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而言,中級會計職稱考試的三門課程其實是緊密相連的。
中級會計實務是一門經濟語言,它主要是對經濟活動進行一個記錄和描述。
財務管理是一種決策思維。在經濟活動中,我們需要作各種決策,這個時候,財務管理的相關方法論可以指導我們作出正確合理的決策。
而經濟法則是用來調節經濟關系的。因為在經濟活動中,人與人之間肯定會有碰撞、有摩擦,這個時候需要經濟法來規范協調。
對于同時報考三門的考生,更容易把握其中的聯系。
要想順利通過中級會計職稱考試,除了認真學習、努力備考之外,還需掌握以下幾個學習規律。
1. 不要問為什么1+1=2?
中級會計職稱考試的內容非常多,而備考的時間十分有限,尤其是上班族、媽媽族,時間更是緊迫。要想在短暫的時間內,順利通過中級會計職稱考試,就要把有限的時間放在考核目標上面,而不是浪費在非考核內容上。
比如:有部分朋友總是問,為什么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資產還要計提折舊?為什么固定資產當月新增卻當月不計提折舊?為什么無形資產當月新增卻當月要計提折舊?
我認為糾結這些問題,只能是浪費寶貴的復習時間。如果你想要個答案,那我只能告訴你——會計準則就是這樣規定的。如果你認為會計準則這樣規定不合理,那這個問題不屬于中級考試范圍。如果你實在是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那你可以在課外研究,提出你認為合理的規定,甚至可以寫篇論文發表。
考試主要是考核知識的運用能力。一般是先告訴我們1+1=2,然后在這個基礎上,要求我們推出2+2=4。
我們是在默認1+1=2的基礎上,然后計算2+2=4,3+4=7……
至于為什么1+1=2,不屬于考試內容,而且迄今沒有人證明出來。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Rademacher)證明了“7 + 7 ”。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證明了 “6 + 6 ”。
1937年, 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證明了“5 + 7 ” “4 + 9 ” “3 + 15 ”和“2 + 366 ”。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證明了“5 + 5 ”。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證明了 “4 + 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證明了“1 + c ”,其中c是一個很大的自然數。
1956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 “3 + 4 ”。
1957年,中國的王元先后證明了 “3 + 3 ”和 “2 + 3 ”。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BapoaH)證明了 “1 + 5 ”,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 + 4 ”。
1965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Byxwrao)和小維諾格拉多夫(BHHopappB),及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證明了“1 + 3 ”。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 “1 + 2 ”。
而“1+1”,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中最難的問題,還有待解決。
2. 四輪復習法
記憶是一切智慧的源泉,而考試最大的敵人就是遺忘。遺忘的曲線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如下圖)。如果我們學的是詩歌或者散文,那還好點,可惜我們學的是枯燥的會計與法律,記憶的難度相當于無意義的音節。
很多人會驚嘆,復習完一遍了,可是我感覺什么都不記得。這種感覺很正常,不過這種說法還是有點夸張。真實的情況是,你會忘掉大部分,但是你不會忘掉全部。就像你學過中學數學,老師講了什么,現在記不起來了, 但是,你聽別人在說X+Y=Z,你還是明白他說的是數學方程。但假如在場的還有你的一個朋友,他沒上過中學,小學二年級就輟學了,那他肯定就不明白別人在說什么。哪怕你告訴他,別人是在說數學方程,而他肯定會反問你,方程是什么?此時,你肯定會無語。
方程的概念是什么?我相信你已經記不起來了,但是你的內心深處還是隱約地知道什么是方程。因此,學過后忘掉的,跟完全沒學的人,區別不是一點點,而是相當大。
一般來說,當天復習完后,并記下筆記,第二天打開筆記及時回憶一下。按照這個步驟,整個復習完一遍后,保存率大概可以達到40%。如果沒有記筆記和及時回憶的習慣,那每復習一遍的保存率大概是25%。因此,要想通過考試,只復習一遍肯定是不行的,正常情況下,我們要復習3~4遍。
比如,我們有記筆記,并且第二天能夠及時回憶,那第一輪復習的保存率能達到40%,第二輪的保存率為剩下的40%,即為整體的24%(60%×40%=24%),依此類推,可以得出以下數據。
項目 有記筆記且及時回憶的習慣 沒有記筆記且及時回憶的習慣
保存率 累計 保存率 累計
第一輪 40% 40% 25% 25%
第二輪 24% 64% 19% 44%
第三輪 14% 78% 14% 58%
第四輪 9% 87% 11% 69%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第二輪、第三輪由于復習內容少了很多,所以,速度也會比第一輪快很多。第四輪一般就是最后沖刺了,時間肯定比第一輪少很多,因此第一輪復習很關鍵。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通過的人大部分在第一輪就沒堅持住。
3. 知識內化
有的人總是疑問,為什么我明明好像懂了,但是一做起題來還是老出錯呢?有的人就總是嘆息,“唉,我太粗心了,一不小心又錯了”。而實際情況是,你對知識的熟練程度還遠遠不夠。一不小心就做錯了,那你什么時候一不小心就做對呢?任何知識技能,你要想完全駕馭它,唯一的方法就是熟練、內化,讓它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比如,剛開始學打字的時候,你得看著鍵盤,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敲,有的人甚至只用一個手指頭看著鍵盤打。但是練習的次數多了,就可以不看鍵盤了,這個技能就變成了你身體的一部分。再比如,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哪怕你全神貫注,也還是手忙腳亂,但是練習的次數多了,熟練了,你就可以一邊聽廣播,一邊開車了。
學習考試也是一樣的。比如,很多人覺得中級會計實務中的合并報表很難,那些合并抵銷分錄怎么也弄不明白,綜合大題一做就錯。其實,很大原因就是不熟練。你不但要用腦袋記住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要用你的手記住它。剛開始的時候,是腦全神貫注地指揮手做題,但是,如果你對那些套路非常熟悉了,你的腦慢慢地就可以不用怎么參與了,甚至可以一邊看電視劇,一邊也能把那些大題做對。
所以,我們學東西的時候,一邊學還要一邊強化,一定要把知識內化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用腦科學來解釋這個問題,即“學習就是讓神經元之間建立新的關聯,這種關聯剛開始是不牢固的,需要重復多次,最后固化”。
4. 成績正態分布
根據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研究處的數據統計顯示,會計中級職稱考試各科目合格率在20%~40%,中級會計實務的通過率大概是25%,財務管理是35%左右,經濟法可達40%。
這個通過比率其實是非常低的。但是,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被我們忽略掉了,那就是這個比率是根據報名人數來統計的,而缺考率高達50%。換句話說,只要你能堅持到考試,你就能完勝50%的人;只要你能堅持到最后,通過率立馬翻番。所以,只要你嚴格按照學習計劃,踏踏實實復習,通過考試其實還是不難的。
我們都參加過中考和高考。老師在出題的時候,期望學生的考試分數呈正態分布。所謂正態分布,就是成績分布的高峰位于正中央,即平均成績所在的位置。成績分布的曲線以平均成績為中心,左右對稱。成績分布曲線由平均成績所在處開始,分別向左右兩側逐漸均勻下降,也就是出題要有高分、有低分,大部分人都是平均分左右。至于峰值是多少,這個由老師控制。比如,峰值是80分,那大部分都會在80分左右。
中級會計職稱考試對分數是否要求呈正態分布,官方并沒有公布。但是,有一個問題很顯然,那就是肯定不會很容易,讓所有參加考試的人全部通過;但也不會特別難,讓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通過。相關部門對難度系數肯定有一個把控。
同時,出題對信度系數也會有一個把控。所謂信度系數,就是同一份試卷在相同時間測試同一水平的兩組學生,如果測試的結果大致相同(相關程度高),就說明這份測驗題的可信程度高。這就是教育測量學說的重測信度。很多朋友,在平時練習中做到一些出題不太嚴謹的題時,總是在擔心,如果考試碰到這樣的題怎么辦?其實,這個問題根本不用擔心。這個題出得好不好,質量高不高,是對出題老師的考核,跟我們沒有關系。
如果這個題出得不好,那對所有的考生都有影響,而不是只針對你一個人。我們要把時間和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對于那些我們把控不了的因素,不要花費心血。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只要確保在所有的考生中,我們的成績水平屬于中上,那就可以通過。
5. 進入學習區
這是美國Noel Tichy提出的理論,圖里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的事務的等級:
最里面一圈——舒適區, 對于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于舒適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的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于太難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對于一個人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處于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東西, 一段時間后,學習區會慢慢變為舒適區, 舒適區越變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區也會相應變成學習區。
所以,我們在考中級的時候,會有一點點不舒服,從心理上會有一點點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我們一般還是可以忍受的。除非你的基礎特別薄弱,從而導致自己心理上完全不適應。這種情況,建議放棄中級,從初級考起,讓自己逐步慢慢適應。
6. 邊際效益遞減
很多人在考中級的時候,總是喜歡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沖刺的時候,能一天看十幾個小時書,最后看得自己想吐。然后抱怨,這中級太難了,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
其實不是中級太難,而是你一天看得太多了。
在我們日常消費中,一般有兩類產品:一類是邊際效益遞增的,一類是邊際效益遞減的。比如你愛吃包子,吃第一個覺得好好吃,這個包子給你帶來很大的滿足感;然后你會吃第二個;接著第三個,第四個……慢慢地你就不想吃了,再吃就要吐了,后面的包子帶給你的效用滿足感逐漸下降,一直降到零為止。假如沒有這個遞減效益,你會一直吃下去,最后把肚子撐破為止。
從消費的角度上來講, 一般正常的東西其邊際效益都是遞減的。如果一樣物品其邊際效益一直都是遞增的,那一定是非正常品,比如吸毒、賭博。了解毒品知識的人都知道,只要吸毒,就越吸越想吸,越吸越能吸;賭博也一樣,越賭越想賭,哪怕輸得傾家蕩產還要賭。所謂“成癮”,就是邊際效用遞增所致。大體講,所有“邊際效用遞增”的物品在經濟學意義上都不是好東西,我們都要警惕。
因此,學習是一個正常的好東西,它的邊際效益是遞減的。每天學習要保持一個適度的量,跟吃飯一樣,吃多了肯定不消化,還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比如頭痛、眼睛痛、心理厭惡等。
7. 心理資源配置
在任一時間里(比如一天),一個人的心理能量都是一定的,也就是他的心理資源是一個確定的值。
而一項工作或任務其復雜程度較高,要想順利地執行該任務,那你耗去的心理資源通常就較多。
因此,我們每天的中級復習,不是以小時計算的,而是看你到底分配了多少心理資源在這上面。
比如,有人一天到晚拿著一本書,但是他的心理資源并沒有分配在這上面,而是想其他東西去了。有的人很忙,沒有時間總是拿著書,但是他心心念念要過中級,于是,走路的時候,吃飯的時候,開會的時候,休息的時候,他或許都在回憶書本上的內容,都在思考老師講的問題。
最后,這個一天到晚都拿著書的人沒有通過,那個忙得死去活來、沒見他看書的人反而過了。于是,大家就覺得那個沒拿書的人很聰明,那個一天到晚拿書的人腦子笨。
其實,要想通過中級,并不是說一定要每天看幾個小時的書,而是要看你投入了多少資源。
因為任何一個目標的達成,都需要相應資源的配置。比如,公司老板要做一個項目,他就會投入相應的資源,包括資金、物資,還有人力。所謂人力,其實就是心理資源的配置。如果他招聘的人都不把自己的心理資源配置在這個項目上,而是天天上網聊天、購物,那他這個項目也肯定完不成。
同理,中級復習也是一樣。要想完成這個項目,我們也需要配置相應的資源,比如買書、上培訓班,同時,更重要的是,還要配置相應的心理資源。
以上都是我們在實踐中研究出來的學習認知規律,更多學習方法隱含在“小艾備考日記”系列圖書中。由于前言篇幅有限,不能一一道來。
“小艾備考日記”系列圖書是建立在科學認知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目前已經出版3本,后面還有習題精選即將上市。
“小艾備考日記”系列 1. 中級會計實務 學習規律方法及知識點突破
2. 中級財務管理
3. 中級經濟法
4. 中級會計實務習題精選 大題的做題技巧、客觀題記憶點
5. 中級財務管理習題精選
6. 中級經濟法習題精選
限于時間和水平,本系列圖書難免有疏忽錯誤之處,還望各位多多批評指正,我們會及時公布修訂結果。如果您在學習中碰到相關知識點的問題,大家可以在QQ群里相互討論;如果您在學習中碰到相關心理困惑,也可以QQ留言。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順利通過!
陳艷紅
2017年5月10日
陳艷紅,中國注冊會計師,曾在重慶萬隆方正會計師事務所、香港建滔化工集團財務部、富士康科技集團全球賬務中心、金蝶財務軟件研發中心工作過,并創建了小艾財稅俱樂部。熱愛文學,也熱愛會計本職工作,在天涯論壇上玩票似的寫作,受到網友的熱捧和追隨,并擁有了眾多的“小艾”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