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能源需求不斷增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特別是京津冀地區,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相對集聚,環保減排壓力倍增。首都北京作為中國的超大型中心城市,更面臨著交通擁堵、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堅持綠色發展,推動建立綠色循環低碳的產業發展體系。這對北京的節能低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發展低碳經濟是突破北京市資源與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城市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旨在倡導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涉及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各個環節。按照《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綠色宜居類指標超過經濟類指標,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十三五”規劃期間,北京市需要在保障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增長,狠抓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持續完善市場化機制,繼續強化節能減排基礎工作,實現北京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本書出版正值“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期望書中研究成果能夠助力北京城市建設,推動低碳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本書從產業發展與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人手,分析北京市三大產業及主要行業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情況,系統研究其影響因素,為北京市的產業發展和低碳減排工作提供政策參考。本書研究的主要問題如下。
(1)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中國面臨著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嚴峻形勢。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依托于其優厚的區位優勢,具備較好的低碳發展能力。面對節能減排的機遇和挑戰,正確選擇適合自身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至關重要。本書全面介紹中國及北京市能源消費特點與碳排放現狀,發現中國當下存在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強度偏高等問題,北京市能耗與排放整體優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行業間差異顯著。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市經濟發展對碳排放起主要推動作用。
(2)北京市三大產業低碳發展研究。
北京市正處于工業企業和服務業等行業改革的關鍵時期。三大產業能耗約占北京市能耗總量的80%,因此,深入分析產業端能源消費與各影響因素間的內在聯系、考察重點行業的用能情況,對于提高北京市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市產業能耗增加的同時,能源利用效率也穩步提升;能源強度是能源消費的主要負向驅動因素。
(3)低碳約束下北京市工業部門發展能力研究。
工業部門作為主要的能源消費部門,更是降低碳排放的關鍵,北京市的工業部門也存在減排需求和示范責任。本書針對北京市工業部門在低碳經濟導向下的發展能力與減排潛力問題,從工業的低碳約束、規模效益、發展效率和發展實力等方面建立指標體系,分別得到在單個指標下的優勢行業,并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下,確定汽車制造業為北京市低碳工業的優先發展部門。
(4)北京市交通運輸業低碳發展研究。
交通運輸業對于地區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市社會及私人車輛規模快速增長,給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增添了更大的挑戰。通過總結梳理北京市交通運輸業發展情況,發現其規模增長的同時也引起能耗快速上升,且能耗結構不盡合理。研究結果表明,人口強度對營運性道路交通能耗存在持續的負向驅動效應,而對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的驅動效應在逐漸降低。
(5)北京市電力部門低碳發展研究。
中國的電力以火電為主,火電的生產主要依賴煤炭,發電過程伴隨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本書從總量上把握北京市電力及其碳排放情況,研究結果表明產業人均收入是影響北京市電力消費的主要因素。從生產和消費角度的研究結果顯示,生產角度碳排放主要受能源強度的影響,而消費角度碳排放主要受火力發電能耗的影響。
前言
第1章 能源消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1.1 中國經濟發展、能源利用與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關
1.1.1 經濟發展推動能源消費,化石能源仍為主要能源消費品種
1.1.2 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工業行業有待調整
1.1.3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歷史累計量低于發達國家
1.1.4 人均碳排放水平較低,碳排放強度較高
1.2 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研究
1.2.1 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依據
1.2.2 在命令一控制型減排政策下,逐步引入激勵型減排機制
1.2.3 抓住減排道路中的優勢與機遇,應對劣勢與挑戰
1.3 北京市能源消費的特點
1.3.1 經濟發展促進能耗增加,第三產業能耗比例上升
1.3.2 能源消費結構多元化,電力消耗占比較大
1.3.3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分行業存在差異
1.4 北京市二氧化碳排放的現狀分析
1.4.1 碳排放不斷增加但總量較低,人均碳排放低于全國水平
1.4.2 人均歷史累計碳排放量較高,位居全國前十
1.4.3 二氧化碳強度逐步降低,低于全國碳排放強度
1.5 北京市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研究
1.5.1 影響因素研究方法介紹——LMDI分解法
1.5.2 能源消費促使碳排放增加,排放強度高于發達國家
1.5.3 經濟發展驅動碳排放增加,降低能源強度有效實現控排
第2章 北京市三大產業低碳發展研究
2.1 北京市三大產業能源消費碳排放現狀
2.1.1 產業能源消費總體呈上升趨勢,產業間能源消費大
2.1.2 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相互影響,三大產業變革加劇
2.1.3 化石能源消費占據首位,非化石能源消費快速增長
2.1.4 產業能源效率穩步提升,提高能效是節能減排關鍵
2.1.5 行業能源消費變化顯著,重工業比例正在逐步減小
2.2 北京市產業端能源消費影響因素分析
2.2.1 LMDI模型構建及數據說明
2.2.2 三大產業能源消費驅動因素及其貢獻
2.3 北京市產業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政策建議
2.3.1 北京市行業增加值與能源消費相互促進
2.3.2 北京市產業間重工業能源強度變動較大
2.3.3 提高能源強度和調整產業結構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3章 低碳約束下北京市工業部門發展能力研究
3.1 發展低碳工業對北京市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
3.1.1 從產業結構和技術創新角度設計減排路徑
3.1.2 碳排放的因素、計算和評價方法
3.2 北京市工業產出與碳排放的關系研究
3.2.1 基于人口、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的碳排放影響因素模型
3.2.2 北京市工業總產值是碳排放的主要驅動因素
3.3 北京市工業行業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現狀
3.3.1 北京市低碳政策初見成效
3.3.2 高耗能行業碳排放居高不下
3.4 北京市工業行業的綜合評價研究
3.4.1 北京市工業行業評價方法與指標
3.4.2 制造業普遍具有碳生產力優勢
3.4.3 電力、汽車制造和計算機通信制造的行業規模效益可觀
3.4.4 工業行業效率整體表現優異
3.4.5 水資源等基礎供應行業和高新技術行業較具發展能力
3.4.6 汽車制造業綜合評價最優
3.5 北京市低碳工業發展的若干建議
3.5.1 依據低碳優勢調整工業產業結構
3.5.2 重點培育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產業
第4章 北京市交通運輸業低碳發展研究
4.1 北京市交通運輸業指標分析
4.1.1 交通運輸線路里程穩步增長,等級公路發展空間大
4.1.2 交通運輸設備數量逐步增加,出租車數量漸趨平穩
4.1.3 交通運輸規模呈現快速增長,不同交通方式有差異
4.1.4 交通運輸能源消費快速增長,能耗結構需不斷完善
4.1.5 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正相關,注重能源消費的質量
4.2 北京市營業性道路交通能耗影響因素分析
4.2.1 營業性能源消費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
4.2.2 營業性道路運輸能源測算
4.2.3 提高能源效率、改善人口強度是營業性道路運輸節能減排的關鍵
4.3 北京市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預測及影響因素分析
4.3.1 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研究方法與數據說明
4.3.2 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趨于穩定
4.3.3 社會及私人車輛能耗驅動因素及其總量分析
4.3.4 提高能源效率、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第5章 北京市電力部門低碳發展研究
5.1 北京市電力基本情況
5.1.1 供電逐年增加,發電煤耗呈下降趨勢
5.1.2 用電逐年增加,行業、區域差異明顯
5.2 北京市電力消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5.2.1 電力消費與經濟增長相輔相成
5.2.2 產業人均收入是影響電力消費的主要因素
5.3 北京市電力部門碳排放情況及影響因素
5.3.1 北京市火力發電碳排放先增后減
5.3.2 生產角度碳排放主要受能源強度效應影響
5.3.3 消費角度碳排放主要受火力發電能源消耗影響
第6章 居民消費對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6.1 居民消費對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研究
6.1.1 居民生活與能源消費、碳排放密切相關
6.1.2 居民不同消費領域的能源消費及碳排放分析
6.1.3 居民消費領域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6.2 北京市居民消費及能源消費隋況
6.2.1 居民消費支出逐年增加,城鎮與農村消費構成存在差異
6.2.2 城鎮能源消費結構有所改善,農村能源消費仍以化石能源為主
6.2.3 城鎮與農村間接能源消費結構存在差異,農村間接能源消費較少
6.3 北京市居民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6.3.1 城鎮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明顯高于農村
6.3.2 食品等方面的間接碳排放量占比相對較大
6.4 不同收入水平居民能源消費及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6.4.1 居民收入水平越高,間接能源消費量越多
6.4.2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6.5 居民消費對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分析
6.5.1 基于LMDI分解法的影響因素模型構建
6.5.2 人均消費驅動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單位消費能耗實現有效減排
6.5.3 降低單位消費的間接能耗驅動減排,居民生活水平及人口因素增加碳排放
第7章 北京市減排機制研究——碳市場機制
7.1 北京市低碳發展的經驗借鑒及路徑選擇
7.1.1 借鑒發達國家低碳城市的轉型發展經驗
7.1.2 發展及完善適合自身的激勵型減排措施
7.1.3 北京市與其他試點城市的碳市場建設對比
7.2 北京市碳市場機制運行情況分析
7.2.1 碳市場交易初具規模,市場流動性較差
7.2.2 控排企業較多,履約情況良好
7.2.3 立法不斷完善,碳市場交易的流程逐步規范化
7.3 北京市碳市場機制綜合評價指標構建與模型介紹
7.3.1 北京市碳市場機制評價的研究意義
7.3.2 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7.3.3 建立基于變異系數法的TOPSIS模型
7.4 北京市碳市場發展的績效與成熟度評估
7.4.1 綜合能力評價較好,位居試點排序第二
7.4.2 運行成熟度較低,市場流動性差
7.4.3 運行績效水平較高,經濟效益有待改善
7.4.4 交易深度與減排效果的評價意義最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