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術基礎(第2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概要地介紹了通信的發展史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包括電話網絡、微波通信系統、光纖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移動通信系統、數據交換以及計算機網絡通信。相信讀者通過閱讀《通信技術基礎(第2版)》后,可以對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基本概念有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
《通信技術基礎(第2版)》可供想了解通信知識的讀者作為入門性參考書,也可以作為校際公共選修課的教材,以及電子信息類專科、高職院校作為教材使用。
通信與我們每個人的現實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從古至今人們無時無刻不向往信息的自由交流。而直到100多年前電報、電話的發明才使得通信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尤其是在近幾十年,隨著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通信技術和通信手段得到了異常迅速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為使本書適用于更寬的讀者群體,我們把本書定位于比科普稍微深入、展開一些,內容涉及比較全面。采用深入淺出的講解方法,能夠給剛剛涉及通信行業不久的業內人員提供一個進一步學習通信專業的引導;非通信專業的人士也能通過本書獲得一定的通信知識。
本書在2006年出版的《通信技術基礎》的基礎上,對傳統通信系統的相關章節內容進行了整理和必要的刪改、添加。在原有章節的基礎上增加了計算機網絡通信一章,主要原因是,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是21世紀兩項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技術,之所以之前未把互聯網的內容安排在本書中,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互聯網不像電話、光纖以及衛星通信等那樣是非常典型的通信技術和通信系統。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通信功能日趨完善,并不斷進步,因此有必要把它作為單獨章節予以介紹。此外,近幾年第三代移動通信(3G)發展迅速,有關3G的技術在編寫第1版時尚不成熟,故在這次將新的內容添加進去,盡可能滿足讀者的需求。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難免有謬誤和遺漏之處,希望同行和讀者不吝賜教。
前言
第1章 緒論1
1.1 通信的誕生與發展1
1.2 信息、消息和信號5
1.3 通信系統的構成6
1.3.1 通信系統的一般模型7
1.3.2 模擬通信系統7
1.3.3 數字通信系統8
1.4 通信系統的分類9
1.5 通信系統的性能評價11
參考文獻12
第2章 電話與交換13
2.1 電話的誕生及基本原理13
2.2 電話交換技術的誕生與發展17
2.2.1 交換的必要性17
2.2.2 人工交換機18
2.2.3 步進制自動電話交換機18
2.2.4 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19
2.3 程控交換機20
2.3.1 交換中的線路復用技術20
2.3.2 程控交換機原理簡述23
2.3.3 程控交換機的優越性25
2.3.4 我國程控交換機發展史26
2.4 電話網的組成及應用27
2.5 其他電信業務在電話網中的應用30
2.5.1 圖文傳真業務30
2.5.2 綜合業務數字網31
2.5.3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環路34
2.5.4 無線市話(小靈通)36
本章小結38
思考題39
推薦讀物39
參考文獻39
第3章 微波通信40
3.1 微波通信概論40
3.1.1 微波通信的基本概念40
3.1.2 微波通信的主要特點41
3.2 無線電波的傳播特性42
3.3 微波通信發展簡史43
3.4 我國微波通信發展史44
3.5 微波通信系統的組成與頻率特點45
3.5.1 微波通信系統的組成45
3.5.2 微波通信天線及安裝47
3.5.3 拋物面天線及饋線系統48
3.5.4 微波通信系統的頻率設置49
3.5.5 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的構成與特點50
3.6 微波擴頻通信53
3.6.1 擴頻通信發展史53
3.6.2 擴頻通信的基本概念53
3.6.3 擴頻通信的特點55
3.6.4 擴頻通信工作原理及分類57
3.6.5 直接序列擴頻與跳頻擴頻的比較60
本章小結61
思考題62
推薦讀物62
參考文獻62
第4章 衛星通信63
4.1 衛星通信概況63
4.1.1 基本概念63
4.1.2 衛星通信的主要優點64
4.1.3 衛星通信的主要缺點65
4.1.4 衛星通信的技術特點65
4.2 衛星通信發展史66
4.3 我國衛星通信的簡史69
4.4 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70
4.4.1 太空中的衛星分系統70
4.4.2 通信地球站分系統73
4.4.3 控制管理分系統75
4.5 衛星通信工作過程76
4.6 移動衛星通信77
4.6.1 移動衛星通信的特點77
4.6.2 移動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77
4.6.3 移動衛星通信的分類78
4.6.4 幾個典型的移動衛星系統80
4.7 VSAT衛星通信網89
4.7.1 VSAT的概念及誕生發展89
4.7.2 VSAT衛星通信的特點90
4.7.3 VSAT網絡的通信業務范圍91
4.7.4 VSAT網的組成92
4.7.5 我國VSAT的應用情況93
4.7.6 VSAT網絡的發展前景93
本章小結94
思考題95
推薦讀物95
參考文獻96
第5章 公眾移動通信系統97
5.1 移動通信發展歷史98
5.2 移動通信基本概念及特點103
5.2.1 基本概念103
5.2.2 移動通信的主要特點104
5.3 移動通信系統的多址接入技術104
5.4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106
5.4.1 GSM數字移動電話系統組成107
5.4.2 GSM的主要功能109
5.4.3 GSM的工作過程111
5.5 CDMA數字移動電話系統115
5.5.1 CDMA數字移動電話系統的特點116
5.5.2 國內外的CDMA技術應用117
5.5.3 CDMA與GSM數字移動電話系統117
5.6 WAP和GPRS簡介117
5.6.1 無線應用協議(WAP)118
5.6.2 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PRS)120
5.7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124
5.7.1 3G的由來124
5.7.2 IMT-2000的設計目標124
5.7.3 IMT-2000的頻帶劃分125
5.7.4 IMT-2000的主要業務125
5.7.5 3G的國際標準126
5.7.6 三種主流標準的比較127
5.7.7 如何應對3G的到來129
本章小結131
思考題132
推薦讀物132
參考文獻133
第6章 光纖通信135
6.1 光纖通信的歷史136
6.1.1 原始的光通信136
6.1.2 近代光電話136
6.1.3 光纖通信的起源與發展137
6.1.4 我國光纖通信發展史138
6.2 光纖傳輸原理與特性139
6.2.1 光纖結構及光波傳播140
6.2.2 光纖的傳播模式142
6.2.3 光纖信號的衰減143
6.2.4 光纖的三個“窗口”145
6.2.5 光纖通信的特點146
6.3 光纖通信系統的組成147
6.3.1 電端機147
6.3.2 光發射機148
6.3.3 中繼器150
6.3.4 光接收機150
6.3.5 備用系統與輔助設備151
6.4 光纖通信新技術152
6.4.1 波分復用技術(WDM)152
6.4.2 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153
6.4.3 全光網絡153
本章小結156
思考題157
推薦讀物157
參考文獻158
第7章 數據交換159
7.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159
7.2 數據交換網的發展史160
7.2.1 分組交換網的發展史160
7.2.2 幀中繼的發展史161
7.2.3 ATM技術的發展史161
7.2.4 我國分組交換的歷史162
7.3 分組交換系統簡介163
7.3.1 分組交換基本原理163
7.3.2 分組交換業務166
7.3.3 分組交換接入方式和終端類型168
7.3.4 分組交換的主要特點169
7.3.5 分組交換的應用169
7.4 幀中繼技術171
7.4.1 幀中繼基本原理171
7.4.2 幀中繼技術應用172
7.4.3 幀中繼網絡的用戶接入174
7.4.4 幀中繼的主要特點175
7.5 ATM交換技術177
7.5.1 ATM產生背景177
7.5.2 ATM的基本原理178
7.5.3 ATM的主要特點180
7.5.4 ATM與IP181
7.5.5 ATM交換網絡的主要應用183
本章小結184
思考題185
推薦讀物185
參考文獻186
第8章 計算機網絡通信187
8.1 計算機網絡概況188
8.1.1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188
8.1.2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190
8.1.3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史192
8.2 計算機網絡的結構193
8.2.1 計算機網絡分層結構194
8.2.2 協議標準與TCP/IP參考模型197
8.3 局域網和廣域網200
8.3.1 局域網200
8.3.2 廣域網203
8.4 無線網絡204
8.4.1 無線網絡的標準205
8.4.2 無線網絡的分類205
8.4.3 無線網絡的特點206
8.5 網絡互連207
8.5.1 中繼器互連方式208
8.5.2 網橋互連方式209
8.5.3 路由器互連方式209
8.5.4 網絡互連方式的比較210
8.6 Internet網絡211
8.6.1 Internet網絡概述211
8.6.2 Internet網絡發展史212
8.6.3 Internet提供的服務213
8.6.4 Internet的主機地址和域名服務216
8.7 網絡安全219
8.7.1 網絡安全需求219
8.7.2 網絡安全服務220
8.7.3 網絡安全技術222
8.7.4 黑客技術及Internet服務的安全隱患224
8.8 網絡的發展與未來226
8.8.1 計算機網絡發展趨向226
8.8.2 下一代網絡(NGN)229
8.8.3 電子政務232
本章小結234
思考題234
推薦讀物235
參考文獻235
附錄英文縮略語對照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