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常讀常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解和特點,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認識和感悟。《讀<詩經>》就是這樣一部讀解中國z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大眾讀物,是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煒讀解古典文學專著系列第四種。
《讀<詩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分為五講五十五題,標題指引讀者思索文明的不得已直與簡的繁華,品咂隱晦之美簡約之美,觸摸孔子的詩心,領略成康盛世的激情……下篇,回到具體的詩文,精選了八十四篇:簡注,方便讀者理解詩的基本意;解讀,引領讀者游走于《詩經》的深處與細部。
★精品迭出,佳作不斷。依著英國著名學者柏林的妙比,作家大致可分為狐貍型和刺猬型。刺猬型作家的特質之一就是專注專一。自1999年以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張煒先生,在讀解古典文學的方向上,持續深耕細作,中華書局持續出版,先后出版了《也說李白與杜甫》(2014)《陶淵明的遺產》(2015)《楚辭筆記》(增訂本)(2019)《讀<詩經>》(2019)。
★著名作家韓少功說,張煒的寫作情意溫柔,氣象宏大,是關于靈魂的執著追問。文學評論家王必勝說,張煒的散文隨筆,體現著三個突出的亮點:知性與識見、情懷與溫度、韌性與堅守。作為責編,深以為然。雖然《讀<詩經>》是以解讀《詩經》為重點的,但是所討論和關照的遠非如此。獨特的視角、新穎的體悟、活躍的思維、敏銳的辨析、精湛的見解,讀后當會讓您耳目一新。
★內容編排上,上篇為總論,五講五十五個標題,每一個標題都伸向遠古幽徑,引入豐盈飽滿的細部,感受爛漫的生長。全書從《詩》何以為經切入,探究《詩經》的身世于源流,展示其鮮亮天然的姿容。指引讀者思索文明的不得已直與簡的繁華,品咂隱晦之美簡約之美,觸摸孔子的詩心,領略成康盛世的激情……下篇,回到具體的詩文,精選了八十四篇:簡注,方便讀者理解詩的基本意;解讀,引領讀者游走于《詩經》的深處與細部。
前言
這部講稿的上篇和下篇是分為十幾次完成的,并講于不同的場合。像過去一樣,它們是我和學員朋友們共同研討的產物,來自我與傳統經典研讀者的一場場深入對話。上篇大約講了五場,累計時間十二小時以上;下篇關于具體篇目的賞析,是在較為零碎的時間里積累而成的。
全書由陳沛、張華亭、鄧慶龍三位先生整理成電子稿,并由濂旭和陳星宇先生審閱。他們都提出了諸多誠懇的意見,付出了心力,為本書作出了無私的奉獻,也用行動鼓勵我對全書先后作了三次修訂。
濂旭先生以過人的耐心和學養,補正了我講述中誤引的詩篇,并將其他引文注明出處。他通讀了前后兩稿,皆留下詳細而富有洞見的標注,還為本書寫出了一篇珍貴的后記。沒有他的辛苦勞動,就不可能有目前奉獻給廣大讀者的這部書稿。
不學詩,無以言(孔子),從準備講詩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多半年,這個時段也成為令自己最難忘的一場學習。
在此,期待廣大讀者和同好多多指正,以繼續這一場難得的學習和交流。
張煒
二〇一八年九月八日,于濟南
整理后記
《讀〈詩經〉》是張煒先生繼《楚辭筆記》《也說李白與杜甫》《陶淵明的遺產》之后,第四部中國古典文學論著。與前三部一樣,也是講學筆錄。
梳理一下張煒先生出版古典文學論著的節奏,發現自1999年起,總有一部類似的書與其長篇虛構作品相伴。《楚辭筆記》出版不久即是《外省書》;2010年大河小說《你在高原》與《也說李白與杜甫》;2015年《陶淵明的遺產》與《獨藥師》。2018年初長篇小說《艾約堡秘史》出版,一本《讀〈詩經〉》即隨其后。
英國著名學者伯林曾有一個妙比: 作家們大致可以分為狐貍型和刺猬型;前者什么都懂,而后者只懂一件事。張煒先生或屬于刺猬型的作家,吃苦耐勞,不事喧嘩,極為專注。他本人在一次演講中似乎也表示了認同。(見蘇州大學《世界與你的角落》的演講)狐貍型作家才華橫溢,廣聞博記。伯林說托爾斯泰明明是一只狐貍,卻偏要裝成刺猬。
張煒二十幾歲就寫出了《古船》,至今已出版二十一部長篇小說,創作歷程達四十余年。作為一條長長的文學河流,一部部中國典籍可視為支持的源頭。
與前三部古典文學論著相比,《讀〈詩經〉》可能是更艱難的跋涉。幾千年的詩學研究浩如煙海,汗牛充棟,一般意義的解讀似乎已無必要。作為現場聽者和后來的整理者,只能用驚艷兩個字來概括。視角之奇特,體悟之新穎,思維之活躍,辨析之敏銳,見解之精湛,每每讓人耳目一新。聽者好像被打開了一條精神的地平線: 極目遼闊的詩學場域。
經過整理,全書分為上、下兩部,上篇為總論,由五十五個小標題組成。像自然人文三橫列娛樂與儀式詩的有機性從根本出發膩啖之后孔子的旁白諸標題,都由整理者從原講中提出。它們宛若五十五支燈火,燭照出一條道路,將大家引向一個深思的方向。
一部《詩經》再次變得簇新。它的各個棱角都被上下左右反復揣摩,最后又回到更細部,即下篇,從《風》《雅》《頌》選出四十二篇作仔細賞讀。《風》中選了三十一篇,大、小《雅》相加選了九篇,而《頌》僅僅選了兩篇。可見異質異趣。這種從遠到近的觀照,也算一部古老典籍的別樣解讀了。
自《詩經》誕生以來,詩學研究大致有三種理路: 語意訓正、經史研究、文學鑒賞。張煒先生心存敬畏,由當下啟步。全書從《詩》何以為經切入,探究詩三百的身世與源流,展示其鮮亮天然的姿容。總論中每一個標題都伸向遠古幽徑,引入豐盈飽滿的細部,感受爛漫的生長。我們思索文明的不得已直與簡的繁華,品咂隱晦之美和簡約之美,觸摸孔子的詩心,領略成康盛世的激情,思忖以聲化字和樂聲盈耳……
讀《風》詩,總覺得它有一種走神的感覺。歌者之吟詠方式,與其表達的主題和故事之間,并非總是緊緊相扣和環環相繞,而常常有一種疏離性。但這絕非是表達的艱澀和困境,恰恰相反,它來自更高一層的自信和自由。這讓聽者屏息深思。再聽關于《詩經》的愛欲:像是最神奇的保鮮劑和防腐劑,使這部古老的詩歌總集永葆青春的光澤。關于不隔,他回應王國維著名的詩詞理論:我們現在所談的不隔,與當年王國維的論述實際上是存在極大區別的。我們談的是一種時代大隔,是這之后的可悲狀態;而王國維談的不隔,是一種表述的結果和境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先天能力去追究;而我們現在談的,卻是嚴重傷害先天之后的慘狀。
張煒先生認為古人遠比現代人更有興的能力,這里的興已經由一種創作手法變成了人的能力、源于生命深處的一種特質:現代人已經回不到那種狀態了,找不回興之心力。那是一個生命與世間萬物、與萬千客觀生命重合交集之間,自然產生的一種心情和意緒,是一種在太陽底下共生共長的感激之情。這種親如手足的傾訴欲,是現代人難以體悟的。
如果說《讀〈詩經〉》的上篇更多地體現了對于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宏觀思考,是一種整體把握,那么下篇則進入了單篇賞讀,藝術觸角游走于詩三百的腠理之間。這是一場意趣盎然的藝術盛宴。張煒先生談《七月》:這首歌的記錄者極有可能直接服務于上層,因為當他寫到為公子制裘乃至最后登上國公堂的時候,有一種難以掩飾的驕傲和喜悅。其實這對于勞動者而言,也在情理之中: 辛苦的勞動一旦與顯赫的權力遭逢,不僅僅是被盤剝的痛苦,還有一種接近的光榮與幸福。
犀利,洞察,令人心上一動。
在思潮涌蕩的網絡數字時代,《讀〈詩經〉》一書應運而生。它是在一個角落里發生的關于古老典籍的個人言說,還是面向世人的一聲聲深情呼告?
這里記錄了一個人的心聲,他現場的聲音。
濂旭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日
張煒,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棲霞市人,1956年11月出生于龍口市。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
2014年出版《張煒文集》48卷。作品被譯為英、日、法、韓、德、塞、西、瑞典、俄、阿、土、羅、意等多種文字。
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書》《你在高原》《獨藥師》《艾約堡秘史》等21部;讀解古典文學專著《也說李白與杜甫》《陶淵明的遺產》《〈楚辭〉筆記》《讀〈詩經〉》等多部。作品獲優秀長篇小說獎、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茅盾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別獎等。
近作《尋找魚王》《獨藥師》《艾約堡秘史》等書獲多種獎項。
目 錄
前言
上篇 《詩經》五講
第一講 詩何以為經
詩經之經/4 通向經典的經/9 經與經典/14 文明的不得已/18 作為檔案史料/24 作為經的記事/28 詩三百的由來/33 采詩的目的/36 三體之別/39 娛樂與儀式/43自 然人文三橫列/45
第二講 自由的野歌
自由的野歌/50 滿目青綠/53 普遍的情與欲/57 兩種不隔/60 松弛而熱烈/64 蓬勃生氣/68 成康盛世的激情/71 顧左右而言他/75 難以對應的興/80 現代寫作中的比興/83 興而有詩/88
第三講 直簡之美
禮法的樸素/94 詩的有機性/97 以聲化字/101 樂聲盈耳/105作為歌詞的詩/109 隱晦之美/112 簡約之美/115 直與簡的繁華/119 膩啖之后/122 空間感/125 從根本出發/129
第四講 廟堂之路
孔子的詩心/134 儒學與詩/138 詩的興觀群怨/142 思無邪之妙喻/145孔子的旁白/149 大城市氧氣稀薄/152 風色而雅怨/155 詩中的淫與傷/158 頌的動人處/161 史詩的異同/164 居中的雅章/168
第五講 敬而近之
看取銅器的方法/174 詩學的新與舊/178 出土文物/181 一種造句方式/184 詩的古今價值/188 詩與散文/192 詩與散文時代的關系/196 散文的奢侈/199 五百年間詩三百/202 融三百為一首/206 知人論世之不及/209
下篇 《詩經》選讀
周南 關雎/215 桃夭/219 汝墳/222
召南 甘棠/226 摽有梅/228 小星/231 野有死麇/234 何彼秾矣/237
邶風 柏舟/241 燕燕/245 擊鼓/248 匏有苦葉/252 式微/256 簡兮/258
鄘風 柏舟/262 君子偕老/265 桑中/269
衛風 淇奧/273 考槃/277 碩人/281 氓/287 木瓜/294
齊風 盧令/298 猗嗟/301
魏風 伐檀/306
唐風 椒聊/311
秦風 蒹葭/314 終南/318 黃鳥/321 無衣/325
豳風 七月/329
小雅 鹿鳴/340 常棣/344 魚麗/349 湛露/352 鶴鳴/355 白駒/358 都人士/362 何草不黃/367
大雅 棫樸/371
周頌 天作/376時邁/379
整理后記/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