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系統叢書: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網絡型模式研究》較系統地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網絡型模式,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緒論、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基本理論方法、我國高校科技的轉化現狀及制約機制分析、基于協同創新鏈的產學研知識流轉機制、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網絡型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知識交流及演化機制、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利益協調及治理機制、大型客機協同創新的產學研網絡型協作案例研究。
《灰色系統叢書: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網絡型模式研究》可作為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經濟管理工作者和相關研究人員必備的工具書。
隨著我國企業在國際上競爭力的增強,企業在獲取國外核心技術方面的難度越來越大;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相對不足,因而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相對偏低,從而導致中國制造業的盈利能力無法維持在一個比較有利的水平;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是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但是隨著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人口密集型的勞動力優勢正在逐步消失。因此,經過3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構建自主創新能力和建立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問題。從各國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創新在現代經濟增長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動力源。產學研協同創新可以有效地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分散風險、提高研發效率等,因而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首要選擇。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主要是大學、科研機構、企業等單位,它們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到產業化的創新鏈上有著不同的分工。當代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促使產學研協同創新成為國家創新系統有效運作的重要環節。產學研協作的本質是促進經濟、教育、科技的有機結合,產學研協同創新不僅有利于國家創新系統內的知識流動,還是提升一國產業技術能力的基本途徑。當前,世界各國在產業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多數是以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模式來實施的。因此,如何推進我國產學研的協同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已經成為我國乃至世界高度關注的重要課題。
自2008年開始,課題團隊承擔完成了江蘇省軟科學基金項目“江蘇高校科技中介機構的運行模式選擇與績效評價研究‘’(NO.BR2008036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跨組織知識集成網絡的產學研協作機制研究“(N0.71173104)、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金項目”構建我國區域創新體系的戰略研究“(N0.08AJY024)、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大基金項目”加快推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戰略設計與突破口選擇研究“(NO.lOzd&01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高校科技中介集成化服務體系的運行模式研究“(N0.09YJA630067)、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江蘇高校集成化社會服務網絡的運行模式研究“(N0.2012ZDIXM030)、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項目”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NO.BR2012080)、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創新鏈集成視閾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12CGL013);中國商飛委托項目”中國大型客機協同研制的產學研網絡型協作模式研究‘’等有關產學研協作的系列課題,課題團隊成員張瑜、劉家樹、劉勇、金懷玉、李培哲、于菡子、趙煥煥、王乾等研究生參與了相關課題的研究,本書是在筆者多年深度思考、實踐調研及研究積累的基礎上凝練而成的。
本書立足于中國產學研協作的實踐,針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以及我國科技與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的“兩張皮”的問題,以復雜網絡、智能化軟計算分析方法及博弈論等為主要理論方法,較系統地研究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網絡型模式,內容涵蓋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各個環節,主要為:以我國高校科技統計數據資料為主要數據源,綜合運用變精度粗糙集、灰色預測模型、灰色關聯分析等智能化軟計算分析方法,挖掘影響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流轉績效的關鍵障礙因素及其關聯關系,并對其制約機制進行分析;基于協同創新鏈的整體視角分析了產學研知識流動的價值增值機制、知識轉化機制及不確定性調控機制:在此基礎上,圍繞產學研不同創新主體的易變性、復雜性及迭代過程,以當前正在興起的產學研跨組織知識集成機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復雜產品產學研協同創新研制——客機產學研協同研制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應用情景,構建聚集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服務機構、政府及金融機構等眾多角色的產學研跨組織知識集成網絡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以便通過創新及跨邊界角色的集成,克服產學研知識流轉過程中的障礙因素,促進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的交流與增值流動;將產學研跨組織知識集成網絡作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運作模式,運用復雜網絡的基本理論方法分析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知識交流及演化,基于博弈論、Sharpley值及契約設計理論分析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利益協調、激勵機制,設計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非正式關系契約的治理模式及知識產權協調分配的管理模式。
本書的主要特色是將經濟管理領域相關的理論方法與我國“科技”與“經濟”發展中的實踐問題及國家戰略緊密結合,旨在解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瓶頸問題,本書研究的背景、問題及選取的案例等均來源于我國的產學研創新實踐,提出的針對性解決方案可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相關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鑒、參考及指導。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173104,71573124)、歐洲聯盟(以下簡稱歐盟)項目(GrantNo.FP7-PIIF-GA-2013-629051)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出版基金的資助。此外,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有關專家、學者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同時得到了其他同行及科學出版社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l
限于筆者水平,加上時間倉促,本書難免存在一些缺點和不足,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查看全部↓
第1章 緒論
1.1 產學研協作的時代背景和意義
1.2 國際產學研協作的發展現狀
1.3 我國產學研協作的發展現狀
1.4 產學研協作的發展趨勢
本章小結
第2章 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基本理論方法
2.1 協同學
2.2 復雜網絡的基本理論方法
2.3 復雜網絡結構屬性的度量指標
2.4 復雜網絡在現實世界網絡系統中的應用
2,5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復雜網絡的關系
本章小結
第3章 我國高校科技的轉化現狀及制約機制分析
3.1 我國高校R&D投入及轉化的現狀分析
3.2 典型省市高校R&D投入與轉化比較分析
3.3 高校R&D投入及轉化的國際比較
3.4 高校R&D成果轉化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獲取及制約機制分析
本章小結
第4章 基于協同創新鏈的產學研知識流轉機制
4.1 基于協同創新鏈的產學研知識流動價值增值機制
4.2 基于協同創新鏈的產學研知識轉化機制
4.3 基于協同創新鏈的產學研知識流動效應測度
4.4 基于協同創新鏈的科技成果轉化不確定性調控
4.5 基于協同創新鏈的區域產學研知識流轉績效實證分析
本章小結
第5章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網絡型管理模式及運行機制
5.1 產學研跨組織協同創新的產業技術研究院網絡型管理模式設計
5.2 大學主導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運作
5.3 企業主導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運作
5.4 政府主導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運作
本章小結
第6章 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知識交流及演化機制
6.1 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知識交流
6.2 基于無標度網絡的無權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演化
6.3 基于無標度網絡的加權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演化
本章小結
第7章 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利益協調及治理機制
7.1 基于Shapley值的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利益分配
7.2 利益協調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激勵
7.3 產學研協同創新非正式網絡的關系契約治理
7.4 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的知識產權分配及管理
本章小結
第8章 大型客機協同創新的產學研網絡型協作案例研究
8.1 國內外客機產學研協作的發展現狀
8.2 客機產學研協同研制的網絡型管理模式
8.3 客機產學研協同研制的網絡型知識交流與轉移
8,4客機產學研協同研制網絡的演化分析
8.5 客機產學研協同研制的知識產權管理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