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新大學”如何界定、“新大學”產生和崛起的原因、“應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內涵和特征、發展良好的“新大學”所具備的特征等問題,從與英國新大學及美國贈地學院的比較,對合肥學院、行知聯盟的個案分析,以及對120所“新大學”的調查研究中探討中國“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戰略框架。本書認為,中國“新大學”在應用型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上,先天具有在教育模式、師資隊伍等方面的“排異反應”;“新大學”區別于傳統精英教育模式的根本所在是改變學科導向型的課程設置為專業導向型,必須高度重視“雙能型”的師資隊伍建設;辦學定位地方化、培養目標應用化、課程設置職業化、課程組織模塊化等等,是“新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包括宏觀戰略、中觀方略、微觀策略三個層面。
柳友榮,男,1966年生。池州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安徽省“模范教師”、安徽省高等院校“教學名師”、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安慶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與發展心理學。
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心理學報》《心理科學》《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多次轉載。編(著)學術著作、教材等11部;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安徽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