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課程改革成果系列教材:機械常識》圍繞教育部課程改革精神,結合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經結構優化、整合而成。《“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課程改革成果系列教材:機械常識》注重理論知識的應用,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是機電類專業的基礎課程用書。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課程改革成果系列教材:機械常識》共七章,內容包括機械傳動、常用機構、常用機械零件、常用金屬材料及鋼的熱處理、公差與配合、機械制造基礎知識、機械拆裝。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課程改革成果系列教材:機械常識》可供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機電類各相關專業使用,也可作為高職、高專機電類專業的參考用書,還可作為機械行業技術人員的崗位培訓及自學用書。
前言
第一章 機械傳動
第一節 機械概述
第二節 帶傳動
第三節 鏈傳動
第四節 螺旋傳動
第五節 齒輪傳動
第二章 常用機構
第一節 平面連桿機構
第二節 凸輪機構
第三節 間歇運動機構
第三章 常用機械零件
第一節 軸
第二節 軸承
第三節 鍵、銷聯接
第四節 螺紋聯接
第五節 聯軸器、離合器和制動器
第六節 機械的潤滑與密封
第四章 常用金屬材料及鋼的熱處理
第一節 金屬材料的性能
第二節 金屬桿件的基本變形
第三節 常用的金屬材料
第四節 鋼的熱處理
第五章 公差與配合
第一節 公差與配合的基本術語
第二節 公差與配合的國家標準
第三節 公差與配合的標注與識讀
第四節 幾何公差
第五節 表面粗糙度
第六章 機械制造基礎知識
第一節 鑄造
第二節 塑性加工
第三節 焊接
第四節 切削加工
第五節 螺紋與齒輪加工
第六節 其他加工方法
第七章 機械拆裝
第一節 機械拆裝基礎知識
第二節 臺虎鉗的拆裝
第三節 自行車零部件的拆裝
第四節 電動機的拆裝
參考文獻
4.裝配的工藝過程
產品的裝配工藝包括以下幾個過程。
(1)準備工作準備工作應當在正式裝配之前完成。準備工作包括資料的閱讀和裝配工具與設備的準備等。充分的準備工作可以避免裝配時出錯,縮短裝配時間,有利于提高裝配的質量和效率。
準備工作一般包括下列幾個步驟:
1)熟悉產品裝配圖、工藝文件和技術要求,了解產品的結構、各零件的作用及其相互的連接關系。
2)檢查裝配用的資料與零件是否齊全。
3)確定正確的裝配方法和順序。
4)準備裝配所需要的工具與設備。
5)整理工作場地,對裝配的零件、工具進行清洗,去掉零件上的毛刺、鐵銹、切屑、油污,歸類并放置好裝配用零部件,調整好裝配平臺基準。
6)采取安全措施。
(2)裝配工作在準備工作完成之后,才開始進行正式的裝配工作。對于結構復雜的產品,其裝配工作一般分為部件裝配和總裝配。
1)部件裝配。指產品在進入總裝配以前的裝配工作。凡是將兩個以上的零件組合在一起,或者將零件與幾個組件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裝配單元的工作,均稱為部件裝配。
2)總裝配。指將零件和部件組裝成一臺完整產品的過程。
在裝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先檢查零件的尺寸是否符合圖樣尺寸的精度要求,只有合格的零件才能運用連接、校準、防松等技術進行裝配。
裝配工作對機械質量的影響很大。若裝配不當,即使所有零件加工都合格,也不一定能裝配出合格的高質量機器;反之,當零件的制造質量不是很好時,只要在裝配中采用適當的工藝方案,也可能使機器達到規定的要求。因此,裝配質量對保證機器質量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3)調整、精度檢驗和試車
1)調整。指調節零件或機構的相互位置、配合間隙、結合程度等,目的是使機構或機器工作協調。如軸承間隙、鑲條位置、蝸輪軸向位置的調整。
2)精度檢驗。包括幾何精度和工作精度的檢驗等,其目的是保證產品滿足設計要求或產品說明書的要求。
3)試車。指試驗機構或機器運轉的靈活性、振動、工作溫升、噪聲、轉速、功率等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4)涂裝、涂油、裝箱在機器裝配好之后,為了使其美觀、緩蝕和便于運輸,還要做好涂裝、涂油、裝箱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