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羅志立一生重要文獻中選出32篇已發表的文章,編成羅志立選集出版。選文注重當時立論較早并有創建的、在指引油氣勘探實踐上得到驗證的、在學術領域具有前瞻性的、在中國油氣勘探史上仍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分為(一)中國板塊構造和含油氣盆地;(二)中國地裂運動和勘探實踐;(三)中國型(C-型)俯沖和前陸盆地;(四)其它文獻等四部分編輯成書。本書是對羅志立一生的總結,其訪談錄部分對于一位老地質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工作做了總結,值得后人學習。
本書是羅志立一生重要文獻中選出32篇已發表的文章,編成羅志立選集出版。選文注重當時立論較早并有創建的、在指引油氣勘探實踐上得到驗證的、在學術領域具有前瞻性的、在中國油氣勘探史上仍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分為(一)中國板塊構造和含油氣盆地;(二)中國地裂運動和勘探實踐;(三)中國型(C-型)俯沖和前陸盆地;(四)其它文獻等四部分編輯成書。本書是對羅志立一生的總結,其訪談錄部分對于一位老地質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工作做了總結,值得后人學習。
羅志立教授一生參與了新中國石油地質勘探事業的發展,畢生致力于中國油氣勘探事業。1948年求學于重慶大學地質學系,1953年調至四川石油局工作,1980年再至成都理工大學石油地質系任教,幾經風雨,不改初衷。其學術思想主要為中國板塊構造和含油氣盆地研究,并圍繞四川盆地找油找氣為基礎以至全國遠景開拓。以小見大,知微見著,從小小的一塊玄武巖研究開始,最終形成其地裂運動理論。羅老師一方面非常重視基礎地質的研究,一方面也注意與石油勘探的實際相結合,讓理論指導實際勘探尋找有利領域和區帶,在四川盆地見到實效。同時又把實際的勘探成果補充進理論中,進一步推動理論的發展,因此使得其學術研究既有前瞻性也有實際應用于石油勘探的可操作性。
羅志立教授一生著作頗豐,從如此之多的論著中選出本選集文章是一件頗費心思之事,最終選人本書的文章主要體現了羅老師及其學生在四個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①中國板塊構造和含油氣盆地;②中國地裂運動及其勘探實踐;③中國型(C-型俯沖)和前陸盆地;④其他具開創性的研究成果。選文中數篇都是研究體系的開篇之作,對于學習和研究其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部分選文選擇了他的學生的相關研究,表明其研究的延續性。論著中提出的“中國地裂運動”論點,不僅得到了黃汲清、郭令智院士和許多專家的肯定和支持,并用以指導四川盆地油氣勘探實際,在發現普光、元壩、磨溪一高石梯等大氣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另外提出的“C-型俯沖(中國型俯沖)”論點,也得到了王鴻禎、李德生、任紀舜等院士的贊賞,為中國中西部陸相盆地動力學研究方面提供新知,并對20世紀90年代實施的“穩定東部、發展西部”國家戰略決策有重要作用。當我們打開這本選集,用心去閱讀里面的文章,會為羅老師超前的思想所觸動,會為一代石油地質人認真的工作態度所震動,更為其“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實”嚴謹的科學精神所感動!
羅老師一生筆耕不輟,直至86歲高齡仍發表有<四川盆地工業性油氣層的發現、成藏特征及遠景》(2013年,天然氣工業)一文,是對四川盆地找油找氣的綜述和展望。此后雖然不親身寫作,但仍然關心學術的進展并為后輩研究出謀劃策,這種奮斗終身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羅老師更為重要的是誨人不倦,極喜提攜后生,不僅對自己的學生毫無保留的傳授知識,對于向其請教的其他學子們也是不吝指教,盡其所能,展顯大師風范。對他的學風和成就,可用1994年他主編的《龍門山造山帶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與演化》專著中,二位老院士題詞來概括。如黃汲清院士題詞“勇于探索、努力創新,貢獻可貴、有益同仁”;翁文波院士題詞“為地質事業添磚加瓦,為石油勘探鞠躬盡瘁”。
書短言長,以詩一首贊恩師及報三春之暉:
羅老風雨九十載,石油戰線六八秋;名啟中國板塊論,身應地裂運動殊。
陸內俯沖顯觀點,揚子塔里木相連;老驥伏櫪壯心在,桃李不言育后人!
劉樹根 宋子堂 雍自權 孫瑋
2016年7月
第Ⅰ部分 中國板塊構造和含油氣盆地
Ⅰ-1 揚子古板塊的形成及其對中國南方地殼發展的影響
Ⅰ-2 試論中國油氣盆地的形成和分類
Ⅰ-3 中國大陸緯向石油富集帶地質特征
Ⅰ-4 四川盆地基底結構的新認識
Ⅰ-5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氣勘探新思路
Ⅰ-6 中國大陸構造形成和演化特征
Ⅰ-7 中國含油氣盆地分布規律及油氣勘探展望
第Ⅱ部分 中國地裂運動和勘探實踐
Ⅱ-1 中國西南地區晚古生代以來地裂運動對石油等礦產形成的影響
Ⅱ-2 略論地裂運動與中國油氣分布
Ⅱ-3 The Emei Taphrogenesis of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in South China
Ⅱ-4 “峨眉地幔柱”對揚子板塊和塔里木板塊離散的作用及其找礦意義
Ⅱ-5 試解“中國地質百慕大”之謎
Ⅱ-6 試論“塔里木揚子古大陸”再造
Ⅱ-7 峨眉地裂運動觀對川東北大氣區發現的指引作用
Ⅱ-8 華南古板塊興凱地裂運動特征及對油氣影響
Ⅱ-9 興凱地裂運動與四川盆地下組合油氣勘探
Ⅱ-10 中國地裂運動理論與實踐綜述
第Ⅲ部分 中國型(C型)俯沖和前陸盆地
Ⅲ-1 試論中國型(G型)沖斷帶及其油氣勘探問題
Ⅲ-2 試論龍門山沖斷帶大陸科學鉆探選址問題
Ⅲ-3 龍門山造山帶崛起和川西前陸盆地沉降
Ⅲ-4 評述“前陸盆地”名詞在中國中西部含油氣盆地中的引用
Ⅲ-5 中國陸內俯沖(C一俯沖)觀的形成與發展
Ⅲ-6 中國前陸盆地特征及含油氣遠景分析
Ⅲ-7 四川汶川大地震與C型俯沖的關系和防震減災的建議
第Ⅳ部分 其他文選
Ⅳ-1 四川盆地南部三疊系地層時代劃分的意見
Ⅳ-2 川中油區下侏羅統的儲油條件
Ⅳ-3 國外天然氣成因的研究及對四川勘探實踐的意義
Ⅳ-4 中國南方碳酸鹽巖油氣勘探遠景分析
Ⅳ-5 再論“中國陸相生油二元論”
Ⅳ-6 四川盆地基準井勘探歷程回顧及地質效果分析
Ⅳ-7 四川盆地工業性油氣層的發現、成藏特征及遠景
Ⅳ-8 略論中國大陸構造演化與大中華民族精神發展的相關性
附錄 羅志立主要論著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