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緊跟各國社會保障領域的新實踐和社會保障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力圖為讀者提供思考現實與未來、問題探索與研究的參考,構建一個全面、深刻、實用的用于認識社會風險、了解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和公共服務系統的框架體系,引導讀者系統、理性地分析各種社會保障現象,提高讀者分析問題的能力水平。教材構筑了較為完整的社會保障及相關知識體系,突出地強調了系統性、適應性、新穎性和融合性的特點,具體為:
1.體現社會保障體系的系統性。《社會保障》通過綜合性總論介紹基礎知識以及精準性分論討論社會保障制度的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社會保障》結構嚴謹,邏輯順序合理,既有全局視角又有細致分析的特點。總論力求準確、全面地介紹了社會保障的基本知識和概念,包括社會保障的歷程、制度、思想和經驗等;分論在更廣泛的內容上討論了社會保障各重要組成部分的具體問題,囊括了住房保障、慈善事業等內容。此外,《社會保障》不僅討論了國內實踐,也充分探討了各國的優秀經驗。
2.立足社會保障國情的適應性。自19世紀末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德國誕生起,社會保障的實踐與嬗變推動理論研究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積沙成塔,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特色的社會保障模式。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體現個性的同時也體現了共性,《社會保障》在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主要社會保障思想流派、社會保障基金與管理等分論章節部分總結了各國經驗,挖掘出不同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共性。同時,在《社會保障》討論內容的選擇上,突出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或者其他國家在該領域所面臨的新困境、新難題。例如,書中討論的住房社會保障政策包括安居房、經濟適用房以及廉租房等都是我國在提供保障中遇到的新問題。
3.強調資料以及案例的新穎性。《社會保障》注重避免教條地提供知識,重視利用鮮活的材料,在具體的社會保障研究中提供了實證研究的數字資料以及案例研究的文字材料,均力求貼合社會保障發展的時代要求和新進展。如書中包含的新時代社會優撫制度的發展介紹與案例分析是對黨的十九大決定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集中統一、職責清晰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體制的深入探討。
4.關注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性。《社會保障》在不同章節中將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的理論、方法或思路融為一體,如書中涉及的福利經濟學理論、社會保障行政法規、公共選擇理論等內容以盡可能豐富社會保障的專業研究。因此,也要求學生具備相關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社會保障作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民生保障機制以及不可替代的基本制度安排,起到化解國民生活風險、協調社會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社會保障制度事關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是支撐高質量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正從長期試驗性改革逐漸向成熟、定型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人口老齡化、收入結構分層化、就業形態多元化等深層次矛盾逐步凸顯,社會保障制度面臨著公平、可持續等壓力。由此,社會保障受到的關注超過以往任何時期。
近來,我國社會保障在多方面深入革新。黨的十九大報告為社會保障的總體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不僅明確要求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醫療保險制度與□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社會救助體系,促進各項社會福利事業與住房保障的全面發展,而且明確要求全面建立中國特色的醫療保障制度與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一方面尚在建設之中,另一方面全面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是要促使社會保障制度盡快走向成熟、定型。各項具體的社會保障措施亦革新不斷,例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新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將分散在人社部的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國家衛計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民政部的醫療救助,國家□□□的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集中整合到國家醫保局;第二,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的意見》,以保障職工的社會保險待遇、增強醫保基金的共濟能力和提升機構的經辦服務水平;第三,各省嘗試突破醫療保險城鄉分割的體制機制障礙,為實現全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乃至整個社會保險制度的統一管理做準備。
編者曾編著《社會保障的政府責任研究》一書,在當時社會保障體系發展不夠完善、法制不夠健全的社會背景下,以理論與實際綜合考量的基本研究方式為依托,從社會保障權利出發梳理和研究社會保障政府責任制度的構建。但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發展的趨勢日益清晰和凸顯,社會保障發展更需要規范、擴大和完善體系化的社會保障專業教育,即需要培養更多具備專業社會保障理論、法律、資金管理等方面知識的人才。同時,在實踐中,國內外社會保障中的新問題不斷涌現,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發展不斷衍變,新的理論和政策法規頻頻出臺,都需要更符合時代背景和發展要求的社會保障教材快速更新以適應發展需要。
本書緊跟各國社會保障領域的新實踐和社會保障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力圖為讀者提供思考現實與未來、問題探索與研究的參考,構建一個全面、深刻、實用的用于認識社會風險、了解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和公共服務系統的框架體系,引導讀者系統、理性地分析各種社會保障現象,提高讀者分析問題的能力水平。教材構筑了較為完整的社會保障及相關知識體系,突出地強調了系統性、適應性、新穎性和融合性的特點,具體為:
1.體現社會保障體系的系統性。本書通過綜合性總論介紹基礎知識以及精準性分論討論社會保障制度的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本書結構嚴謹,邏輯順序合理,既有全局視角又有細致分析的特點。總論力求準確、全面地介紹了社會保障的基本知識和概念,包括社會保障的歷程、制度、思想和經驗等;分論在更廣泛的內容上討論了社會保障各重要組成部分的具體問題,囊括了住房保障、慈善事業等內容。此外,本書不僅討論了國內實踐,也充分探討了各國的優秀經驗。
2.立足社會保障國情的適應性。自19世紀末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德國誕生起,社會保障的實踐與嬗變推動理論研究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積沙成塔,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特色的社會保障模式。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體現個性的同時也體現了共性,本書在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主要社會保障思想流派、社會保障基金與管理等分論章節部分總結了各國經驗,挖掘出不同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共性。同時,在本書討論內容的選擇上,突出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或者其他國家在該領域所面臨的新困境、新難題。例如,書中討論的住房社會保障政策包括安居房、經濟適用房以及廉租房等都是我國在提供保障中遇到的新問題。
3.強調資料以及案例的新穎性。本書注重避免教條地提供知識,重視利用鮮活的材料,在具體的社會保障研究中提供了實證研究的數字資料以及案例研究的文字材料,均力求貼合社會保障發展的時代要求和□新進展。如書中包含的新時代社會優撫制度的發展介紹與案例分析是對黨的十九大決定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集中統一、職責清晰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體制的深入探討。
4.關注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性。本書在不同章節中將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的理論、方法或思路融為一體,如書中涉及的福利經濟學理論、社會保障行政法規、公共選擇理論等內容以盡可能豐富社會保障的專業研究。因此,也要求學生具備相關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本書由重慶大學張邦輝教授主編,重慶大學劉曉民、郭英慧、吳健、萬秋蘭擔任副主編。全書共分成16章內容,具體分工如下:重慶大學張邦輝教授負責□□-8章的編寫,劉曉民負責第9-10章的編寫,郭英慧負責□□1-12章的編寫,吳健負責□□3-14章的編寫,萬秋蘭負責□□5-16章的編寫;重慶大學碩士研究生蔣杰、李恬漩、李丹姣、張福卿、羅輯、劉丹妮、謝雨晗、周玥伶、周晨曦、寇桂濤等同學做了前期的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全書由張邦輝進行大綱擬定和編寫定稿。
本書以編者在社保領域的研究為基礎博采眾長,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社會保障類教材、專著、論文,參考和吸收了國內外學者、同行的研究成果。在此,謹致以衷心的謝意。由于時間和精力所限,書中疏漏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同仁與讀者批評指正。
□□章 社會保障概述
1.1 社會保障的定義和特點
1.2 社會保障的內容
1.3 社會保障模型分類
1.4 社會保障分配中的平等、效率與公平
1.5 中外社會保障簡史
第2章 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2.1 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背景
2.2 社會保障制度的思想理論依據
2.3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2.4 社會保障制度在中國的建立與發展
2.5 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趨勢
第3章 社會保障思想流派
3.1 西方主要社會保障思想流派
3.2 馬克思主義社會保障思想
3.3 中國的社會保障思想
第4章 社會保障模式與體系
4.1 社會保障體系概述
4.2 社會保障體系內容
4.3 社會保障的主要模式
4.4 社會保障模式發展趨勢
第5章 社會保障基金與管理
5.1 社會保障基金概述
5.2 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
5.3 社會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
5.4 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營
5.5 社會保障基金管理體制
5.6 國外社會保障基金的運行及管理實踐
5.7 中國社會保障基金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第6章 社會保障立法與管理
6.1 社會保障立法基礎理論
6.2 社會保障立法內容及法制結構
6.3 國外社會保障立法實踐與經驗
6.4 中國社會保障立法實踐與發展
第7章 養老保險
7.1 養老保險概述
7.2 養老保險的籌資模式
7.3 國外養老保障制度及其借鑒意義
7.4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7.5 案例分析
第8章 醫療保險
8.1 醫療保險概述
8.2 醫療保險的籌資機制與償付方式
8_3國外醫療保險制度及其借鑒意義
8.4 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8.5 案例分析
第9章 失業保險
9.1 失業保險概述
9.2 失業保險的類型和基本框架
9.3 國外失業保險制度及其借鑒意義
9.4 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9.5 案例分析
□□0章 工傷保險
10.1 工傷保險概述
10.2 工傷保險的特點與原則
10.3 國外工傷保險制度及其借鑒意義
10.4 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0.5 案例分析
□□1章 生育保險
11.1 生育保險概述
11.2 生育保險的特點和原則
11.3 國外生育保險制度及其借鑒意義
11.4 我國生育保險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1.5 案例分析
□□2章 住房保障
12.1 住房保障概述
12.2 住房保障的基本形式
12.3 國外住房保障制度及其借鑒作用
12.4 我國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2.5 案例分析
□□3章 社會福利
13.1 社會福利概述
13.2 社會福利的對象、類型與作用
13.3 國外社會福利制度及其借鑒意義
13.4 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3.5 案例分析
□□4章 社會救助
14.1 社會救助概述
14.2 社會救助的對象、類型與作用
14.3 國外社會救助制度及其借鑒意義
14.4 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4.5 案例分析
□□5章 社會優撫
15.1 社會優撫概述
15.2 社會優撫的對象、原則與作用
15.3 國外社會優撫制度及其借鑒意義
15.4 我國社會優撫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5.5 案例分析
□□6章 慈善事業
16.1 慈善事業概述
16.2 慈善事業的要素、基礎、功能
16.3 國外慈善事業發展及其借鑒意義
16.4 中國慈善事業的建立與發展
16.5 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社會保障》:
3.1.2 福利經濟學派
20世紀初福利經濟學在英國誕生,并作為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廣泛傳播于美國、法國等國家。福利經濟學指的是西方經濟學家從福利觀點或利益□大化原則出發,對經濟體系的運行所做的社會評價。1912年,英國經濟學家庇古出版了《財富和福利》一書,又于1920年將其擴展為《福利經濟學》,這本巨著標志著福利經濟學的正式誕生,他也因此被譽為“福利經濟學之父”。庇古在書中對福利經濟學理論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在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基礎上確定了社會福利□大化的標準。
庇古以基數效用理論為基礎,將福利分為了廣義的社會福利和狹義的經濟福利。廣義的社會福利指的是對生產資料的占有而產生的滿足,如自由、友誼、正義等。而狹義的經濟福利指用貨幣計量的那部分社會福利。他采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以英國哲學家邊沁的功利主義理論為基礎,根據邊沁提出的“□大多數人的□大福利”功利原則對社會保障政策的經濟意義進行了論述。庇古認為,同一英鎊的收入對于富人和窮人的效用不同,且對于窮人的效用要大于富人,若將富人的部分收入交給窮人,這些收入就會帶來更大的效用,這是因為在收入分配中有一個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在作用。因而國家可以利用向富人征累進稅的途徑將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補貼給窮人,以達到縮小貧富差距、增大社會福利的目的。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國家的經濟福利。因此他主張:①增加必要的貨幣補貼,改善勞動者的勞動條件,使勞動者的患病、殘疾、失業和養老能得到適當的物質幫助和社會幫助。②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進所得稅,向低收入勞動者增加失業補助和社會救濟,以實現收入的均等化,從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③實行普遍養老金制度,或按□低收入進行普遍補貼的制度,通過有效的收入轉移支付實現社會公平。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英美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如卡爾多、希克斯、柏格森對庇古的福利經濟學做了重要補充、修改和發展。隨后,薩繆爾森、格拉夫、西托夫斯基、李特爾、阿羅等一大批當代新福利經濟學家群體崛起。20世紀50年代,新福利經濟學應運而生,是西方經濟學對庇古的舊福利經濟學批判和吸收的結果。新福利經濟學丟棄了舊福利經濟學的效用基數論,采用序數效用論和一般均衡論作為理論基礎,從企業使用資源的所謂“生產□適度條件”和各個消費者購入商品的所謂“交換的□適度條件”來論述達到□大社會經濟福利所需要的條件。其中有的人認為國家應實施合適的調節措施,也有的人認為應實現完全自由競爭,便可達到□大社會經濟福利。
新福利經濟學采用了序數效用論、消費可能性曲線以及無差異曲線等方法,在微觀經濟學領域對福利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的序數效用論是新福利經濟學的社會福利函數、補償原則、相對福利理論被提出的出發點,因此帕累托也被新福利經濟學家們譽為新福利經濟學的創始人。帕累托效率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不可能通過資源的重新分配、在不使任何一人的狀態變壞的情況下使其他人的狀態變好。
與舊福利經濟學相比,新福利經濟學的思想更為進步,并且具有現實意義。在現代社會中,社會原因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因素,而追蹤的根源是由于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因為無論是哪種政策的執行,都會使得一部分人獲利而另一部人的利益受損,甚至可能使得一部分人陷入困境,很難實現帕累托□優。若要幫助這一部分人脫離困境,國家需要實行社會救助,而社會救助的其中一個來源就是從得利的那一方所征得的各種稅收。
3.1.3 凱恩斯主義流派
1929-1933年爆發的經濟大蕭條使得以自由市場為中心內容的新古典經濟學陷入了困境,古典自由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生產過剩、持續大規模失業的現象,在此背景下,凱恩斯學派順勢出現,同時標志著國家干預理論的形成。1936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標志著凱恩斯理論的形成,即結束自由放任,實行國家干預,擴大政府職能。作為宏觀經濟學的主要代表,凱恩斯關心的是資本主義宏觀經濟發展問題,他對西方社會保障理論的貢獻不是通過其對社會保障問題的直接關注,而是通過其經濟理論間接影響了社會保障理論。
1)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
凱恩斯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用來解釋失業和經濟危機,并在其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在凱恩斯看來,“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資本主義制度下出現失業和生產過剩的主要原因。而其中有效需求指的是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方面。消費需求取決于消費者在心理上的消費傾向,投資需求則取決于投資者在心理上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心理上的靈活偏好和貨幣數量。
凱恩斯認為,有效需求不足包含三大基本心理規律:①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即隨著收入的增加,增加一個單位收入中用于消費部分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少;②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即資本家對利潤率的預期將隨著投資的增加而降低——供給價格上升和產品價格降低;③流動偏好規律,即人們以貨幣形式保留一部分資產的愿望和偏好。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通常處于小于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要使資本主義經濟從小于充分就業均衡到實現充分就業均衡,國家必須放棄傳統經濟理論所崇拜的“自由競爭”“自由放任”和“自動調節”的經濟原則,應該通過制定和執行各種宏觀經濟政策來干預和調節經濟生活,促進有效需求的提高,實現充分就業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