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現象的分析著手,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原因、前景進行了探討。同時,結合意識形態工作本身的重要意義和特點,解讀了新常態與意識形態工作的聯系,闡述了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并結合國內外意識形態建設的經驗對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戰略提出了建議。
前言
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關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較量從未停止,并最終由理論走向現實。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巨大價值和魅力。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如果將當下中國在世界版圖中的影響力與70年前進行對比,將彼時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生存面貌與今天做一比照,一定會得出一個結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歷程是人類發展歷史上蔚為壯觀的史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類在探索更適合的發展道路、更先進的社會制度、更科學的實踐理論過程中的寶貴財富,中國人民也將以更強的自信為實現更美好的生活繼續探索和奮斗!
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理論的充分探討和實踐的最終檢驗。對國家而言,應對每個發展階段所帶來的挑戰,并不像解數學題那樣有著無疑的定理和既定的邏輯可以推導,任何稱得上挑戰的問題都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并一定發生在缺乏成功經驗的條件下;同時,也無法像演習一樣容忍失誤或者多次重復。歷史就是歷史,只有一次,沒有假設,故而,在中國當前面臨的時代背景下,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意義和影響可想而知。事實證明,中國發展的指向明確,力量強大,信心充沛,這來源于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來源于中國共產黨多年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實踐經驗,來源于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關于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討論,表面上集中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更深層次是對于個人和國家存在以及發展方式的討論。對于個人而言,每個人都有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這種向往和希望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著巨大的動力。而對于國家而言,追求繁榮和強盛是自立和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個人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是怎樣的?國家的繁榮和強盛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個人和國家又通過什么途徑去完成目標?這......
田鵬穎:中共黨員,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概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力標兵人物。
寧靖姝:中共黨員,講師,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博士研究生,曾在《高校輔導員學刊》、《文教資料》等雜志公開發表論文多篇,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章 解讀經濟發展新常態
第一節 經濟發展新常態內涵
第二節 經濟發展新常態產生的背景
第三節 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經階段
第二章 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第一節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穩步向前
第二節 專家學者出謀劃策
第三節 十八大以來的輝煌成就
第三章 經濟發展新常態與意識形態工作的關系
第一節 中心工作與極端重要的工作并提之要
第二節 雙重挑戰的內在聯系
第三節 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理論武器與發展成果
第四章 經濟發展新常態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第一節 經濟發展新常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二節 經濟發展新常態與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節 經濟發展新常態與全面依法治國
第四節 經濟發展新常態與全面從嚴治黨
第五章 唱衰中國論及其根源
第一節 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
第二節 唱衰中國論調的根源
第三節 應對唱衰中國論調
第六章 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的意識形態沖突
第一節 蘇東劇變的前車之鑒
第二節 無孔不入的歷史虛無主義
第三節 鞏固民族自信的挑戰
第七章 國家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戰略
第一節 反思與展望
第二節 以問題為導向實現實踐勝利和理論發展
第三節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意識形態建設策略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