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經營與管理》分兩大部分:其一是概述認知部分,含鄉村旅游基本知識概述、鄉村旅游資源概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鄉村旅游投資與管理模式、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五個章節:其二是實踐操作部分,含鄉村旅游規劃實務、鄉村旅游形象建設、鄉村旅游產品策劃、鄉村旅游市場拓展、鄉村旅游餐飲服務管理、鄉村旅游客房服務管理、鄉村旅游標準化管理。
《鄉村旅游經營與管理》緊跟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力求滿足鄉村旅游經營、服務與管理崗位的實際需要,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實用性、指導性和創新性。
我國鄉村旅游最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廣東深圳的“荔枝觀光節”,真正意義上鄉村旅游的興起是20世紀90年代后的事了。進入21世紀,農村發展的外部環境、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農民就業和收入結構等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國家旅游局審時度勢,開展了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工作,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數量迅速增加。實踐證明,鄉村旅游迅速成長為全國多個省份旅游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是,鄉村旅游無論在經營理念、經營方法、經營策略、人員素質方面均存在不足。本教材在鄉村旅游的項目開發、形象建設、產品策劃、市場拓展、鄉村旅游點的餐飲服務、客房服務、標準化管理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希望它能夠為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服務從業人員提供必要的幫助。
1.本書的適用范圍
本書可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職業院校旅游類、農業經濟管理類、休閑類專業的課程教材,也可作為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業務參考書和提升培訓教材,還可供從事旅游、農村、農業、規劃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和工作者參考。
2.內容與結構
全書共十二章,前五章主要是理論部分。作為起點,第一章相當于引論,介紹鄉村旅游基礎知識;第二章是鄉村旅游資源的探討;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介紹國內常見的幾種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和鄉村旅游投資與管理模式;第五章是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分析。后七章是實務部分。第六章是鄉村旅游規劃實務,第七章是鄉村旅游形象建設,第八章是鄉村旅游產品策劃,第九章是鄉村旅游市場開拓,第十、十一章主要談鄉村旅游餐飲服務和鄉村旅游客房服務兩個方面的內容,第十二章主要是鄉村旅游標準化管理。全書遵循應用型本科既注重基礎理論知識,又強調實踐操作能力的原則,結合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實際,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鄉村旅游經營與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本書的特點
本教材緊跟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力求滿足鄉村旅游經營、服務與管理崗位的實際需要,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實用性、指導性和創新性。該教材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
首先,立足創新,理論聯系實際,強調對現實問題的解讀。全書共分十二章,教材將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緊密結合,正文鏈接了豐富的資料,穿插了很多現實、生動的鄉村旅游案例,同步設有實務訓練,在拓展學習的同時,訓練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體例完整,按照學生認知規律來設計教學環節。在正文前設置了“學習目標”、“實訓要求”“引導案例”欄目,在正文中設置了“小貼士”“操作示范”欄目,在正文后設置了“實務訓練”“知識歸納”“案例解析”“思考題”欄目,便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掌握鄉村旅游經營與管理的相關知識,提升實踐能力。
4.編纂分工
本書是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總結,參加本書編寫的都是擁有多年教學工作經驗與實踐經驗的高校教師。本書由賈榮提出寫作大綱,賈榮和葉春近修訂大綱,各章初稿的寫作分工如下。第一章:茍倩;第二章:楊銥、賈榮;第三章:茍倩;第四章:葉春近、賈榮;第五章:王毓梅、賈榮;第六章:賈榮、楊銥;第七章:何道剛;第八章:王毓梅;第九章:王毓梅、賈榮;第十章:何道剛、賈榮;第十一章:王婷、賈榮;第十二章:王婷。初稿完成后,由賈榮對各章內容進行了修改、總纂和定稿。
5.鳴謝
在本書的大綱確定階段,得到了四川師范大學陳乾康教授的指導和修訂建議,在此向他表達深切的感謝!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國內外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在書中我們都盡可能地做了說明,在此謹向原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本書的出版工作得到了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陳鵬編輯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由于編者水平及資料所限,本書在內容、體例編排等方面尚有諸多不足之處,懇請同行和廣大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以便今后再作修訂和完善。
第一章 鄉村旅游基礎知識概述
第一節 鄉村旅游的起源及發展
一、鄉村旅游的產生及發展階段
二、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第二節 鄉村旅游的內涵
一、國內外學者對鄉村旅游的解讀
二、鄉村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三節 鄉村旅游的功能與意義
一、鄉村旅游的功能
二、鄉村旅游的意義
第二章 鄉村旅游資源概述
第一節 鄉村旅游資源的內涵
一、旅游資源的概念與內涵
二、鄉村旅游資源的概念與內涵
第二節 鄉村旅游資源的分類
一、鄉村自然旅游資源
二、鄉村人文旅游資源
第三節 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
一、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內涵
二、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
三、我國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出現的問題
第三章 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第一節 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概述
第二節 民俗風情型發展模式
一、發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三節 農場莊園型發展模式
一、發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四節 景區依托型發展模式
一、發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五節 度假休閑型發展模式
一、發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六節 特色產業帶動發展模式
一、發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七節 現代農業展示型發展模式
一、發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八節 旅游小城鎮型發展模式
一、發展背景
二、主要特征
三、典型案例
第四章 鄉村旅游投資與管理模式
第一節 鄉村旅游投資模式
一、農戶自主投資
二、政府主導投資
三、外來投資
四、合作經營
第二節 鄉村旅游管理模式
一、“農戶+農戶”模式
二、“公司+農戶”模式
三、“公司+社區+農戶”模式
四、公司制模式
五、股份制模式
……
第五章 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第六章 鄉村旅游規劃實務
第七章 鄉村旅游形象建設
第八章 鄉村旅游產品策劃
第九章 鄉村旅游市場拓展
第十章 鄉村旅游餐飲服務管理
第十一章 鄉村旅游客房服務管理
第十二章 鄉村旅游標準化管理
附錄
參考文獻
《鄉村旅游經營與管理》:
一、發展背景
民俗風情鄉村旅游具有文化的原生性、參與性、質樸性及濃郁的民俗風情的特點,獨具一格的民族民俗、建筑風格、飲食習慣、服飾特色、農業景觀和農事活動等,都為民俗旅游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民俗旅游開發資源基礎豐富,特點鮮明,區域性和民族個性較強,發展優勢明顯。同時由于投資少、見效快,逐漸成為少數民族聚集區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和旅游亮點,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國內外旅游者的推崇。但隨著民俗旅游的蓬勃發展,使得民俗文化在旅游當中受到了沖擊,甚至消亡,面對民俗文化保護和旅游開發的矛盾,面對當地居民與旅游經濟的博弈,民俗依托型鄉村旅游未來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實現利益共享?尋找發展平衡點對于推動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具有積極的實踐意義。
民俗風情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主要包括物質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節慶風俗、人生儀禮和精神文化民俗五部分,由于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是以鄉村民俗、鄉村民族風情以及傳統民族文化為主題,將鄉村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旅游類型。它有助于深度挖掘鄉村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滿足游客文化旅游需求,提升產品檔次。如匈牙利鄉村文化旅游產品使游人在田園風光中感受鄉村野店、山歌牧笛、鄉間野味所帶來的民俗風情,欣賞充滿情趣的文化藝術以及體味幾千年歷史淀積下來的民族文化。
目前,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發展:科特迪瓦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舉辦全國舞蹈節發展民俗旅游;突尼斯憑借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游玩等民俗文化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游大國。近幾年我國的民俗文化旅游事業也取得了很大進步,以民俗文化作為旅游項目逐步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各地旅游部門都在大力挖掘本地區的民俗文化資源,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民俗風情游、古民居游等具有民族民間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發展迅速,如山西黃河民俗游、昆明云南民族村、內蒙古草原風情游、新疆民俗游。
二、主要特征
(一)歷史性
這是民俗發展在時間上,或特定時代里顯示出的外部特征。這個特征也可以叫作時代標志的特征。因為這種特征是在民俗發展的特定歷史中構成,所以叫作歷史性。以發式習俗為例,全蓄發、簪發為髻置于頭頂,這是明代男發式;前頂剃光,后腦梳單辮,是清代男發式;分發、背發、平頭、剃光是辛亥革命后的男發式,直至今日。這便展示出幾百年間發式的歷史特征。同樣,服飾習俗中的長衫、馬褂、圓頂瓜皮小帽,正是舊中國一般商人、鄉紳的男裝,新中國建立后迅速淘汰了。在我國長期封建統治下,民俗的歷史面貌呈現出一種相對穩定的保守狀態,這是就整個封建時代的面貌而言;但是,即使是整個封建時期,由于改朝換代、民族交往、生產發展等政治、經濟因素的影響,各個階段也會顯示出不同的歷史特點。在我國歷史上盡管封建統治制度不變,但是由于某些非前代、反前代思潮的影響,各種習俗相應地都打上新的歷史印記。像唐代服飾,經過了五代,到了北宋、南宋時代,便有了較大歷史變化,基本上由寬肥趨于窄瘦了。民俗考察與民俗研究不能忽視民俗的這個歷史特征。
(二)地方性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間上所顯示出的特征。這種特征也可以叫作地理特征或鄉土特征。因為這個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環境中形成并顯示出來的。俗語說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正是這種地方性特征的很好說明。民俗的地方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義,無論哪一類民俗現象都會受到一定地域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地緣關系所制約,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民俗地方性特征的形成是與各地區的自然資源、生產發展及社會風尚傳統的獨特性有關。因此,從鳥瞰角度認識地方性,可以看到,大體上各地區形成的民俗事象,分別構成各種類型的同心圓,千千萬萬個民俗同心圓的分布與彼此交叉聯系,便形成了若干有區分的民俗地域。像我國東北地區,幾千年經濟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大的同心圓,使它與我國華北、西北、西南、華東等地區有很大民俗差異。在這個大地域中又分布著許多小地域或更小地域的民俗同心圓,互有差異,直至最小的自然村落的差異為止。這種民俗特征標志著民俗事象依附于地方鄉土的黏著性。
(三)傳承性
傳承性是民俗發展過程中顯示出的具有運動規律性的特征。這個特征對民俗事象的存在和發展來說,應當說是一個主要特征,它具有普遍性。民俗的傳承性在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種極大的不平衡狀態。在文化發展條件充分的民族、地區,這種傳承性往往處于活躍狀態,也就是在繼承發展中顯示了這種傳承性;相反,在文化發展條件不充分,甚至文化發展處于停滯、落后的民族、地區,這種傳承性往往也處于休眠狀態,也就是以它固有的因襲保守形式顯示了這種傳承性。因此,城鎮習俗的繼承發展較為明顯,偏僻村寨習俗的因循守舊異常突出。在當代民俗調查中,傳統節日在城鎮習俗中遠不如村寨習俗更具有古樸色彩。這種不平衡狀態在比較過程中,自然尋找出城市民俗與村落民俗的關系及其差異,因此,對傳承性特征的認識只能在民俗的發展過程中去獲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