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問題意識為導向,沿著三條線索的發展,從長時段深入考察中國美學思想的歷史建構與文化功能:一、揭示詩教思想的原初含義、生成語境和社會發生機制,考掘其如何從一種“私人話語”逐步演進到成為國家審美意識形態權利話語中的“宏大敘事”,揭示其潛在的顛覆性。二、探索莊子美學思想中自由的審美境界追尋與依據自由原則的隱逸,以及這兩個方面在宋代成為士大夫群體的精神依據過程及其功能與意義。三、通過支遁佛玄美學思想對于莊玄思想的吸收與融合,慧遠佛教美學思想對于外來思想與本土資源的同化與創新,到唐代禪宗“南能北秀”頓漸的分別及其對于唐宋以來中國詩學的影響,揭示佛教特別是禪宗美學對中國美學的豐富與深化的歷史演進與思想建構歷程。
劉方,文學博士,教授。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湖州師范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人文社科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學報副主編。在《中國社會科學》、《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外國文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 承擔國家、教育部和浙江省社科規劃重點項目等十余項課題。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出版《中國禪宗美學的思想發生與歷史演進》、《從文學到文化:傳統中國研究的范式與方法新論》、《中國美學基本精神及其現代意義》、《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唐宋變革與宋代審美文化轉型》、《盛世繁華: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榮與變遷》、《汴京與臨安:兩宋文學中的雙城記》等學術專著12部。多次獲得省、市優秀社科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