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是一部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不但全面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也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
《傳習錄》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為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為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
為了讀者閱讀方便,本書對原作進行了精心加工,配以注釋及譯文,并輔以精美插圖,使全書更具立體感。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他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二程、朱、陸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觀與人生觀均載于《大學問》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稱于世,對儒學的發展貢獻尤為卓著。他創立了以“良知”為本體,以“知行合一”為實踐工夫,以“致良知”為實踐目標,而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其學說影響,不僅及于中國,而且波及日、韓等東亞國家,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習錄
卷上
徐愛錄
陸澄錄
薛侃錄
卷中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啟問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
二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卷下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黃以方錄
錢德洪跋
薛侃錄
薛侃(?—1545年),字尚謙,號中離,廣東揭揚人。王陽明的學生,力倡陽明心學。進士,后困上疏獲罪下獄。見《明儒學案》卷三十。
【原文】
侃問:“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先生曰:“初學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只死死守著,恐于工夫上又發病。”
【譯文】
薛侃問:“秉持志向猶如心痛一般,一心只在痛上,哪里有時間說閑話,管閑事?”
先生說:“求學者開始學時,如此下功夫也行,但須明白‘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心之神明原本如此,工夫方有著落。若只死守志向,在工夫上大概又會發生問題。”
【評析】
“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引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說,進進出出沒有時間的限制,也不知道它的方向在哪里。這是指人的心說的。人心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活物,思維活動一刻也沒有停息過。思維的內容、方式、次序都不受限制,只有將心念功夫落實在志向上才算得學者真正的操守。
【原文】
侃問:“專涵養而不務講求,將認欲作理,則如之何?”
先生曰:“人須是知學。講求只是涵養,不講求只是涵養之志不切。”
曰:“何謂知學?”
曰:“且道為何而學?學個甚?”
曰:“嘗聞先生教,學是學存天理。心之本體即是天理,體認天理,只要自心地無私意。”
曰:“如此則只須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這些私意認不真。”
曰:“總是志未切。志切,目視、耳聽皆在此,安有認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講求亦只是體當自心所見,不成去心外別有個見。”
【譯文】
薛侃問:“只重視德行的涵養而不關心學問上的講論,把人欲認作天理,該怎么辦?”
先生說:“人應當先懂得求學。求學講論只是為了涵養德行。不求學講論,只是因為涵養的志向不夠真切。”
又問:“什么叫懂得求學?”
先生說:“姑且先說說為什么而學?學習什么?”
薛侃說:“曾聽您說,學是學存天理。心之本體就是天理,體認天理,只要自己心中沒有私意就行。”
先生說:“既然如此,你只要克去私意就夠了。還擔心什么天理和人欲不能明辨呢?”薛侃說:“正是擔心這些私意不能認清。”
先生說:“仍是你的志向不真切的問題。志向真切,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全在此處,哪有認不清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需向外界尋求,求學講論也只是體會自己心中所發現的,不必再去心外另找他見。”
【評析】
涵養德行的培養必須通過求學講論,而求學講論又主要在與志向的明確與真切上。志向真切,求學也真切,涵養也真切。這個真切功夫不在心外,而在于自己心中的體會和揣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