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古代稱兒歌為童謠或童子謠、孺子歌、小兒語等,童謠也稱兒歌,其實兩者并非同一個概念。古人認為”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就是說,兒歌是有音樂旋律的,是可以唱的;童謠是沒有旋律的,是拿來誦念的。它是兒童文學古老的、也是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蘇州傳統童謠作為吳文化中吳歌的一個重要組成,《蘇州傳統童謠》收集500余首并有加注,從中體現各個時代之文化背景,具有較高的出版價值。
《蘇州傳統童謠》要出版了,這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他又說:“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家鄉的文化傳統是我們的生命所依、靈魂所依,那幾千年積淀下的、無與倫比的鄉土文化將滋養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活力。
蘇州具有非常深厚的傳統文化,吳歌,就是以蘇州為代表的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她體現了幾千年吳地人民創造的智慧和文化精神。而蘇州傳統童謠正是吳歌大花園里一朵特殊的鮮花。
童謠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創造的。它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充滿童趣,充滿想象力;同時在格式上比較短小,具有節奏感,合轍押韻,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童謠的這些特點為孩子們所喜聞樂見,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
更重要的,是優秀的傳統童謠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它滋養著兒童的成長過程。如“雞雞斗,雞雞斗,拱拱飛”等簡單的童謠,以有趣的方式給孩子們牙牙學語;當孩子長大,又有《蘇州玄妙觀》那樣的童謠繞口令來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而“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淴個浴;七、八、九,拍皮球伸出兩只手,十個手指頭”,給孩子以數字的概念。如“老鼠鉆進風箱里。撳牢牛頭去吃草。老虎頭浪拍蒼蠅。兔子尾巴長不了。龍生龍來鳳生鳳。打蛇弗殺害人精。好馬弗吃回頭草。羊毛出勒羊身浪。猢猻戴帽像煞人。拾根雞毛當令箭。打狗要看主人面。人怕出名豬怕壯”,不僅讓孩子們記住了十二生肖,還知道了有關這些動物的成語。“螢火蟲,夜夜紅,親娘織布移燈籠,公公挑水販紅蟲,媳婦摜包捉牙蟲,伲子打鐵做郎中。從小勤力弗怕窮”,灌輸了勤勞的觀念。而“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喵喵喵,貓來哉,嘰里咕嚕滾下來”,則告訴兒童不要像老鼠那樣做人。
傳統童謠流傳于古代悠久的歷史,它們固然具有鍛煉語言能力和增長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不少傳統童謠至今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可以讓孩子們徜徉其間,得到快樂和滋養;但是,毋庸諱言,其思想內容和今天的時代要求還有相當的距離,甚至還有一些糟粕,如某些譏笑生理缺陷和一些具有封建意識的東西,這些東西當然必須摒棄。即使如此,這些童謠的語言技巧和風趣的風格,仍然可以給我們在創作新童謠時做借鑒。作為歷史資料,編撰者沒有回避這些糟粕性的東西,如實收進《蘇州傳統童謠》中,以提供我們研究和借鑒。
今天的少年兒童,是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更多更好的新童謠。我們應該學習、繼承傳統童謠的優秀基因,采擷傳統童謠的菁英,像前人那樣,充分了解孩子們的心理,深刻掌握童趣的真諦,以生動活潑的語言,同時牢牢把握時代進步的脈搏,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并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本書的編撰者,是朋友們戲稱為“老頑童”的沈石同志,他今年已經八十八歲高齡了。但他童心未泯,多年來“與時俱進”,接受新事物,上電腦,玩微信,特別是喜歡和孩子們交往。他曾經積極參加了“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到中小學去介紹吳歌。前幾年他在蘇州評彈學校、蘇州藝術學校任課,結交了一些年輕朋友,至今還經常在QQ和微信里聯系。聽說現在他還不辭將近“90后”的高齡,去評彈學校講課。他說,就是喜歡和年輕人打交道。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從事《蘇州民間音樂集成》的編輯,接觸到吳歌這個寶藏,發現了蘇州傳統童謠,對童謠發生了莫大興趣,后來就開始收集童謠,幾年來頗有成果。現在,他想將收集到的蘇州傳統童謠編撰成書,公之于世。我想,童謠和他的童心確有夤緣,一拍即合,并非偶然。
凡例
序
概說
童謠本文
一、反映生活的童謠
二、增長知識的童謠
三、鼓勵引導的童謠
四、詼諧滑稽的童謠
五、訓練語言的童謠
六、游戲互動的童謠
七、你問我答的童謠
八、挖苦諷刺的童謠
資料來源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