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融多學科、多領域于一體,并與人類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交叉性、綜合性和邊緣性的新型學科。為適應我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的基本特點,《環境藝術設計原理》系統地介紹了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概念、空間建構、設計思維與方法、相關理論基礎、相關設計要素及材料與工藝等內容,最后還結合課題實踐,討論了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
《環境藝術設計原理》圖文資料翔實,重視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實用性,既可作為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本科教育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供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工作者或愛好者參考使用。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設計師的市場意識、思想觀念、設計理念和方法論都發生了變化,設計師的綜合素質和修養成為決定其自身真正價值的要素。那么,學習設計“有法”嗎有人說無法乃至法,這是針對一個對各種設計理念、設計技法有了運籌帷幄能力的專業設計師而言的。對于還在藝術設計院校學習的學生而言,只有掌握了設計基本知識和具有了一定的設計創新思維能力,才能為今后跨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成為真正的能進行“無法”設計的設計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得觀察家各個方面的基礎訓練。而作為教學環節,一本適合我國藝術院校教學環境和學牛實際情況的、具有創造性的教材則是關鍵。本書所編寫的章節都是作者在從事實際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有感于學生對于設計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而寫,因此本書的編寫主要是從便于教學和便于學生理解的角度切入和展開。本書的定位是不做大而全的專著型教材,而是針對課程教學(可選擇整本書或其中的幾個章節來進行教學)的進程來展開,揉入環境藝術設計必備的專業知識點,強調可操作性。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融多學科、多領域于一體的綜合性、邊緣性的新型學科,其所涉及的相關知識較廣,任何一本教材都很難做到面面俱到。而我們知道,設訓工作的基點往往來源于樸實的動機和簡單的原則,對于基本問題的全面認識才是形成我們正確設計觀念和設計方法的前提。基于這種情況,本書以“原理”作為限定,將環境藝術設計學科的幾個基本問題進行分類講解,這是為了強淵這種架構重在對環境藝術設計的一般客觀規律的探尋,探討有關環境藝術的設計思路與方法,以幫助學生掌握好設計的各種邏輯思維能力。
設計教學的關鍵是“授人以漁”,而不只是“授人以魚”。本書重點分析了設計思考過程,讓學生在全面、系統的教學實踐過程中能更有效地掌握環境藝術設計。本書的特點是突出了教材具有理論結合實踐的普適性和可操作性,還突出了教材的編寫結構與課程設計的安排緊密相連。本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全面掌握環境藝術設計的思考過程,使學生的設計思想、設計知識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使教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與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形成互動,打破教材與課堂教學之間內核互不聯系的局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本書的基本思路是圍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展開,我們認為“環境藝術設計原理”是框架而小是具體內容,它應該反映“訓練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邏輯,把環境藝術設計的方法、概念、思路等加以總結,轉化成相應的設計規律。
出版說明
前言
第1章 概念解析——透視環境藝術設計
1.1 何謂設計
1.2 環境藝術設計在中國的發展
1.3 社會多元化背景下的環境藝術設計
第2章 空間原理——建筑空間建構方式的解析
2.1 空間概述
2.2 空間的造型與類型
2.3 空間的建構
2.4 空間的寓意與表達
第3章 方法原理——創新設計方法的解析
3.1 創新設計的基礎理論
3.2 創新設計的程序與方法
第4章 衍生原理——與環境藝術設計相關的理論基礎
4.1 人機工程學與環境藝術設計
4.2 環境行為心理學與環境藝術設計
4.3 設計美學與環境藝術設計
4.4 設計符號學與環境藝術設計
第5章 設施原理——環境藝術設計的相關要素
5.1 室內家具
5.2 陳設
5.3 室內綠化
5.4 標識
5.5 景觀設施
第6章 構造原理——材料與工藝計劃
6.1 常規建筑裝飾材料及其應用
6.2 新材料的開發應用
第7章 課題實踐——實踐是最好的老師
7.1 設計過程
7.2 背景調研
7.3 案例研究
7.4 設計評估
7.5 概念生成
7.6 設計發展
7.7 設計驗證
7.8 設計圖解
7.9 學生作品評析
參考文獻
2)停止慣性模式,適時學會放棄。注意力角度變換的訣竅是打破慣性,學會放棄。如果第一步的成功影響了第二步,就必須放棄第一步的成功,這樣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要學會放棄那些以偏見為基礎的設計,還要放棄那些我們說不出優點,也說不出特別之處的設計。
3)突破常規,馳騁想象。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人們對環境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以傳統的、常規的對某類環境的理解已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與人們的需求。構思要想超塵拔俗,令人耳目一新,就需要設計師打開思路,發揮想象力,具有超乎常人的敏感,能夠在那些看似習以為常的事物上獲得不尋常的靈感。
總而言之,從平常中見異常,從熟悉的東西中發現新問題,是創造性構思的先導。對司空見慣的事物作一番轉換角度的審查,往往有助于克服頭腦中觀念的固定化。
3.環境藝術設計的問題類型
(1)空間與結構問題
環境藝術設計的空間是由建筑結構和圍護體形成的,無論總體環境的規模和體量有多大,它總是由若干基本空間單位構成。空間結構的劃分可以利用隔墻與隔斷、建筑構件與裝飾構件、家具與陳設、水體、山石、綠化、小品等為手段。對于設計師而言,主要任務就是研究這些基本空間的特點、性質,掌握設計手法,使整個空間環境的組織有主有次,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以下沉空間和地臺空間為例,前者由于下沉,地面標高比周圍的要低,因此會帶給人一種隱蔽感、安全感和寧靜感;后者與前者正好相反,它將室內地面局部升高使之和周圍空間相比變得更加醒目突出。
(2)環境質量問題
就室內環境而言,環境質量問題包括氣候、溫度、濕度、光線、采暖、通風、人流交通、消防疏散、視聽、觸覺和嗅覺等方面問題。它是現代環境藝術設計與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設計中的“硬件部分”。就室外環境而言,更多涉及的概念是生態與環保,這就要求環境藝術設計者們建立起生態與環保理念。因此,設計師的責任不僅僅是創造一個好的視覺空間,更重要的還是要創造一個高質量的生活環境。
(3)文化與藝術問題
對于文化的解釋有多種,其中有一種較為客觀、精辟的解釋認為,文化就是一種精神價值和與之相呼應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這個定義可以加深我們在環境藝術中對文化意識的理解,創作活動要解決的既有物質層面的功能,也有精神層面的需求。文化具有歷史的延續性和地域性特征。不經過傳統文化的“洗禮”,設計就不可能有史無前例的創新。憑空想象、隨意杜撰的形式與符號會給人一種荒唐、費解之感,設計作品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把握文化特征,才能創造出創意新穎、質量上乘的環境藝術設計作品。
(4)經濟與技術問題
經濟因素在決定整個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范圍與品質時,是非常重要的。在實際設計項目中,許多經濟上的考量會影響最后的設計方案。從技術角度去思考環境藝術設計,是不同設計門類的思維特點。技術是設計過程的重要因素,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藝術與科學思維的相互借鑒、融合、促進和發展一定會給環境藝術設計帶來更大的創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