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三部分。第一篇為微生物類群與細胞結構,主要介紹與污染控制相關的微生物類群及其細胞結構。第二篇重點討論微生物凈化原理,具體內容包括微生物的營養、參與物質代謝的酶、微生物對物質的代謝、微生物的繁殖與群體生長及微生物生態。第三篇為微生物凈化原理在污染控制中的應用,主要圍繞有機廢水好氧生物處理和有機廢水厭氧生物處理,以及廢水生物脫氮及除磷展開討論。本書內容豐富,圖文并茂,主線清晰,重點突出,富有新意,具有綜合性與科學性等特點。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我國環境污染現狀 1
第二節 污染生物控制技術的性質、原理與優勢 2
第三節 微生物的概念與特點 4
第四節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7
第五節 微生物的分類與命名 9
第六節 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10
第七節 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性質與任務 12
思考題 12
第一篇 微生物類群與細胞結構
第二章 微生物類群及其基本特征 15
第一節 原核微生物 16
一、真細菌 16
二、古菌 31
第二節 真核微生物 34
一、真菌 34
二、原生動物(原蟲) 40
三、微型后生動物 52
四、藻類 57
思考題 64
第三章 微生物細胞結構 66
第一節 原核微生物的細胞結構 66
一、基本結構 67
二、細菌細胞特殊結構 87
第二節 真核微生物的細胞結構 95
一、真核微生物的細胞壁 96
二、真核微生物的細胞膜 97
三、真核微生物的細胞核 101
思考題 104
第二篇 微生物凈化原理
第四章 微生物的營養 107
第一節 微生物生理類群(功能菌群) 107
第二節 微生物的營養與營養類型 108
第三節 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115
一、營養物質吸收的影響因素 115
二、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方式 115
思考題 121
第五章 參與物質代謝的酶 122
第一節 酶的概述 122
第二節 酶的分類與命名 124
一、酶的分類 124
二、酶的命名 134
第三節 酶的分子結構與高效催化機制 135
一、酶的分子結構 135
二、酶的專一性作用機制 137
三、酶的高效率催化機制 139
第四節 酶促反應動力學 142
一、酶濃度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 142
二、溫度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 142
三、pH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 143
四、底物濃度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 144
五、激活劑與抑制劑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 148
思考題 149
第六章 微生物對物質的代謝 150
第一節 代謝概述 150
一、代謝的概念 150
二、物質代謝 150
三、能量代謝 152
四、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的關系 153
第二節 異養微生物對有機物的氧化分解與產能代謝—生物氧化 153
一、發酵 155
二、呼吸 166
第三節 自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與產能代謝 193
一、化能自養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與產能代謝 193
二、光能自養微生物的產能代謝 201
第四節 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204
一、微生物合成代謝所需原料 204
二、自養微生物的合成代謝—CO2的固定 205
三、異養微生物的合成代謝 209
思考題 214
第七章 微生物的繁殖與群體生長 216
第一節 微生物的繁殖 216
一、原核微生物的繁殖 216
二、真核微生物的繁殖 219
第二節 微生物的群體生長及其特征 223
一、純培養群體特征 224
二、混合培養群體特征 228
第三節 微生物群體生長規律 231
一、微生物群體生長研究方法 231
二、微生物群體生長曲線 235
第四節 影響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因素 239
一、溫度 239
二、pH 241
三、氧化還原電位 242
四、溶解氧 242
五、重金屬及有害物 243
思考題 243
第八章 微生物生態 244
第一節 微生物生態概述 244
一、微生物生態學及其特點 244
二、微生物生態學產生的背景 244
三、微生物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245
四、微生物生態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245
五、微生物的生態學作用對污染控制的意義 245
第二節 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 245
一、土壤中的微生物 245
二、水體中的微生物 246
三、空氣中的微生物 247
第三節 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248
一、生態系統 248
二、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250
三、生態平衡 251
第四節 生態系統中微生物之間的關系 251
一、中性同生 251
二、偏利共生 252
三、互惠共生 252
四、互生 253
五、競爭 254
六、寄生 255
七、拮抗 256
八、捕食 257
第五節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57
一、微生物在碳素循環中的作用 257
二、微生物在氮素循環中的作用 265
三、微生物在硫素循環中的作用 269
四、微生物在磷素循環中的作用 272
思考題 273
第三篇 微生物凈化原理在污染控制中的應用
第九章 有機廢水好氧生物處理 277
第一節 有機廢水好氧生物處理原理 277
一、參與有機廢水好氧生物處理的微生物 277
二、有機廢水好氧生物處理的生物學基本過程 277
三、微生物對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的好氧分解機制 278
第二節 有機廢水好氧生物處理工藝 280
第三節 有機廢水好氧生物膜處理法 287
一、有關生物膜 288
二、生物膜法工藝 289
思考題 293
第十章 有機廢水厭氧生物處理 295
第一節 厭氧消化 295
一、厭氧消化的概念 295
二、厭氧消化技術的發展 295
三、厭氧消化技術的特點 297
四、厭氧消化微生物學理論的發展 297
第二節 厭氧消化工藝原理 299
一、厭氧消化基本過程 299
二、有機物厭氧氧化產甲烷關鍵功能菌群的互營與電子傳遞 306
三、非產甲烷功能菌群與產甲烷功能菌群的關系 309
四、厭氧消化過程能量的產生 310
五、厭氧消化基本條件 312
第三節 厭氧消化工藝 312
一、厭氧活性污泥法 313
二、厭氧生物膜法 318
三、兩相厭氧消化 320
思考題 323
第十一章 廢水生物脫氮及除磷 324
第一節 廢水生物脫氮 324
一、生物脫氮處理對象 324
二、生物脫氮概念 324
三、廢水生物脫氮技術性質 325
四、廢水生物脫氮工藝原理 325
五、廢水生物脫氮工藝 328
六、影響生物脫氮的主要因素 331
第二節 廢水生物除磷 333
一、強化生物除磷的發展 334
二、強化生物除磷的概念 334
三、聚磷菌 334
四、強化生物除磷(EBPR)工藝原理 335
五、聚磷菌的聚磷生化機制 336
六、廢水生物除磷工藝 337
思考題 340
主要參考文獻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