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9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60多年來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
《張富清傳》的出版也恰逢其時,作為目前國內一部張富清的正式傳記作品,該書生動完整地勾勒了張富清95年的人生歷程。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張富清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著名軍旅作家鐘法權則用自己的精彩文筆書寫了張富清的感人事跡。記載、宣傳好張富清這位老英雄,是時代賦予作家、出版者的歷史使命,必將成為激勵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張富清傳》注定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精品圖書。
適讀人群 :大眾
《張富清傳》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張富清授權個人傳記。
他是解放戰爭的人民功臣、新時代的精神楷模、平凡的人民公仆、永葆初心的共產黨員、一輩子的突擊隊員。
軍功章背后是怎樣的出生入死,基層崗位上是如何地默默奉獻?《張富清傳》深情重現老英雄生命足跡,再塑血肉之軀,還原忠誠本色。
95年人生長河,藏功64載,張富清用一生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堅守;20萬字筆墨,26個節點,無數生動細節,一部《張富清傳》,用文學的力量見證好榜樣的精彩事跡。
從2019年初夏開始,每每打開電視,都能與張富清相遇。一位慈祥的老人,一番誠摯的話語,一顆高潔的心靈,無不令人感懷,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當我從新聞報道中不斷學習張富清事跡的時候,收到了作家鐘法權新近創作的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張富清傳》。讀完全篇,頓覺耳目一新,手掩長卷,不禁感慨萬千,忍不住拿起筆來,寫下自己讀后的感受。
金子深埋于大地,總會有面世之時。張富清深藏功名60余載,如今廣為人知。這是金子的本質,是張富清人格貴重的地方。對這樣的英雄,我們應該給予時代的禮遇與人民的敬重,并使英雄的事跡不被歲月塵封。正是基于對英雄的崇敬之心與感動之情,作家鐘法權適時地出現在了英雄的面前。于是,我的桌案上就有了這部頗為厚重的英雄傳記。
作家親赴來鳳,到英雄曾經奮斗的山區,回訪英雄在陜西的洋縣老家,在直接接觸和現場采訪中追尋、還原英雄一步步走過的人生歲月。少年時的不幸凄涼,在加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因為行動目標明確而無私無畏的奉獻,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不貪圖名利、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樸實作風,等等,都在作者的筆下呈現出許多生動感人的畫面。書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張富清對于那些為人民和國家犧牲了的戰友們的真情緬懷,以及他時時以戰友的犧牲精神來規范自己一言一行的個人品質。他不居功、不貪功,將自己的軍功章深藏不露,連兒女都不肯告之實情,一般人誰能做到呢?張富清猶如沉默的大山,壁立千仞,不言自偉;猶如無垠的大地,載育萬物,包容豐厚。對老英雄張富清看似平淡卻隱藏著人生真諦的事跡的忠實記錄,恰是這部作品價值的硬核所在!這種啟迪,是尋常文字難以企及的。
《張富清傳》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嶄新的閱讀視角和體驗,大體上可以歸結出以下幾個鮮明的文學藝術特色。
第一,《張富清傳》用質樸而優美的文字展現了自身的創作高度,又以思想的厚度完成了張富清這個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的藝術塑造。綜觀全書,一條以人民為中心的主線貫穿于作品始終,使讀者在閱讀中很自然地感悟到張富清之所以60余年深藏功名,堅守初心,淡泊名利,是因為其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正來自為人民服務的樸素思想。張富清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在他看來理所當然,但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卻彌足珍貴。這正是張富清一生奮斗奉獻、初心不變的源頭活水,也是本書的精神旨歸。不僅如此,作者的思考不滿足、不局限于徘徊在老英雄隱藏功名的表層,而是對老英雄有功不居、有功不享、有功不傲的胸懷氣度進行了深度聚焦與挖掘,對老英雄心系人民、為人民奮斗、為人民再立新功的豪情壯志進行了滿懷深情的謳歌與贊頌。
第二,《張富清傳》以多元化的文學手法對生命個體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清晰客觀地還原了人物的血肉之軀與軍人本色,故事扣人心弦,引人人勝。作者拋棄了模式化、概念化的英雄人物傳記套路,向讀者呈現的是情感飽滿、內容扎實的文學傳記作品。這本書從故事切人,又借助故事展開,讓人讀起來,欲罷不能。精彩的故事與生動的細節骨肉相連,骨感與肉感相互依存,渾然一體。這樣的敘事,就如一座山離不開石頭和土一樣,土是山的肉,石頭則是山的骨。沒有石頭的山是無法矗立的,而只有石頭沒有土的山則是缺乏生命力的。《張富清傳》從頭至尾都在講述故事,一個個故事被巧妙地銜接起來,情節流動就像汩汩的酉水河貫穿來鳳縣域,兩岸盡是無邊風景;作品中綿密的細節描寫,如“找水”“風暴”“一雙草鞋”“連心路”“重新站起來”等等,像酉水河綻放出的朵朵浪花,斑斕多姿,異彩紛呈,讓人過目不忘。
第三,一個故事就是一幅畫面,無數的畫面使《張富清傳》既好看,又耐看。可以說,這是《張富清傳》的又一個亮色。《張富清傳》少有鋪陳、少有渲染、少見解釋,只有素描般的用筆。從頭至尾,作者像旁觀者一樣,不議論,不評價,只是充當了一臺攝像機的角色。無論是槍林彈雨的戰場,還是大漠戈壁的征程;無論是深藏功名向深山,還是初心永恒擔道義;無論是置身貧困的農家,還是迎接黎明的曙光;無論是困局堅守永向前,還是為民修路攀絕壁;無論是病痛的折磨,還是大愛與親情;無論是最后一站,還是本色一生;無論是山水的壯美,還是大自然的清香……一幕幕拉近的鏡頭都好比讓讀者置身4D影院一般,能夠觸摸到生活的溫度與質感。作品傳遞給讀者的,是直觀的情節、生動的場景和鮮活的情結,讀者從中親耳聆聽人物原聲,直接追逐他的人生軌跡,感受他的初心躍動。這樣的創作手法,讓閱讀有了現場感和親歷感,人物因此而看得見、摸得著,讀者也因此有感覺、有溫暖,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好感和親近感。
截至2019年冬,老英雄張富清已95歲高齡,如果把他生命的長度用文學的長度來丈量,寫95萬字也未嘗不可。但作者采取的是淘金術,在主人公長達95年的人生長河中,沿著時間的脈絡,以26個節點為閃光點,然后把這些閃光點像珍珠一樣穿起來,使英雄的一生有聲有色,光彩奪目。作者又像養花的高手,十分注重打頂,以防長出過長的枝條,以防過于散亂,以保持完美的造型。同時作者也像養花那樣注重疏剪,以防枝條過于密集。“打頂和疏剪”使這部傳記作品保持了干凈與疏朗之美。貝茨在形容海明威的作品時說:“海明威是一個拿著板斧的人……斬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贅詞,還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作者對這樣的寫法顯然心領神會,不該寫的絕不多寫一筆,做到簡潔明快,帶給讀者流暢舒適的閱讀享受。
《張富清傳》就像一臺挖掘機,挖出來的盡是富礦。活生生的素材為張富清身上所獨有,被作者獨具慧眼、不辭辛苦地深挖了出來,極大地豐富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人物在平凡中更見偉大。張富清的軍旅生涯只有6年時間,戰斗歷程也只有3年,而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則度過了30多年時光。如果《張富清傳》僅僅寫一個老英雄深藏功名的故事,那就太過膚淺、流于平庸了。作者別出心裁,以他深藏功名為原點,左右開弓,向面上拓展,向深處和高處延伸。張富清在戰場上不怕死,是當之無愧的英雄;轉業分配時,主動要求到偏遠貧困的山區來鳳去建功立業;在基層工作時他又從縣城一路“逆行”到鄉鎮,無怨無悔。對張富清來說,“苦”就像一個淬礪不熄的熔爐,煉就了他一身錚錚鐵骨。他小時候家貧如洗,是受饑寒的苦;給地主當長工,是受剝削的苦;在鄉公所當苦力,是受壓迫的苦;被拉壯丁到國民黨部隊里,是受欺凌的苦;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后,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是心甘情愿受打仗行軍的苦;進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義無反顧地埋頭苦干;截肢后,忍受的又是疾患之苦。可以這樣說,他一輩子都在吃苦,真是把苦吃夠了。在《張富清傳》里,我們借助作者的文字,領略到張富清的一生,經受了那么多“苦”,才臻于人生的精神完滿,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理想。“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張富清在“苦”中證明了自己是真金,作者亦在“苦”中發現了真金。這是人生的寶藏,也是人生的真諦。
張富清95年的人生,正好親歷并見證了民族獨立、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展示他的一生,既要有群山連綿,還要有高峰迭起。對于浴血沙場的情景,《張富清傳》沒有“記流水賬”般平鋪直敘,而是浪潮式層層推進,使情節跌宕起伏、蕩氣回腸。那些戰斗場面第一次出現是在第一節的“血戰永豐”,那是張富清戰斗生涯中永世不忘、最為激烈的一次戰斗;第二次是在第五節“激戰壺梯山”,那是張富清勇當突擊隊員的英雄序幕;第三次是在第十七節“連心路”,傳達出的是英雄的血性不只顯現在戰場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需要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第四次是在第二十六節“初心永恒”,可謂此書的“壓艙石”,借助張富清回憶楊家凹戰斗的攻堅場景,既收束性地追憶過去的烽火歲月,又凸顯并升華老英雄永遠向前的意志。老英雄浴血疆場、勇炸碉堡、獲得功勛的戰斗故事,自然而然成為《張富清傳》的高峰,并借助這個高峰,完成了對英雄的歷史雕塑。當然,高峰離不開群山鋪墊,像“進疆出疆”“到來鳳去”“駐村”“本色”等的層見疊出,使高峰更顯巍峨,使老英雄的人生更見絢麗。
假如有人問我《張富清傳》究竟是一部什么樣的書,我將如此回答:這是一部圍繞英雄人物史話展開的書,它給人以榜樣的力量,使人深感英雄就在身邊,并非遙不可及;這是一部探尋英雄人物內心世界的書,讓讀者切身體會到時代楷模不同尋常的人生況味;這是一部凝結英雄人物閃光點的書,點亮的是人生信仰的燈塔;這是一部還原英雄人物血肉之軀的書,給人以全身心的洗禮,樹立的是精神的坐標。
我深深地感到,鐘法權對報告文學有一種虔誠的熱愛與旺盛的創作沖動。據我所知,他至今已出版的《那一年,這一生》《陳獨秀江津晚歌》《雪蓮花開》等,都是厚重之作,都傾注了他的文學才華和心血,其藝術性與思想性都高度融合,讓人對他不能不刮目相看。他的作品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取得了預期的社會效益。如果說創作也有高峰,那么即將出版的這部《張富清傳》應該說是鐘法權個人創作上的又一個高峰。如果說時代塑造了共和國英雄張富清,那么《張富清傳》則以文字為載體塑造了另一個張富清,一個注定將載人史冊,被一代又一代人銘記的豐碑人物。在當下的語境里,把報告文學寫得如此厚重飽滿、如此打動人心、如此賦予精神皈依感的作品并不多見。基于是,我要向作者鐘法權既表示祝賀,又表示感謝!說一句掏心窩的話:這一次,你又成功了!
鐘法權,1966年出生于湖北荊門。現任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政委,大校軍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十一屆高研班學員。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解放軍文藝》《青年文學》《北京文學》《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四百余篇。出版有:小說集《情書撰寫人》《行走的聲音》《臉譜》,長篇小說《浴火》,長篇報告文學《那一年,這一生》《廢墟上的陽光》《陳獨秀江津晚歌》《雪蓮花開》《張富清傳》等。先后榮獲第十一、十二屆解放軍文藝獎,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第五屆柳青文學獎。
前言 在英雄的故鄉
序幕
一、血戰永豐
二、長工
三、奴仆
四、瓦子街的轉折
五、激戰壺梯山
六、進疆出疆
七、婚姻大事
八、到來鳳去
九、糧油所主任
十、找水
十一、駐隊
十二、鐵匠鋪
十三、清苦生活
十四、風暴
十五、一雙草鞋
十六、包干高洞
十七、連心路
十八、見證
十九、藍色卡其布褲子
二十、新式育秧
二十一、后一站
二十二、重新站起來
二十三、榜樣
二十四、虧欠
二十五、本色
二十六、初心永恒
附錄一:中宣部授予張富清“時代楷模”稱號
附錄二:中央關于授予張富清同志“優秀員”稱號的決定
附錄三:張富清等被表彰為“模范退役軍人”
附錄四:關于表彰第七屆道德模范的決定
附錄五:張富清榮獲“共和國勛章”
后記 為新時代立一座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