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出的“象思維”概念及其理論,既是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基本特征的概括,同時也為這一思想文化研究開拓了一個新的方法論和視角。本書的“導言”和“緒論”著重指出,“象思維”作為動態整體直觀的悟性思維,最富于原創性,并且比概念思維更為本原。正是借助這個新的
王樹人(老樹),1936年生,祖籍山東莒縣。196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同年考取OOOOO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所西方哲學史專業研究生,師從楊一之先生與賀麟先生。現任OOOOOOO哲學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并任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西方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研究。代表作有《思辨哲學新探——黑格爾哲學體系研究》《歷史的哲學反思——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研究》,譯作有《黑格爾與哲學史》,以及與汝信、余麗嫦合作主編《西方OO哲學家評傳》,與葉秀山總主編《西方哲學史》等。近十多年來轉為以中西哲學思想文化比較研究為重點,意在探索中國哲學思想文化研究的新視角及其原創性智慧的發掘。代表作有《傳統智慧的再發現》《中西視野下的“象思維”》《“象思維”與原創性論綱》等。
作者的話——簡論“回歸”問題
導言 中西視野下的“象思維”
緒論 “象思維”與概念思維之比較
上篇 “三玄”之“象思維”
OO章 《周易》的原創之思與“象思維”
一 “易道”之博大
(一)“易道”之“象”
(二)“象數”與“義理”的分野
(三)“太極”之“象”
(四)“無極”之“無”
二 “易道”之“觀”
(一)所謂“仰觀天文,俯察地理”
(二)西方思想家向“象思維”的趨近
(三)“原發創生”之“觀”
(四)“觀”的不同層次及其意義
三 卜筮之“象”
(一)卜筮之“象”與“物占”
(二)巫師頭腦中的“象”
(三)現象學運動與“象思維”
四 陰陽之道
(一)“太極”與陰陽爻、數字
(二)“大一生水”與“易道”
(三)“轉化”之為“替代”
五 卦爻的本真及其啟迪意蘊
(一)“數字化生存”與“卦爻化生存”
(二)“陰陽”、“太極”通儒佛
(三)多維編碼與韻體轉化
(四)“象數”為“易道”之本
(五)現代研究視野的缺失
(六)“原發創生”概說
第二章 《老子》的“道”與“象思維”
一 “玄”為“道”之根本特征
(一)“玄”為“眾妙之門”
(二)“玄牝之門”
(三)“玄覽”與“玄德”
(四)“玄達”或“玄通”
(五)“玄同”與“玄德”
二 “道”與“象”
(一)多彩紛呈的“道”之“象”
(二)“道”的神秘混沌之“象”
三 “道”與“無”
(一)層次不同的“無”之“象”
(二)“有生于無”之“象”
(三)“無物之象”
四 “道”之守護
(一)“知”與“守”之“象”
(二)守“道”之“獨泊”與“若遺”
(三)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價值觀
(四)“道”為O高價值
五 “道”與批判
(一)“大道廢”與“智慧出”
(二)回歸于“道”之批判
(三)民生關懷之批判
第三章 《莊子》的境界與精神
一 《逍遙游》之“象思”
(一)此篇題解
(二)鯤鵬之“象”
(三)至人、神人、圣人之“象”
(四)大瓠與大樹之“象”
二 《齊物論》之“齊”
(一)天籟、地籟、人籟之“象”
(二)人籟特色:言與辨、是與非
(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四)堯問于舜、罔兩問景與莊周夢蝶
三 《養生主》之“生”
(一)“全生”與“盡年”
(二)庖丁解牛
(三)公文軒見右師與老聃之死
四 《人間世》所示之危難與“道”
(一)顏回請見衛君
(二)葉公子高使齊
(三)顏闔將傅衛靈公太子
(四)無用之用
五 《德充符》之“德”
(一)王駘
(二)申徒嘉
(三)叔山無趾與哀駘它
(四)無情之德
六 《大宗師》之“宗師”
(一)知天人之所為
(二)“真人”作為得道者
(三)“宗師”與“女偊”
(四)OO生死的“不死不生”
(五)“坐忘”與“命”
七 《應OO》O“O”
(一)明王為得“道”者
(二)壺子、列子與季咸
(三)“無為”之“道”
(四)“渾沌”之死的悲劇
下篇 禪慧、詩魂與書畫之道
OO章 禪宗“識心見性”的境界與智慧
一 《壇經》之慧思
(一)兩偈之不同境界
(二)行動體驗的智慧
(三)“自性”與“見性”之途徑
(四)“自度”與“自歸”
(五)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六)根器與經、佛
(七)梁武帝遣達摩出境與“愿往生西方”
(八)惠能對志誠、法達和神會的指引
二 禪教學之特殊智慧
(一)“機鋒”、“公案”之慧思
(二)所答非所問之指向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
三 “平常心是道”
(一)“平常心”的不平常性
(二)從平常到“平常心”的回歸
(三)徹底“內圣”的“平常心”
四 禪慧及其現實意義
(一)體驗與感悟
(二)禪之為慧根
(三)禪的慧思與現代
第二章 詩魂之“象”
一 “情志”之“象”
(一)所謂“詩言志”
(二)“情志”及其“筑象”
(三)詩中之“真”
(四)詩心為藝術之魂
二 詩魂再求索
(一)“情志”之“象”的本原性
(二)詩心及其護持
(三)詩與詩的欣賞
三 詩與詩人的歷史命運
(一)虛靈之境的本真意義
(二)詩道與里爾克詩的批判性
四 古代詩歌的永恒魅力
(一)《詩經》之“思無邪”
(二)《離騷》之“騷”
(三)漢魏古詩之悟
第三章 書道與畫境
一 韓玉濤對孫過庭《書譜》的發現
(一)《書譜》對“寫意”之魂的把握
(二)孫過庭的歷史局限性
(三)天才與天才論問題
二 張懷瓘書論的大唐風范
(一)張懷瓘評析“二王之妙”
(二)草書幾于“道”而貴“風骨”
(三)嵇康與王獻之
(四)張懷瓘的《評書藥石論》
三 “書畫同源”之“源”
(一)張彥遠畫論的寫意精神
(二)關于謝赫六法
(三)張彥遠之“歸乎用筆”論
(四)畫貴“道法自然”
四中國畫藝術的人文追求
(一)從“解衣般礴”談起
(二)大唐雄風
五石濤在“畫道”上的新覺醒
(一)“一畫”之畫道
(二)入“畫道”之道
(三)“一畫”之道的體現
(四)道通貴自我
本書關鍵術語之解說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1 中國道思之我思——學術隨筆之一
附錄2 關于西方新史學的幾點思考
附錄3 老樹關于詩的一封信函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