗修訂。第九章由邵紅梅繼續修訂,同時修訂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王兆萍修訂。第十三章由段平忠修訂。李通屏負責全書統稿。
鳴謝
在經歷人口迅速轉變和經濟高速發展之后,中國人口國情已經發生了一些新的趨勢性變化,人口與發展的關系出現了重大轉折。經濟學家長期冷淡人口問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口學重新回到經濟學的懷抱。中國經濟向何處去?中國經濟的遠慮近憂是什么?企業家面臨怎樣的機會和挑戰?如何應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似乎已經進入到“言必稱人口”的時代——人口: 中國的懸劍?擬或未來發展的蹺蹺板?本書再版之際,我們得感謝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成就了《人口經濟學》。
許多同人曾在他們的課堂上采用或推介本書第1版,并提出了友善的反饋和建議。為此特別向以下同行致以由衷的感謝和敬意: 西南財經大學楊成鋼教授、張俊良教授; 濟南大學楊風教授; 西安財經學院韋艷教授; 天津財經大學羅麗艷教授; 華南師范大學劉漢輝副教授、魏下海副教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來峰副教授。感謝復旦大學彭希哲教授、任遠教授; 武漢大學郭熙保教授、劉傳江教授; 廈門大學葉文振教授; 浙江大學米紅教授;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楊云彥教授; 河北大學王金營教授、呂紅平教授; 中原工學院周紀昌教授; 原國家人口計生委于學軍司長、周美林司長、周恭偉博士等對第1版的反饋和建議。感謝我碩士階段、博士階段的師兄弟們對本書的評價和積極反饋。感謝我碩士階段的老師西南財經大學吳忠觀教授、周君玉教授、陳明立教授、李永勝教授的鼓勵和建議。感謝選修這門課程的中國地質大學數十位碩士、博士研究生提出的建議; 感謝研究生包夢梅、楊櫻對一些章節的校對。
我的兩位師兄參與了第1版第4章的撰稿,由于工作原因,向志強教授、孔令鋒教授雖然不能全力參與本版的修訂,但仍然積極審閱稿件,提供建議,在此非常感謝他們打下的堅實基礎。
感謝我的博士導師南開大學李建民教授第1版的書評。
最后特別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感謝龍海峰、王巧珍老師的辛勤勞動和敬業精神使得本書初戰告捷,感謝梁云慈老師為本書再鑄輝煌所做的努力。
李通屏
2014年11月25日
李通屏,1963年12月生于河南省滎陽縣,南開大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博士畢業,武漢大學西方經濟學博士后,第六屆中國人口學會理事會理事,現為中國地質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經濟學系主任。學術專長與興趣主要集中在人口與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消費制度、人力資本等方面,出版著作3部、參編多部,在人口學、經濟學的權威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規劃和國家部委等項目多項、參與“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等重大課題多項,負責的成果有4項獲省部級三等以上獎勵。
導言
上篇 人口與經濟的一般理論
第一章 人口與經濟的古典理論與新古典理論
第一節 古典經濟學家的人口經濟理論
第二節 馬爾薩斯的人口經濟理論
第三節 馬歇爾的人口經濟思想
第四節 經濟適度人口學說
第五節 凱恩斯學派的人口經濟理論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人口經濟理論及其當代發展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人口經濟理論
第二節 提高人口素質與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理論
第三節 人口科學發展觀
中篇 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三章 人口、 制度與經濟增長
第一節 人口與制度變遷
第二節 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人口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第四節 人口影響制度和經濟增長的案例
第四章 人口變動對投資與消費的影響
第一節 投資與消費關系的一般理論
第二節 中國投資與消費關系的歷史演變
第三節 與人口相關的投資消費關系模型
第四節 人口轉變對投資與消費關系的影響
第五節 中國人口城市化過程中的投資與消費變動
第五章 人口自然結構的經濟分析
第一節 人口自然結構概述
第二節 亞洲地區的性別結構與出生性別比
第三節 我國的人口性別結構與出生性別比
第四節 人口年齡結構變動與人口老齡化
第五節 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六節 國外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主要措施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第六章 人口城市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人口城市化概述
第二節 世界人口城市化的歷程及其經濟分析
第三節 中國城市化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四節 中國未來城市化道路——“城市社會”的城市化
第七章 人口產業行業、 職業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
第一節 人口產業結構類型及其變化
第二節 我國在業人口產業結構的變化
第三節 人口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轉變的比較
第八章 人口質量的經濟分析
第一節 認識人口質量
第二節 人口質量的經濟學特征
第三節 人口質量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從人口質量到人力資本
第四節 提高人口質量的途徑
第九章 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
第一節 人口壓力的含義與度量
第二節 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源優勢
第三節 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理論模型
第四節 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模式
第十章 人口與市場分析
第一節 市場運行中的人口
第二節 人口變化與消費者行為
第三節 變化中的人口環境與中國消費
第四節 國際人口環境變化與市場需求
第五節 把握人口動向,應對市場變化的案例
下篇 經濟條件對人口變動的影響
第十一章 經濟條件對人口自然變動的影響
第一節 經濟條件對死亡率變動的影響
第二節 生育率的經濟理論
第三節 改變生育率的收入再分配
第四節 經濟發展與變化中的中國人口生育政策
第十二章 經濟條件對人口社會變動的影響
第一節 人口社會變動及其表現形式
第二節 中國人口的社會變動
第三節 人口社會變動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第十三章 經濟條件對人口遷移的影響
第一節 人口遷移概述
第二節 人口遷移的理論模型
第三節 中國的人口遷移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