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是指以“應仁之亂”為開端,直至豐臣氏被攻滅為止這段時間。在這一百五十年中,因室町幕府的秩序崩潰,各分國的守護、守護代、國眾等勢力,合縱連橫,戰亂不止。因此,這個時代也成為影視、游戲、動漫等文藝作品的寵兒,但也讓那段殘酷而激烈的歷史披上了諸多藝術化和演義化的外衣。《戰場決勝者004:日本戰國爭霸錄》則將從政治、武備、軍略三個方面,盡量還原真實的日本戰國歷史。
《關東的霸權戰爭》將以日本關東地區為切入點,還原日本戰國的政治紛爭與戰火攻伐。《本能寺之變的生與死》將以尾張織田氏為代表,講述日本戰國武士家族的諸多方面。《“表里比興”的智與勇》將通過真田氏的左右騰挪來展現日本戰國時代國人眾的生存原則。《皮與鐵的殺機》將簡述日本鎧甲的發展與文化。《山與川的屏障》將梳理日本城池的結構與變化。《第六天魔王的軍勢》將理清桶狹間合戰與長篠合戰中的一些謬傳。《屢敗之虎與不義之龍》將針對武田信玄、上杉謙信這兩位戰國名將進行具體考證,讓真實歷史中的他們真正出現在讀者面前。
從關東地區的紛亂入手,再講述本能寺之變的前后過程,分析日本戰國時代軍政特色。
戰國亂世背景下日本鎧甲與城防技術的發展。
還原真實的戰國名將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
海報:
日本武士是日本的封建騎士階級。他們的起源要歸于日本島國的隔絕狀態,以及日本列島因其眾多山脈而帶來的內部分割。——約翰·基根《戰爭史》
廣義上來講,日本戰國時代應該是以應仁元年(1467年)爆發的“應仁之亂”為開端,直至慶長二十年(元和元年,1615年)豐臣氏被攻滅為止(戰國時代的起訖年均有不同說法,此處取最常見的通說,并且涵蓋了安土·桃山時代)。在這一百五十年中,因室町幕府的秩序崩潰,各地大名混戰不已,各種勢力和階層的關系錯綜復雜,彼此間合縱連橫就是為了在亂世中生存下去。既是亂世,自然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武田信玄、上杉謙信、毛利元就、北條氏康等等,這些名字對于日本戰國史愛好者們來說已是耳熟能詳。他們通過自己的行動,描繪了一幅幅日本戰國時代的畫卷。
在當時公卿的日記中,就已經提到了當世“猶如戰國之世”,而此處的“戰國”自然指的是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可見時人已經認為當時日本的社會像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一樣,天下分裂,諸侯割據混戰。在著名的戰國大名武田氏制定的分國法《甲州法度次第》中,也有“戰國”一詞出現。因此后世為了描述方便,稱此段室町幕府向江戶幕府過渡轉換的時代為戰國時代[室町幕府在元龜四年(天正元年,1573年)滅亡,江戶幕府在慶長八年(1603年)開幕]。
隨著室町幕府原有的統治秩序逐漸崩潰,各地大名和領主們并起,“下克上”成為當時的風潮。簡單歸納來講,大名和領主的理想及目標就是“對內平和,對外擴張”。所謂“對內平和”是指通過種種政策和措施牢固地掌握土地和領民,盡可能在領內推進一元化支配,確保領國平穩發展;“對外擴張”則更好理解,即通過武力等手段獲取土地和領民。在戰國社會的大背景下,各分國的守護、守護代、國眾等勢力通過合縱連橫、武力擴張和各種謀略試圖實現上述目標,上級權力被下級權力滅亡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按照中國的俗話來講,這就是一個“禮樂崩壞”的時代。
雖然戰亂頻仍、紛爭不斷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民眾飽受苦楚,但從根本上看并沒有阻礙社會的進步。大名們為了穩固統治基礎,推進領內的經濟發展,各自采用了不同的政策和方法,比如經常被提到的“樂市樂座”“撰錢令”,以及金銀冶煉中所使用的“灰吹法”等,這些都是促進領內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政令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強化了大名們的經濟基礎,更促進了社會經濟及商品流通的長足進步。只有領內穩定了,經濟強大了,大名們才有實力和精力去對外擴張。
既是擴張,勢必就會涉及軍事。日本戰國時代不僅是社會、經濟轉換和發展的時代,更是軍事變革的時代,其中除了鐵炮(火繩槍)的普及與應用,作為軍事據點的城砦也大量出現。據粗略估計,日本各時代、各類別的城砦有四至五萬座。其中史料上稱為“要害”“陣”“地利”的城砦占了大部分,發揮著軍事據點的作用。而隨著天下逐漸趨于統一,戰爭頻率有所降低,城砦的軍事作用也隨之降低,擁有天守、石垣及其他各類完善設施的作為強力大名支配領國的據點——近世城郭繼而出現。江戶幕府于慶長二十年(元和元年,1615年)正式發布的《一國一城令》及后來的元和偃武,使發揮軍事據點作用的中世城砦逐漸消失,只剩下一些遺跡,證明著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
受篇幅的限制,無法將日本戰國時代進行面面俱到的概括描述,除了社會、經濟、軍事及人物這些經常提及的話題外,文化、宗教、貿易、科學乃至武道方面均有著不同程度的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去繼續學習和深入了解了。
本次承蒙指文烽火工作室原廓主編的錯愛及好友星野恒的邀請,非常高興能夠為本書撰寫前言。除了《屢敗之虎與不義之龍》的作者星野恒外,本書中《“表里比興”的智與勇》的作者緋村和彥及《山與川的屏障》的作者仁山均是我多年的圈內好友,在日本戰國時代史的學習研究上下了不少苦功。今天能夠看到他們的好文結集出版,我也很是高興,這更是對他們辛勤付出的最好回報。相信本書的出版,必能滿足眾多日本戰國時代史愛好者們渴求知識的愿望,也能夠對國內的日本戰國時代史的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最后,預祝《戰場決勝者》越辦越好。
不懂戰國
2016年9月16日于北京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眾多資深歷史、戰史作家組成,從事古今歷史、中外戰爭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通過嚴謹的考證、精美的圖片、通俗的文字、獨到的視角為讀者理清歷史的脈絡。旗下目前主要作品包括《戰爭事典》《戰場決勝者》《透過鏡頭看歷史》《信史》四款MOOK,以及多部戰爭事典特輯。
序言
第一篇 強盛的根基
關東的霸權戰爭:古河公方的興衰和北條、里見氏的逐鹿
本能寺之變的生與死:以尾張織田為代表的日本戰國武家體制
“表里比興”的智與勇:從天正壬午之亂到第一次上田城合戰
第二篇 致命的技藝
皮與鐵的殺機:簡述日本鎧甲史
山與川的屏障:小考日本戰國時期的日式城池
第三篇 逐勝的哲學
第六天魔王的軍勢:桶狹間合戰與長篠合戰考略
屢敗之虎與不義之龍: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的敗戰與虛名
隨著鐮倉幕府的滅亡,日本陷入南北朝的爭亂。武家利用戰爭,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權力。他們通過刈田狼藉取締權、使節遵行權、半濟令、關所地處分權和段錢征收權等一系列權力,取得了等同于國司的地位。守護權力的擴大,使得地方領主不得不向室町幕府申請守護不入權才可以阻止守護濫用權力。隨著關東地區爆發了享德之亂(1455—1483 年),京都發生了應仁之亂(1467—1477 年),室町幕府的統治最終被終結,整個日本陷入了混亂中。為了能在亂世中生存下來,各勢力唯有以武力為后盾,同其他勢力進行競爭,并最終進化成為一部高效的戰爭機器。站在這部戰爭機器頂點的就是戰國大名。
正如今川義元在《今川假名目錄追加二十一條》中所寫:“現在一直對與今川領國相關的秩序進行維持的并不是足利將軍家,而是靠著我的力量。因而只存在于曾經、由將軍家設定的禁入特權不再成立。從今川家成為守護的時代開始,過去遵從的守護禁入特權全部廢止。”由于戰爭的需要,戰國大名需要將領內的資源全部加以利用。因此戰國大名都會探索一條突破原有體制,使自己領內一元化,從而建立個人專制統治的道路。通常,戰國大名對內要清洗掉自己內部的反對派,對外要實行武力擴張來加強自己的權威。就這樣,最終出現了以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這樣所謂的“天下人”,完成了日本的重新統一。本文所要講述的,就是戰國時代發生在關東地區的歷史。
享德之亂結束后,整個關東以舊利根川為界,大致分成了東西兩個世界。
舊利根川以西,是關東管領上杉氏的勢力范圍。享德之亂結束后,關東管領家山內上杉家和其分家武藏守護扇谷上杉家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兩家大打出手。這給了后北條氏可乘之機。經過北條早云、北條氏綱和北條氏康三代人的努力,后北條氏成功地占有了相模、武藏之地。扇谷上杉家被消滅,山內上杉家當主上杉憲政不得不跑到越后,向越后國主長尾景虎求援,并最終促成了長尾景虎南下關東,成了赫赫有名的上杉謙信。
舊利根川以東,則是奉古河公方為首的所謂“關東諸侍”的世界。原有的守護大名體制已經崩潰,古河公方又因為自身的內耗被擴大為關東諸侍間的戰爭,而成了后北條氏的附庸。在后北條氏的壓力下,這些關東諸侍們不得不開始戰國大名化,最終形成了以佐竹—宇都宮聯盟為核心的北關東和以里見為核心的南關東兩大勢力。
也正是關東地區的紛亂,導致了應仁之亂這一標志著日本戰國時代來臨的標志性事件發生。在這一事件后,室町幕府失去了對關東地區的掌控,以鐮倉公方和關東管領為中心,以守護、守護代與國人領主為羽翼的地方權力體系被徹底打破,從而催生了后北條氏和上杉謙信這樣的戰國大名。
文安四年(1447 年)三月,前鐮倉公方足利持氏之子足利成氏在幕府管領畠山義持的支持下,被幕府承認為新一任鐮倉公方。同年八月二十七日,十歲的足利成氏進入鐮倉,執掌鐮倉府。而在之后的九月二十五日,前任關東管領、山內上杉家前當主上杉憲實的長子上杉憲忠在家宰長尾景仲的支持下,被任命為關東管領和山內上杉家新當主。至此,鐮倉府結束了永享之亂后無公方、無管領的局面。
寶德元年(1449 年)八月二十七日,足利成氏被授予從五位下左馬頭之職。同年,相模守護、扇谷上杉家當主上山修理大夫持朝出家,將家督讓給了嫡子上杉三郎顯房。當時,足利成氏十七歲、上杉憲忠和上杉顯房均十五歲。因此,鐮倉府的實權其實是掌握在山內和扇谷兩上杉家的家宰長尾景仲和長尾景仲的女婿太田資清入道道真手中。
自觀應擾亂(1349—1352 年)后,室町幕府就正式放棄了薩埵山以東之地的直轄權,改由初代將軍足利尊氏第四子足利基氏在鐮倉建立的鐮倉府進行管轄。足利基氏當時年紀幼小,于是足利尊氏又任命重臣畠山國清為關東執事,輔佐足利基氏,史稱薩埵山體制。到南北朝時代結束時,鐮倉府在薩埵山體制的基礎上,確立了由鐮倉公方和關東管領組成的體制。在這個體制下,以山內上杉家為核心的上杉一族地位十分重要。
一方面,上杉一族通過關東管領一職輔佐鐮倉公方管理整個關東;另一方面,上杉一族又分別擔任了各地守護,控制地方。其中,山內上杉家世襲上野和伊豆守護,有時兼任相模守護;扇谷上杉家世襲武藏守護,有時兼任相模守護;越后上杉家世襲越后守護;犬懸上杉家世襲上總守護。因此,鐮倉公方在行使權力時,必須要依靠上杉一族的支持。這樣的權力結構已經使鐮倉公方產生太阿倒持之感,更令鐮倉公方不能忍受的是,上杉一族并不完全是自己的臣下。除了鐮倉公方的大管家這個身份以外,上杉一族也是室町幕府將軍派來遏制鐮倉公方過分膨脹的工具。每當鐮倉公方與京都的將軍發生矛盾時,上杉一族總是站在京都那一方。最終,鐮倉公方和關東管領之間的矛盾爆發,經過上杉禪秀之亂(1416 年)、永享之亂(1438年)和結城合戰(1440 年)三次大亂,關東管領在京都幕府的支持下獲得了這場權力斗爭的勝利,鐮倉公方的勢力被連根拔起。
結城合戰勝利后,時任幕府將軍的足利義教準備將自己的兒子派到鐮倉擔任新公方,以此來恢復幕府對薩埵山以東的統治。為此,足利義教將在結城合戰中捕獲的前鐮倉公方足利持氏之子——十三歲的春王丸和十一歲的安王丸處死。然而,這個設想還沒有實行,足利義教就在嘉吉之亂(1441 年)中被叛兵所殺。由于之后繼承將軍之位的第七代將軍足利義勝和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兩兄弟還年幼,室町幕府的權力被轉移到了評定眾會議手中。對于鐮倉公方的人選,擔任管領的細川右京大夫勝元和前管領畠山德本入道持國兩人持相反的意見。細川勝元認為應堅持足利義教的遺命,由義教之子出任鐮倉公方;而畠山持國則主張由前鐮倉公方足利持氏之子出任鐮倉公方。在所謂“關東諸侍”,尤其是越后上杉家當主上杉民部大輔房定的強烈要求下,畠山持國的意見占了上風。被寄養在信濃國佐久郡大井持光處的萬壽王被任命為新的鐮倉公方,此后改名為足利成氏。
在足利成氏繼任鐮倉公方的同時,同樣在足利義教刀下留住性命的成潤、定尊、守實三人也分別被任命為勝長壽院門主、鐮倉八幡宮若宮別當和熊野堂院主。這三個職位是鐮倉府中掌管宗教的職務。其中,定尊擔任的鐮倉八幡宮若宮別當的地位尤其重要。鐮倉八幡宮若宮別當,俗稱雪下殿或社家樣,負責下野鏓阿寺、安房妙絕寺以及其他鐮倉府御料所(直轄領地)內的祈愿社寺及有關事務,是鐮倉府對地方實施統治的重要職役。在定尊之前,擔任這一職務的是扇谷上杉家家宰太田道真擁立的弘尊。在足利成氏的強烈要求下,弘尊交出了鐮倉八幡宮若宮別當一職,改任蓮華空院僧正。此番交鋒,也拉開了新一輪鐮倉公方與關東管領之間的權力爭斗。
贏下第一陣后,足利成氏加緊了攬權的步伐。由于鐮倉公方的支持者在之前的幾次大亂中折損殆盡,他所能依靠的,也只有以下野、常陸和下總為根據地的坂東國人領主。這群國人領主以下野的小山氏、宇都宮氏、長沼氏和那須氏,下總的千葉氏和結城氏,常陸的小田氏和佐竹氏等為核心,他們也被稱為坂東八屋形。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也因為畏懼關東管領上杉家的權勢,在永享之亂和結城合戰中他們站在了當時的鐮倉公方足利持氏這一邊。而在運作足利成氏繼任鐮倉公方一事上,他們也出了大力。隨著新任鐮倉公方足利成氏履職,他們也再次活躍起來。其中小山氏當主小山下野守持政、宇都宮氏當主宇都宮下野守等綱、小田氏當主小田贊岐守持家、千葉氏當主千葉新助胤將先后前往足利成氏處出仕。在結城合戰中戰敗而失去領地的下總結城氏,也在足利成氏的運作下,獲得了幕府的赦免令。結城氏第十三代當主結城七郎接受了足利成氏的一字拜領,改名為結城成朝,準備在足利成氏麾下出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