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習參與者的學習動力或驅動力問題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問題。《解碼學習動力》以解決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為目標,通過理論、方法、策略、案例等不同方式幫助一線教師和家長了解學生動力因子的表現形式,為每個學生打造符合其學習模式的激勵方案,最終實現學習動力方案與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學習興趣的完美契合。
《解碼學習動力》可供一線教師、學生家長及學習動力研究者閱讀使用。
卓越教師的培養依托于高質量的教師教育,教師教育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教師教育政策、培養方式及評價標準。《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教師[2014]5號)指出,各高等院校應針對中學教育改革發展對高素質教師的需求,重點探索本科和教育碩士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連續培養的一體化模式,培養一批信念堅定、基礎扎實、能力突出,能夠適應和引領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卓越中學教師。
浙江師范大學作為教育部推行卓越中學教師培養的重要改革基地,同時也是浙江省2011卓越教師培養協同創新中心與浙江省教師教育質量監控中心,肩負著浙江省乃至全國的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政策咨詢、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培養與培訓。教師教育已成為浙江師范大學重要的學術品牌之一,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美譽度日益提升。“卓越中學教師研究性學習叢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策劃組織編撰的。
“卓越中學教師研究性學習叢書”由《解碼學習動力》《有效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多元視角下的高校學生學業評價》《班級經營實踐教程》《構建生本課堂》《構建質的研究——理論、教學與實踐》六部著作構成,分別從學習動力、教學組織與實施、學生學業評價、班級管理、生本課堂、教育教學的研究方法六個方面闡述了卓越教師應當具備的知識和能力。此六部著作在廣泛吸收國內外教育理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本國本校對于卓越教師培養的具體實際,選取了具有針對性的系列案例加以深入辨析,開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思維能力,為相關課程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配套性的資源支撐。
該套叢書基于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方面多年的理論積累與實踐經驗,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設計叢書的內容及結構。前期經教務處領導與教師教育學院教師的多次討論、修改,在各方面專家的指導下對叢書展開了科學的規劃。叢書從課程和教材建設的角度出發,以卓越教師培養、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班級經營方法出新為抓手,致力于系統提升中學教師關于課堂教學、課程開發與建設、教學評價研究的綜合學術能力。我們希望通過不懈的探索與努力,打造一套提升一線教師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精品叢書,從而為新時代的卓越教師培養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查看全部↓
總論篇 了解學習動力
第一章 學習動力與學習
第一節 解密學習動力
一、學習動力的含義
二、學習動力的內容
三、學習動力的基本類型
第二節 學習動力、學習行為及學生成就
第二章 學習動力理論之鑰匙及其教育學啟示
第一節 需求論之鑰匙及啟示
一、需求層次理論的發展、演變
二、需求相關理論的教育學啟示
第二節 歸因理論之鑰匙及啟示
一、歸因理論的發展、演變
二、歸因理論的教育學啟示
第三節 行為理論之鑰匙及啟示
一、行為主義及行為主義學習動力的形成、演繹
二、行為主義學習動力的教育學啟示
第四節 觀察學習理論之鑰匙及啟示
一、觀察學習理論的經典實驗
二、觀察學習理論的演變
三、社會學習理論的教育學啟示
第五節 動機系統論之鑰匙及啟示
一、動機系統論體系的構成及演變
二、動機系統論體系的教育學意義
第六節 內、外因理論之鑰匙及啟示
一、基本含義
二、內因性學習動力與外因性學習動力的關系
三、學生內動力和外動力的評估
四、內因性學習動力與外因性學習動力的教育學啟示
第三章 學習動力理論對教育者的總體要求
第一節 了解學生,查找原因
第二節 了解自己,規劃方案
第三節 形成策略,營造環境
分論篇Ⅰ 學習內動力的探究、培養與激發
第四章 基本需求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五章 興趣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一、興趣的含義
二、興趣的分類
三、興趣的作用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六章 自我效能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七章 自我調節 能力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八章 自尊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一、家庭環境的影響
二、學校教師的影響
三、同伴因素的影響
四、自我價值感的影響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九章 情緒、情感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究
一、情緒和情感的分類
二、有關情緒和情感的認識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十章 意志力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究
一、意志力的含義
二、意志力的基本特征
三、影響意志力的因素
四、意志力的功能
五、意志力與學生學習動力的關系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十一章 性格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究
一、性格概述
二、性格的作用
第二節 實踐操作
分論篇Ⅱ 學習外動力因子的探究、培養及激發
第十二章 同伴關系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究
一、同伴關系的含義及特點
二、同伴關系的作用
三、同伴關系形成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十三章 家庭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十四章 校園文化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一、校園文化的定義及構成因素
一二、校園文化的特點
三、校園文化與學生學習動力的關系
四、影響校園文化的因素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十五章 師生關系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究
一、師生關系的含義
二、師生關系的類型
三、師生關系構建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十六章 課程設置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一、課程設置的含義
二、課程設置的相關原理
第二節 實踐操作
一、課程意識和課程開發的能力
二、課程開發的不同模式
三、課程開發中的學生文化背景
第十七章 教學方法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一、教學方法的含義
二、影響教師教學方法的因素
三、教學方法的基本類型及選擇依據
四、高效教學方法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實踐操作
第十八章 職業規劃與學習動力
第一節 理論探討
一、職業規劃的含義
二、職業規劃的影響及中國學生的現狀
三、職業規劃教育的原則
第二節 實踐操作
參考文獻
后記 帶著信念和情懷繼續前行
查看全部↓
《解碼學習動力》:
基本生理需求的理論在具體教育學中的應用就是要求教師關注、關愛學生。從學生日常的吃、住、行入手,學校要保證解決學生基本的溫飽、休息。例如,學生是不是空著肚子上課:學生早晨顯出疲態是不是沒有足夠的睡眠;學校的周圍環境是不是有利于學生學習;教師應該怎樣安排課時才能準時下課;應該怎樣布置課后作業才能更合理地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的不同需求特征。
第二,安全需求。馬斯洛認為安全需求包括對保護、秩序、穩定的需求。人們對于人身安全、有保證的就業機會、穩定的家庭生活、個人財產的保護,以及免受疾病、痛苦、威脅等的追求都屬于這一需求。通俗意義上講,如果一個人連最起碼的安全需求都不被滿足的話,那么其意識和行為首先要集中于自身安全的考慮,就無法在相應的活動中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要做的事情、要達到的目標,從而缺乏動力,導致失敗。我們經常說的“趨利避害”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說明的這個道理。
這一需求反映在學校教育領域經常表現為,學生如果感覺不到安全就會分散學習的注意力,上課開小差等。例如,一個孩子在學校經常受到其他學生的欺負、老師的嘲諷挖苦,會慢慢變得不相信老師、同學,不喜歡上學、不愿意進行社交活動,將自己蜷縮到自己的小世界中來保護自己的安全。這樣的學生其學習成績會日益下降。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和學校要負重要的責任。目前,中外學校里出現的小團伙欺凌事件都是對學生安全訴求的巨大威脅。
第三,情感和歸屬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屬于較高層次的需求,它包含著對友情、愛情及隸屬關系的需求,它是人社會需求及被需求的要求和表現。
這一需求在教育領域內表現得更為突出。學生對情感和歸屬感需求更強烈。學生都想在家庭和學校所處的群體里能有自己的一個位置,能有歸屬感,這是學生的基本需求。學生這一需求的實現來源于教師和同伴的肯定與鼓勵。如果教師和同伴給予他們足夠的重視和尊重,在活動中包容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那么這種肯定會帶來認同感,使學生獲得價值感,進而產生歸屬感。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人的社會價值是以其在社會中的地位決定的。班級是一種社會體系,班級成員在班級社會中也處于一定的地位。如果一個學生不能在班級社會中獲得群體成員給予積極評價的地位,那么他就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社會價值,他也就難以認同班級群體的價值,從而不能產生一種歸屬感。例如,在家里缺少父母關愛的學生在學校里就會千方百計地交朋友,積極地尋求同類和朋友,尋求歸屬感,當這種努力沒有達到既定的目的時,他們就會產生挫折感,減少班級互動或者根本不努力學習,甚至會擾亂課堂。
第四,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的尊重和被他人尊重。馬斯洛認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被認可的穩定的社會地位,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被社會或他人認可。如果尊重需求得到滿足,個人就能對自己充滿信心,體驗到自己在社會和他人眼中的用處和價值,從而對自己正在和即將從事的事情充滿信心,全力以赴。
尊重需求在教育領域內具體表現在,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質,而這些潛質具體反映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中。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類擁有不同種類的智能,而每個人通常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一般只在一兩項智能方面特別突出,在其他項智能方面較弱或很弱。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有力地撼動了以智商為基礎的一元評價體系,為全面認識人、理解人的多元評價打下了理論基礎。在一元評價或者在傳統的認識及評價視角下,永遠只有一少部分學生是優秀的,能夠最終達到教育者的要求,大部分學生只能成為“次品”“半成品”,甚至“廢品”。事實是,只有那些所擁有的智能組合為語言加邏輯數學等智能的學生,才能滿足教師和學校的要求。而擁有其他智能組合,如肢體運作加音樂智能,或內省加自然探索智能的學生則很難達到教師和學校的要求。從本質上講,不是我們的學生出了問題,而是傳統學校教育的設置本身帶有極大的偏見,只強調個別方面智能的發展,僅能滿足一小部分學生的需要。但是,在多元智能理論的視角下,教育者傾向于將每一個學生都視為“可塑之才”,并相信無論其智能組合是什么,都有獲得發展的機會和提高的空間,只要教師進行正確地引導、挖掘,就能夠幫助學生成才。
人與生俱來的不同的智能組合也是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的重要特征,當教師忽視或沒有意識到智能對于學生發展的影響時,便容易產生許多不當的觀點及做法阻礙著學生的進步。只有充分理解多元智能理論,尊重學生的特點和才能,幫助學生明白自身獨特的多元智能,才能挖掘學生潛能,并順勢調整教育教學方式,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第五,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需求包括道德、創造力、激情、問題解決力、接受事實的能力。這是人最高層次的需求,它的實現依賴于個人的不懈努力,不斷地完善自己,才有可能實現。同時,不同的人、不同的社會形態下人們對于自我實現需求的內容可能大不相同,因此,要認真研究、區別對待。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