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國內外再制造產業發展狀況不明,無法為該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與指導;二是缺乏科學系統的再制造產業分析與評價,難以全面認識產業發展情況以及區域發展差異,影響產業政策制訂;三是再制造產業培育機理與培育模式不清,導致產業發展規模小且速度滯換;四是再制造企業高層管理者難以抉擇選用何種廢舊機電產品回收模式
發展再制造產業具有節約資源、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的顯著功效,是我國實現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途徑之一。因此,我國政府明確將該產業列為節能環保類戰略新興產業。與歐美再制造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再制造產業仍介于產業生命周期的萌芽期與成長期之間,產業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一是國內外再制造產業發展狀況不明,無法為該產業發展提供有益借鑒與指導;二是缺乏科學系統的再制造產業分析與評價,難以全面認識產業發展情況及區域發展差異,影響產業政策制定;三是再制造產業培育機理與培育模式不清,導致產業發展規模小且速度滯緩;四是再制造企業高層管理者難以抉擇選用何種廢舊機電產品回收模式;五是廢舊機電產品回收參與群體(包括再制造商群體、回收商群體、消費者群體等)從自身利益角度考慮,不愿積極開展廢舊產品回收合作,從而造成大多數再制造企業存在“無米下鍋”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因此開展再制造產業培育與發展研究勢在必行。
本書簡要介紹歐美發達國家和地區再制造產業發展狀況,詳細描述我國再制造產業的發展情況;采用SWOT戰略框架定性分析我國再制造產業,并以江蘇再制造產業為例,利用灰色定權聚類方法對該產業進行定量評價;以植入型產業“種子”為研究對象,探究我國再制造產業的“植入式”培育機理,提出“復制式植入”、“吸聚式植入”和“嵌入式植入”三種再制造產業培育模式;設計涵蓋企業經濟績效、社會及生態效益、企業技術效能和企業發展戰略等四類指標的廢舊機電產品回收模式選擇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模糊網絡分析實現回收模式的科學選擇;針對再制造商、經銷商及消費者等群體形成的廢舊機電產品回收演化博弈問題,分別構建“具有直接相關性的再制造商與回收商兩群體演化博弈模型”和“具有策略相關性的再制造商與消費者兩群體演化博弈模型”,采用擬生滅過程理論分析各群體的長期演化穩定策略,討論階段博弈收益結構、學習程度及突變率等參數對其的影響,提出有助于廢舊機電產品回收的具體對策及措施。
本書的編寫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GERT網絡的我國再制造產業培育機理與政策設計研究”(項目編號:7127313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廢舊機電產品回收機理、模式選擇及演化研究”(項目編號:10YJC630157)、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再制造新興產業的植入機制與培育模式研究——以江蘇為例”(項目編號:10EYC018)及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江蘇再制造產業培育與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1ZDIXM052)等項目的資助下完成的,得到了項目組成員江可申教授、王子龍教授、王燕玲、吳塵凡、劉曉俊等的大力幫助,其中王燕玲參與了第6章的撰寫,在此深表感謝!在調研過程中,還得到了武漢千里馬工程機械再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斌洲及張家港富瑞特裝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田中機電再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幸福瑞貝德動力總成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再制造工業(上海)公司等同仁的大力支持。在著書成稿階段,得到了科學出版社及相關編輯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在此一并感謝!
第1章 緒論
1.1 再制造的定義與內涵
1.1.1 再制造的定義
1.1.2 再制造的基本內涵
1.2 再制造產業及其發展意義
1.2.1 再制造產業的概念及其屬性
1.2.2 發展再制造產業的意義
1.3 再制造產業發展研究分析
1.3.1 國內外再制造產業發展研究
1.3.2 再制造產業發展研究分析
第2章 再制造產業的國內外發展狀況
2.1 國外再制造產業發展情況
2.1.1 國外再制造技術與管理研究
2.1.2 國外再制造企業實踐
2.2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情況
2.2.1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四個階段
2.2.2 我國再制造產業基本情況
2.2.3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特征
第3章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分析與評價
3.1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SWOT分析
3.1.1 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內部優勢
3.1.2 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內部劣勢
3.1.3 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外部機會
3.1.4 再制造產業發展的外部挑戰
3.2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總體對策及建議
3.3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評價——以江蘇為例
3.3.1 灰色定權聚類的理論基礎
3.3.2 我國再制造產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3.3.3 基于改進灰色定權聚類的我國再制造產業評價建模
3.3.4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評價實例——以江蘇為例
第4章 我國再制造產業“植入式”培育機理與培育模式研究
4.1 再制造產業“植入式”培育機理分析
4.1.1 植入型產業“種子”的形成及轉移
4.1.2 植入型產業“種子”培育分析
4.2 再制造產業“植入式”培育模式設計
4.2.1 “復制式植入”再制造產業培育模式
4.2.2 “吸聚式植入”再制造產業培育模式
4.2.3 “嵌入式植入”再制造產業培育模式
4.3 我國再制造產業“植入式”培育模式選擇
4.3.1 再制造產業“植入式”培育模式比較
4.3.2 再制造產業“植入式”培育模式選擇
第5章 廢舊機電產品回收模式選擇研究
5.1 廢舊機電產品回收模式選擇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5.1.1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重點與難點
5.1.2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及其特點
5.2 廢舊機電產品回收的FANP模型構建
5.3 廢舊機電產品回收模式選擇案例——以汽車發動機為例
5.3.1 廢舊汽車發動機回收模式選擇
5.3.2 廢舊汽車發動機回收模式選擇分析及對策
第6章 廢舊機電產品回收的群體演化博弈研究
6.1 演化博弈研究的理論基礎
6.1.1 演化博弈理論
6.1.2 擬生滅過程理論
6.2 具有直接相關性的再制造商與回收商群體演化博弈研究
6.2.1 具有直接相關性的再制造商與回收商群體演化博弈建模及求解
6.2.2 再制造商與回收商群體演化博弈的長期穩定策略分析
6.2.3 再制造商與回收商群體演化博弈的對策與措施
6.3 具有策略相關性的再制造商與消費者群體演化博弈研究
6.3.1 具有策略相關性的再制造商與消費者群體演化博弈建模及求解
參考文獻
附錄
《再制造戰略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研究》:
2.國內再制造的社會認知程度偏低,市場需求和投融資渠道相對匱乏
盡管我國引入再制造已有近30年的歷史,但整個社會對再制造產業的認知程度偏低,甚至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見,從而造成了產業發展外在動力不足。
1)廣大消費者對再制造產品認可程度不高,購買意愿偏低
據有關部門調查,只有9.7%的消費者了解再制造,6%的消費者買過再制造產品。絕大多數消費者主觀認為“再制造”就是低質的翻新,不愿購買再制造品。而在愿意購買再制造產品的消費者中,往往傾向于購買不會影響人身安全的辦公用品,如打印機、復印機等,對于人身安全風險較高的汽車零部件等再制造產品的接受程度極低,這就造成了我國再制造產品的市場需求相對不足。
2)制造企業和金融保險機構對再制造產業認知程度不深,不愿自身從事再制造業務和開展相關再制造金融業務
鑒于再制造產業研發投入高且建設投資大,國外再制造項目投資主體有政府、國際金融組織、跨國公司、風險投資等。譬如,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再制造中心主要從事再制造技術研發,美國政府在過去的14~15年進行了大量投資,僅2011年就投資了2300萬美元;而汽車巨頭福特公司則投巨資數億美元并購了歐洲最大汽車連鎖維修企業——克維格·費特公司,建成了全球最大廢舊汽車拆解中心。然而,目前我國再制造產業的投融資渠道仍很單一,投資主體主要為外資企業和少數民營企業,多數制造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對再制造持否定態度,擔心再制造產品將沖擊新產品利潤空間,因而缺乏投資再制造產業的積極性。而金融和保險機構(如銀行、風險投資基金、保險公司等)則由于專業技術知識的限制,無法獲知再制造產業的技術特性、巨大利潤空間和發展潛力,因此尚未有一家銀行和保險機構愿意開展再制造項目貸款、再制造產品保險等相關業務。投融資渠道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再制造產業成長與擴張。
3.國內再制造產業體系尚不完善,難以為其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平臺
1)再制造共性與關鍵技術及其標準體系尚未有效建立,產業準入壁壘高
再制造共性和關鍵技術是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技術標準是產業發展的游戲規則。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過程中,再制造共性與關鍵技術研究投入不足,力量相對薄弱,導致試圖進入該領域的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因缺乏先進技術支持而面臨較高的技術壁壘。此外,目前在該領域尚未建立規范系統的廢舊產品報廢標準和再制造產品質量標準等兩項關鍵國家標準體系,這在源頭上阻止了再制造業務的開展。
2)再制造產品生產與市場流通監管體系較為薄弱,產業發展容易受到沖擊
在廢舊產品回收環節:由于缺乏相對科學合理的廢舊產品回收物流體系,難以實現高效、低成本的廢1日產品回收。此外,尚未建立廢舊產品分類及評估體系,造成大量無法再制造的廢舊產品進入再制造環節,導致后續再制造環節生產效率降低和產品利用率偏低。在再制造產品生產環節:尚未制定嚴格的再制造行業標準體系,再制造企業缺乏相應技術標準和規范。同時,尚未實施再制造企業準入認證制度和強制性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再制造產品質量無法獲得有效保證。在再制造產品市場流通環節:在廢舊產品回收和再制造產品銷售過程中,由于沒有成立專門的監管組織和制定相應的監管流程,不法企業假借再制造的名義開展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導致維修零部件市場魚目混雜,對再制造產品形成很大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