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態學是一門典型的融合諸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然而,如何將兩大門類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機融合,撰寫出具有一定深入和學術價值的成果,是我國人類生態學界的共同期盼。作者在查閱國內外大量最新文獻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對人類生態問題的不斷探索,通過理論分析和經驗總結初步構建一個新的人類生態學理論框架。本書的出版不僅有助于推動我國高等學校本科和研究生相關教材的建設,而且有助于人們對我國許多現實人類生態問題的認識
目錄
上篇 人類生態學基礎理論
第一章 人類生態學理論與進展 3
第一節 理論流派 3
一、生物學派人類生態學 3
二、社會學派人類生態學 4
三、哲學學派人類生態學 5
第二節 相關理論 6
一、環境決定論 6
二、環境可能論 7
三、文化生態學 8
四、生態人類學 9
五、人類適應論 9
六、行為生態學 10
七、政治生態學 10
第三節 人類生態學研究的新進展 11
第四節 小結 12
思考題 13
參考文獻 13
第二章 生物-文化進化與適應 14
第一節 人類的進化 14
一、生物進化 14
二、文化進化 15
第二節 人類的適應 18
一、形態與膚色適應 18
二、生理適應 20
三、文化適應 23
四、行為適應 24
五、適應類型的相互作用 25
第三節 小結 26
思考題 26
參考文獻 26
第三章 人類生態系統 28
第一節 人類生態系統的概念、結構、功能、特點與類型 28
一、人類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 28
二、人類生態系統的結構 30
三、人類生態系統的功能 32
四、人類生態系統的特點 32
五、人類生態系統的類型 33
第二節 鄉村聚落生態系統 33
一、對鄉村聚落及相關概念的理解 33
二、鄉村聚落生態系統的概念 34
三、鄉村聚落生態系統的特點 34
第三節 城市生態系統 35
一、城市生態系統的定義 35
二、城市生態系統組成與結構 36
三、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 36
四、城市生態系統的主要特點 37
第四節 小結 38
思考題 38
參考文獻 38
第四章 人類種群生態原理 40
第一節 基本概念 40
第二節 人類種群動態 40
第三節 人類種群調節 43
第四節 人口承載力 47
一、人口承載力研究現狀 48
二、人口承載力K值可變條件下的人口增長模型 49
三、生態系統穩定性與最佳人口規模 50
四、有關人口承載力研究的一些共識 52
第五節 小結 52
思考題 52
參考文獻 53
第五章 人類生態位 54
第一節 生態位理論 54
第二節 人類生態位 55
第三節 人類生態位的應用與擴展 56
一、在生態人類學中的應用 56
二、人類生態位擴充理論 58
三、人類生態位適宜度理論 58
四、文化生態位構建理論 59
第四節 小結 61
思考題 61
參考文獻 61
中篇 環境與人類生計
第六章 采集和狩獵社會 65
第一節 當今采集和狩獵社會現狀 65
第二節 采集和狩獵社會的分類 66
第三節 當今采集和狩獵社會的特點 67
一、對自然生態的依賴程度高,對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68
二、社會流動性強,人口處于不斷的分散和聚集狀態 68
三、社會組織松散,缺乏領導核心 69
四、對人口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人口增長緩慢 69
第四節 有關采集和狩獵人群的幾個理論問題 70
一、勞作強度與休閑 70
二、資源供給與需求 71
三、族群構成和土地所有制 72
四、采集和狩獵對策與最優獲食理論 73
第五節 小結 74
思考題 74
參考文獻 74
第七章 農業起源與自給農業 75
第一節 農業的起源與發展 75
一、農業起源的幾種假說 75
二、世界農業發源地 76
三、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 77
第二節 自給農業 78
第三節 輪歇栽培農業 79
一、相關概念與發展現狀 79
二、輪歇栽培農業分類 80
三、輪歇栽培農業的特點 81
四、輪歇栽培農業的前景 83
第四節 小結 84
思考題 85
參考文獻 85
第八章 傳統牧業與現代牧業 86
第一節 牧業的起源 86
第二節 牧業分類 87
第三節 傳統牧業的特點及類型 88
一、草原游牧業 89
二、山地游牧業 90
三、定居牧業 92
第四節 現代牧業的主要特點 93
第五節 世界牧業面臨的挑戰和前景 94
第六節 小結 95
思考題 96
參考文獻 96
第九章 傳統與現代集約農業 97
第一節 集約農業發展及相關理論 97
第二節 傳統集約農業 99
一、傳統集約農業特點 99
二、傳統集約農業粗放化 100
第三節 現代集約農業 101
一、發展概況 101
二、現代集約農業特點 102
三、現代集約農業的優勢 104
四、現代集約農業面臨的問題 104
第四節 集約農業未來發展 105
第五節 小結 105
思考題 106
參考文獻 106
下篇 人類對不同環境的適應
第十章 人類對山地環境的適應 109
第一節 山地生態環境的特點 110
一、垂直地帶性規律明顯 110
二、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 111
三、自然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明顯 111
四、空氣稀薄,大氣含氧量低 112
第二節 山區人口分布及其社會屬性和特征 112
一、山區人口分布 112
二、山區聚落和社區的分散性和與外界的封閉性 116
三、山區文化的多樣性與相對穩定性 116
四、山區人口與社會對自然災害的易損性 117
第三節 山區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關系 117
第四節 人類對高山環境的適應 118
一、對低氧環境的適應 119
二、對低溫寒冷的適應 120
三、對低生物生產力的適應 122
第五節 小結 124
思考題 124
參考文獻 125
第十一章 人類對極地環境的適應 126
第一節 極地生態環境的特點 126
第二節 極地人口與原住居民 128
第三節 人類對低溫寒冷的適應 129
第四節 人類對低生物環境的適應 131
第五節 人類對極晝和極夜的適應 132
第六節 小結 133
思考題 134
參考文獻 134
第十二章 人類對干旱(荒漠)環境的適應 135
第一節 荒漠生態系統的特點 135
第二節 人類對干熱和干旱環境的適應 138
一、生理和形態適應 138
二、文化和行為適應 139
第三節 人類對干旱荒漠區資源的利用 140
第四節 小結 142
思考題 142
參考文獻 142
第十三章 人類對濕熱環境的適應 144
第一節 熱帶雨林自然環境 144
第二節 熱帶雨林生態系統 145
一、植物物種極為豐富,優勢物種不明顯 145
二、森林郁閉度高,群落層次復雜 146
三、特有植物生態現象突出 146
四、沒有周期性的生長期和開花季節 146
五、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發達 146
六、生物生產力極高,群落演替速度快 147
第三節 人類對濕熱環境的適應 148
一、生理和形態適應 148
二、文化和行為適應 148
三、對人口的適應性調節 149
第四節 原住居民對熱帶資源的利用 150
第五節 小結 152
思考題 152
參考文獻 152
第十四章 人類疾病生態 153
第一節 社會發展與人類疾病演化 153
一、采集狩獵時期 153
二、定居農業時期 154
三、工業社會時期(現代農業時期) 155
第二節 人類流行病學轉變 156
一、Omran流行病學轉變理論 156
二、對Omran流行病學轉變理論的補充及相關評述 157
第三節 疾病生態學與新發傳染疾病 158
一、疾病生態學及其研究對象 158
二、疾病生態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問題 159
三、疾病生態學研究的重點——人畜共患病 161
四、新發傳染病及其主要生態因子 161
第四節 小結 167
思考題 167
參考文獻 167
后記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