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建立及其覆蓋率的擴大,城鄉統籌養老保險體系初步形成,以“擴面”為主要任務的養老保險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養老保險的發展目標正在由“廣覆蓋、保基本”向“全面覆蓋、保障充分”轉變。在新的形勢與背景下,客觀評價養老保險改革面臨的新問題與新挑戰,明確未來養老保險改革方向與重點任務,對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養老保障體系,實現“老有所養”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1.基本結論
本書在回顧我國養老保險改革歷程及現狀的基礎上,對養老保險的發展水平從覆蓋面、恰當性與可持續性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分析當前我國養老保險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提出了養老保險改革的總體目標與戰略步驟,并從制度整合、結構優化與財務平衡三個方面提出養老保險改革的重點舉措。本書的主要結論包括以下方面。
(1)我國養老保險改革成績顯著,城鄉統籌養老保險制度框架正在形成。在對我國養老保險改革歷程進行回顧的基礎上,總結養老保險事業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特別2009年以來養老保險改革進程加快,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規制度,將養老保險覆蓋人群范圍擴大到靈活就業人員、個體工商戶、失業人員、農村居民,實現了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建立了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跨區域轉移銜接機制。在養老保險參保規模方面,隨著制度不斷完善,參保人數與基金規模在不斷擴張;養老保險覆蓋率由2001年的19.7%增加到2012年的79.0%,2012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20001億元,基金總支出15562億元,分別是1998年的13.7倍和10.3倍;城鄉統籌的養老保險體系正在形成。
(2)覆蓋面、恰當性與可持續性是評價養老保險發展的最重要標準,但三者之間存在相互制約關系。在對養老保險評價方法進行文獻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國養老保險發展實際,提出評價養老保險改革“覆蓋面、恰當性和可持續性”三大核心標準。研究同一養老金計劃中“覆蓋面、恰當性、可持續性”三個目標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邏輯關系,即如果不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居民收入增長、財政補助增加等外部環境的變化,覆蓋面、恰當性、可持續性三個目標難以同時改進。
(3)覆蓋面的主要挑戰是制度“碎片化”和參保結構不合理。首先是養老金項目“碎片化”的挑戰,雖然養老保險制度框架正在逐漸形成,但不同項目、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仍然嚴重“碎片化”;養老制度按人群設計,養老金體系表現為各種不同項目的累積,沒有構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地方政府具有養老保險政策制定與實施的權力,過去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了大量的試點與探索,導致養老保險呈現區域“條塊分割”的特征。其次是參保結構矛盾的挑戰,由于制度設計本身的問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年輕人參保的積極性比較低,已參保的人群年齡結構偏大,所選擇的繳費檔次偏低;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結構中,非公有制經濟的參保率大大低于公有制經濟,另外統籌賬戶繳費過高,不利于激勵高收入人群參加基本養老保險。
(4)恰當性的主要挑戰是保障不充分和待遇結構不合理。首先,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與繳費率不匹配,過高的繳費率與較低的替代率降低了制度吸引力,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非正式用工等問題,并且使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與正義受到質疑。其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替代率水平過低,遠未達到國際50%~60%的標準,與“老有所養”目標差距較大。最后,待遇結構不合理,具體表現為不同養老金項目的待遇差距、不同地區間養老金待遇的區域差距、不同特征參保人的待遇差距,待遇結構的不合理也影響了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
(5)可持續性面臨長期基金收支不平衡的挑戰。可持續性是養老保險發展的重要評價標準,并對養老金待遇和覆蓋面產生影響。根據本書預測結果,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將在2020~2030年開始收支不抵,隨著老齡化趨勢的加劇,未來基本養老保險的基金面臨極大的支付風險。未來可持續性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人口老齡化的挑戰。人口的老齡化將導致未來養老負擔不斷加重,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減少的同時基金支出不斷增加。二是歷史遺留問題的挑戰。基本養老保險的隱性債務、老國企欠費、個人賬戶“空賬”等歷史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三是區域財力不平衡的挑戰。統籌層次較低,大規模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導致各地區基金財務不平衡。四是基金保值增值的挑戰。通貨膨脹、投資渠道狹窄、基金管理“碎片化”的影響,養老保險基金面臨較大的貶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