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第三版)》是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的成果之一,先后入選“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寶規劃教材,同時也是高等學校金融學專業主干課程教材,并于2007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教材一等獎。 經過第二版修訂,《投資學(第三版)》結構體系日臻完善,內容難度趨于合理。此次修訂的第三版教材原則上堅持原有的教材體系,突出金融和經濟邏輯,力求形式更加生動、活潑。 《投資學(第三版)》把投資過程的五個環節——投資目標、投資策略、資產價值分析、資產組合構建和投資組合業績評價——作為邏輯主線,相應的教材內容分為六大部分。 本次修訂的目的是更加突出對數量表達背后金融學邏輯的闡釋,通過更加生動的形式幫助讀者進一步學習和加深理解,更好地啟發讀者將投資學理論與金融實踐相結合。
第一部分 導論
緒論
第一節 投資的概念
第二節 投資過程
第1章 投資環境
第一節 證券市場交易機制
第二節 金融市場間的傳導機制
專欄1:中國金融市場交易機制簡介
第二部分 投資目標
第2章 風險與收益的衡量
第一節 單一資產的風險與收益的衡量
第二節 資產組合的風險與收益的衡量
第三節 市場模型與系統性風險
第四節 風險度量的下半方差法
第五節 風險價值
第3章 理性前提與風險偏好
第一節 理性條件與風險態度
第二節 對于理性前提的傳統分析
第三節 對于理性前提的行為學分析
專欄2: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
專欄3:羅伯特·J.席勒(Robert J.Shiller)
第三部分 投資策略
第4章 基于有效市場理論的投資策略分析
第一節 有效市場假設
第二節 弱形式有效市場假設的檢驗
第三節 半強形式有效市場假設的檢驗
第四節 有效市場假設不成立的檢驗
第五節 有限理性及其對有效市場假說的挑戰
第六節 有效市場假設與投資策略
第5章 基于市場微觀結構的投資策略分析
第一節 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
第二節 非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
附錄1 公式(5.33)的證明
附錄2 公式(5.12)的證明
第6章 基于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分析
第一節 噪聲交易者風險
第二節 投資者情緒模型
第三節 正反饋投資策略模型
第四節 套利策略模型
專欄4:尤金·F.法瑪(Eugene F.Fama)
第四部分 資產價值分析
第7章 債券價值分析
第一節 收入資本化法與債券價值分析
第二節 債券屬性與價值分析
第三節 債券定價原理
第四節 利率期限結構
第8章 普通股價值分析
第一節 收入資本化法與普通股價值分析
第二節 股息貼現模型
第三節 市盈率模型
第9章 衍生證券價值分析
第一節 遠期與期貨價值分析
第二節 互換價值分析
第三節 期權價值分析
附錄1 遠期價格和期貨價格關系的證明
附錄2 美式期權價格和歐式期權價格之間的關系
附錄3 ITO過程和IT0定理
第五部分 投資組合構建
第六部分 投資組合業績評價
附錄一 些金融相關網站
參考文獻
《投資學(第三版)》:
對于業績不佳迅速引致資產出售這一現象,更重要的解釋來自于債權人的變現壓力。債權人通常會要求立即償還或者變現抵押物,套利者被迫尋求現金以滿足債權人的要求。而且,這種變現還具有溢出效應,因為套利者會通過在其他市場上的變現來獲得現金。債權人的這種變現要求將給被抵押資產的價格帶來下跌的壓力,從而進一步加速資產的出售:一方面,如果債權人有權要求抵押物變現,而抵押物價值超出其出借的資金,他們就不會在乎抵押物變現的價格,從而造成債務人的損失。另一方面,還存在潛在的道德風險。如果債權人事先知道基金持有何種資產并且將來不得不對其變現,債權人就會先賣空基金持有的資產,然后在基金不得不套現時以更低的價格買入。這一現象引起我們對其他政策性問題的思考。比如,通常認為保持市場透明度和實施信息披露機制是積極的,但對本來就缺乏資金的套利者的業績披露,可能迫使他們過早變現,從而加劇了市場的不穩定性。
第二,如果可以將危機限制在某個市場上,則分散化投資是避免清算的好方法。但如果所有套利者都想變現,資產價格就有下跌的壓力,從而危機溢出原來的市場。在極端情況下,所有證券的價格都會下降。當套利者負債比例較高時,分散化投資的效果就更不理想。由此可知,即便不同市場的金融危機本身沒有相同的基本面基礎,但由于溢出效應,危機會在各個市場蔓延,從而導致市場發生協同變動。
第三,在模型中假設所有的套利者對于資金的敏感性是一致的,但事實上他們會有不同的敏感性。有些套利者可以獲得不受PBA局限的資金,因而可以在價格偏離價值時追加投入。這類套利者可以抵消由于PBA帶來的影響。一旦這類套利者使市場價格回復,則受PBA限制的套利者獲得了盈利,因而根本不需要清算。但是,當發生噪聲交易者沖擊時,大多數套利者還是受到套現壓力的限制,隨著價格偏離程度不斷加深,即使剛開始套利者還可以維持頭寸,但由于積累量越來越大,資金撤回的壓力促使他們套現。盡管套利者可運用資本的總量較大,而且當套利者清算時可能會有局外人進入,但現實中,套利市場是高度專業化的,而且套利者很少會在多個市場同時擁有經驗和信譽,所以,在極端情況下,即使有些套利者擁有不受PBA限制的資金,也無法穩定市場。因此,通常老基金會在長期中獲得比新基金更高的盈利,因為當價格偏離時它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
以上分析表明,盡管清算的時滯、分散化投資和可獲得資金不受過去業績影響的套利者的存在都會使PBA對市場的影響有所減弱,但這些因素不能完全抵消PBA的影響。尤其是在危機時,PBA導致的主動或被動的套現造成了市場的劇烈波動。不僅如此,由模型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非常顯著,因而中央銀行以及其他可以充當最后貸款人的類似機構在危機時期必須干預經濟,以制止套現的連鎖反應(Bagehot,1872;Kindle-berger,1978)。因為這種行政干預是可以提高市場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