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概論(第2版)》是一本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有關汽車基礎知識的教材。內容從汽生的產生、演化到未來的汽車和汽車工業;從汽車的分類、性能、基本結構到現代設計方法、試驗、制造、貿易和服務;從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到前景展望,進行了簡潔、系統、準確和全方位的淪述。全書內容豐富,知識面廣,語言流暢,通俗易懂!镀嚫耪摚ǖ2版)》主要作為高等學校各專業學生了解汽車和汽車產業的全校選修課教材,以及汽車專業本科、專科、高職高專學生的新生教材。對于汽車行業各類人員及具備一定文化知識的汽車愛好者,《汽車概論(第2版)》也是一本很好的參考讀物。
本書自1997年出版以來,迄今已超過十個年頭,期間經過十余次重印,以滿足高等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全校選修課或相關專業的汽車知識課程之用。在這過去的十年中,汽車新技術發展迅速,我國的汽車產業經歷了跨越式的發展,其產能和規模日新月異,所執行的標準和設計、制造、營銷手段也向國際先進水平逐漸靠攏,這使得《汽車既論》第1版的不少內容需要補充和更新,以保持本書所提供知識和信息的及時性、新穎性和前瞻性。
本書第2版除基本遵循前版的構架和內容外,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修改。
1)在第一章中增強了對未來汽車和汽車工業的論述,更全面地預測未來汽車的技術進步和發展特點,使讀者的思緒在創新和暢想中倘佯。
2)在第二章“現代汽車”中補充了有關排放、噪聲、安全等方面新法規標準的具體內容,增強從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審視現代汽車;汽車的分類按新的標準進行,汽車基本構造中加強了對各種新技術、新結構的介紹。
3)將“汽車的設計與試驗”提前到第三章講述,增加了并行設計、綠色設計、虛擬樣機技術等新的內容,加強了汽車試驗中有關碰撞測試的內容。
4)原“現代汽車工業”這一章更名為第四章“汽車制造、貿易與服務”,在這一章中更新了汽車材料發展的內容,增加了新型復合材料、輕量化材料的介紹;加設了第四節“汽車的貿易和服務”,從汽車市場特點、營銷模式和汽車服務等方面分別加以論述。
5)在第五章“我國的汽車工業”中著重補充了近十年來我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和自主創新道路的確立,并展望了2009到2020年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前景。
6)鑒于我國和世界汽車工業重組速度的加快,汽車制造企業的變化有很多不可預見性,因此取消了介紹我國和世界汽車制造企業簡況的兩個附錄;按照現行標準和政策,附錄A更改為“車輛識別代號編碼和機動車編號規則”,附錄B引用了2004年新頒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
本書這次的修訂量約為原書的30%左右,字數比原書略有增加。修訂過程中聽取了一些使用單位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懇切希望使用本修訂版的高校師生、廣大讀者提出批評指正。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章 汽車發展史
第一節 汽車的產生和演化
第二節 汽車工業的發展
第三節 未來汽車與汽車工業
第二章 現代汽車
第一節 現代汽車與人類社會
第二節 汽車的分類與性能要求
第三節 汽車的基本構造
第三章 汽車設計與試驗
第一節 汽車的設計要求
第二節 汽車的現代設計方法
第三節 汽車的試驗
第四章 汽車制造、貿易與服務
第一節 現代汽車工業的特點
第二節 汽車制造工藝與材料
第三節 汽車生產的組織與實施
第四節 汽車的貿易和服務
第五章 我國的汽車工業
第一節 我國汽車工業的歷史
第二節 我國汽車工業的前景
附錄A 車輛識別代號編碼和機動車編號規則
附錄B 汽車產業發展政策
參考文獻
(二)汽車結構基本完善(1886~1935)
汽車剛發明時,并沒有馬上在各式路面車輛中顯示很強的競爭力。蒸汽機因為有較長的發展歷史,比起發展初期的汽車還要完善得多。20世紀初,美國銷量最大的還是蒸汽車。當時的蒸汽機已經可以造得很小,蒸汽車車架用管型鋼,整車總質量只有350kg,行駛車速可達40km/h。運轉比當時的汽車平穩得多,而且不需要變速器。在當時的多次汽車大賽中,都是蒸汽車奪得第一,以致很多人認為蒸汽車會和汽車有一樣的發展前途。蒸汽車的最大缺點是起動困難,起動一次有21個步驟,需要45min。
20世紀初,電車也比汽車發展得充分。電車有兩種,一種是電池驅動的,一種是有線電車。1900年,在美國各大城市總共有300多輛電池車在行駛,其中有雙座的小轎車,也有5t的卡車。但是電池車也有缺點,一是電池成本太高,二是電池充電一次只能行駛80km,故而只適于在距離短、更換電池方便的市區行駛。英國的一些城市長期靠電池車遞送郵件、報紙、牛奶、面包。有軌電車1882年首先出現在德國,1901年第一條公共有軌電車線路在德國的薩克森建立。以后歐洲各國相繼建立公共電車線路。1923年,在英國的沃爾弗漢普頓造出了第一輛無軌電車。不管有軌無軌,這種電車都要通過車頂上面的辮子與電線相接,只能走固定線路并且不能超車,所以最適于城市公共交通。
汽車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完善,才在路面車輛中占居了主導地位。本茨的汽車從發動機到驅動車輪用傳動帶傳動,后來又出現了鏈條。在撓性連接部件出現以后,即傳動力的兩部件之間允許有位置和距離的變動,才普遍采用了傳動軸接錐齒輪的傳動方式(見圖1-7)。
車用汽油機的逐漸完善得益于汽油氣化與點火問題的解決。內燃機的冷卻最初是用一根長而彎的管子讓水循環流動來實現的。1901年,邁巴赫發明了蜂窩狀的冷卻水箱,為內燃機的高效率冷卻打下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