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光纖通信概述
1.1 光纖通信的發展歷史
1.2 提高光纖傳輸容量的技術途徑
1.2.1 波分復用技術
1.2.2 高頻譜效率調制碼型
1.2.3 光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1.2.4 MIMO技術
1.2.5 時分復用技術
1.2.6 混合復用技術
1.3 光纖通信使用的頻段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光纖通信基礎
2.1 光纖的結構和分類
2.1.1 光纖的基本結構
2.1.2 光纖的分類
2.2 光纖的導光原理與主要參數
2.2.1 光纖的導光原理
2.2.2 光纖的主要參數
2.3 光纖的損耗特性
2.3.1 吸收損耗
2.3.2 散射損耗
2.3.3 彎曲損耗
2.4 光纖的色散特性
2.4.1 模式色散
2.4.2 色度色散
2.4.3 偏振模色散
2.5 光纖的非線性特性
2.5.1 kerr非線性效應
2.5.2 受激非彈性散射效應
2.6 光信號的傳輸損傷
2.6.1 光纖損耗
2.6.2 色度色散
2.6.3 kerr非線性
2.6.4 ASE噪聲
2.6.5 非線性相位噪聲
2.6.6 WDM系統中的線性串擾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光調制與編碼
3.1 引言
3.2 光源的直接調制
3.2.1 直調激光發射機
3.2.2 線路編碼
3.3 光源的外調制
3.3.1 鈮酸鋰調制器和電吸收調制器的對比
3.3.2 外調制激光發射機
3.4 調制碼型
3.4.1 慨述
3.4.2 幅度調制
3.4.3 新型調制碼型
3.5 糾錯編碼
3.5.1 基本概念
3.5.2 檢錯碼和糾錯碼
3.5.3 二進制循環碼和BCH碼
3.5.4 非二進制BCH碼:Reed—Solomon碼
3.6 本章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數字光纖通信系統的時鐘提取與同步
4.1 引言
4.2 相位噪聲和抖動的概念
4.3 數字光纖通信系統的時鐘提取與同步方案
4.4 抖動對誤碼率的影響
4.4.1 無抖動時誤碼率的計算
4.4.2 有抖動時誤碼率的計算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相干光通信系統
5.1 相干光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現狀
5.1.1 相干光通信系統中的數字信號處理技術
5.1.2 相干光通信系統中光纖非線性補償技術
5.1.3 載波相位噪聲估計及補償技術
5.2 相干光通信技術
5.2.1 DP—16QAM發射機
5.2.2 DP—16QAM相干光通信系統傳輸實驗
5.2.3 相干檢測技術原理
5.2.4 DP—16QAM相干接收機中的數字信號處理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第6章 光復用技術
6.1 引言
6.2 波分復用與解復用技術
6.2.1 WDM慨述
6.2.2 WDM關鍵技術
6.2.3 WDM技術的應用
6.3 光時分復用與解復用技術
6.3.1 OTDM概述
6.3.2 OTDM關鍵技術
6.3.3 OTDM技術的應用
6.4 其他光復用技術
6.4.1 光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6.4.2 光碼分復用技術
6.4.3 光空分復用技術
6.4.4 副載波復用技術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光網絡
7.1 光網絡基礎
7.1.1 光網絡的發展歷史
7.1.2 網絡的分類與分層
7.1.3 網絡的功能模型
7.2 光網絡的幀結構
7.2.1 SDH的幀結構
7.2.2 SDH的映射與復用
7.2.3 OTN電層的幀結構
7.2.4 OTN電層信號的映射與復用
7.3 光網絡的網絡結構
7.3.1 SDH的設備類型
7.3.2 SDH的網絡結構
7.3.3 OTN的分層結構
7.3.4 OTN的設備類型
7.3.5 ASON的體系結構簡述
7.4 光網絡的保護機制
7.4.1 光網絡的生存性
7.4.2 光網絡的保護
7.4.3 光網絡的保護類別
7.4.4 ASON的保護與恢復機制
習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光纖通信實驗
8.1 光時域反射儀實驗
8.1.1 實驗目的
8.1.2 實驗內容
8.1.3 基本原理
8.1.4 實驗步驟
8.2 激光器P—I特性
8.2.1 實驗目的
8.2.2 實驗內容
8.2.3 基本原理
8.2.4 實驗步驟
8.3 光調制技術
8.3.1 實驗目的
8.3.2 實驗內容
8.3.3 基本原理
8.3.4 實驗步驟
8.4 相干光通信實驗
8.4.1 實驗目的
8.4.2 實驗內容
8.4.3 基本原理
8.4.4 實驗步驟
8.5 光波分復用解復用實驗
8.5.1 實驗目的
8.5.2 實驗內容
8.5.3 基本原理
8.5.4 實驗步驟
8.6 SDH的誤碼性能測試
8.6.1 實驗目的
8.6.2 基本原理
8.6.3 實驗內容
8.6.4 實驗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