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減排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對當前碳排放狀況的正確評估基礎之上,本文從區域碳排放績效、碳排放強度兩條線索展開相關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我國29省、三大經濟區域為研究對象,根據測算出的2010年29省碳排放總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運用Theil系數、變異系數、基尼系數、聚類分析等方法綜合分析我國碳排放區域差異性;(2)在DEA模型(非參數方法)和隨機前沿模型(參數方法)基礎上加以改進,分別構建三階段DEA碳排放績效測算模型、隨機前沿碳排放績效測算模型,并用這兩個模型測算我國各省區碳排放績效,測評結果就區域來看,始終是東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大會上,中國政府莊嚴承諾2020年碳排放強度相較2005年下降40%~45%。2014年11月的APEC峰會上,中國和美國簽署《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我國承諾碳排放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這是我國首次就碳排放總量減排作出國際承諾。當前發展低碳經濟、節能減排已成為我國履行國際承諾、實踐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區域減排政策的制定建立在對當前碳排放狀況的正確評估基礎之上,本書從區域碳排放績效、碳排放強度兩條線索展開相關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以我國29個省份、三大經濟區域為研究對象,根據測算出的2010年29個省份碳排放總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運用Theil系數、變異系數、基尼系數、聚類分析等方法綜合分析我國碳排放區域差異性;②在DEA模型(非參數方法)和隨機前沿模型(參數方法)基礎上加以改進,分別構建三階段DEA碳排放績效測算模型、隨機前沿碳排放績效測算模型,并用這兩個模型測算我國各省份碳排放績效,測評結果就區域來看,始終是東部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③運用投入產出結構分解方法對1991-2011年的我國碳排放強度進行因素分解并對比分析,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和動態面板協整的方法建立我國區域碳排放強度影響因素模型,研究碳排放強度與城鎮化、能源結構等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與衍化趨勢;④應用LMDI分解模型將終端能源利用碳排放增量變化分解為經濟規模、產業結構等四個效應,根據分解結果運用協整方法建立碳排放量與經濟發展等四個變量的長期均衡協整關系模型,基于協整方程采用蒙特卡羅動態模擬方法模擬了我國2020年碳排放情況,并與哥本哈根年會所承諾的減排目標進行了比較;⑤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從提高能源效率、優化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產業結構、推進城鎮化建設等方面提出本書的減排政策建議。
董鋒,男,1978年出生,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博士、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等多項國家、省部級課題,發表SCI、SSCI、CSSCI等論文30余篇。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3 本書章節和結構體系安排
第2章 我國碳排放現狀及區域差異性分析
2.1 碳排放區域差異性相關研究
2.2 我國碳排放現狀
2.3 碳排放區域差異性分析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區域二氧化碳排放績效測評
3.1 碳排放績效相關研究
3.2 基于三階段DEA模型的我國區域碳排放績效測評
3.3 基于隨機前沿模型的我國區域碳排放績效測評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碳排放強度的I-O SDA分解
4.1 碳強度的相關研究
4.2 研究方法
4.3 數據來源與預處理
4.4 分解結果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碳排放強度的計量經濟分析
5.1 碳強度影響因素的靜態空間計量經濟學分析
5.2 碳強度影響因素的動態面板協整分析
5.3 本章小結
第6章 我國碳排放分解與動態模擬
6.1 數據來源
6.2 我國終端能源利用碳排放情況
6.3 我國終端碳排放的LMD工因素分解
6.4 協整檢驗
6.5 碳排放蒙特卡羅動態模擬
6.6 本章小結
第7章 實現我國減排目標的相關政策建議
7.1 加大技術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2 開發新型能源,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7.3 發展第三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7.4 實施科學規劃,推進低碳城鎮化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8.1 研究結論
8.2 創新之處
8.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