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提出隱者型僧侶形象的概念,并按照中國高僧傳中塑造的隱者型僧侶形象的特點,將其分為“狂僧”、“詩僧”、“閑居僧”等三種類型。其次,以僧傳文學中塑造的隱者型僧侶形象為主線,從“佛”(佛教)“隱”(隱逸)融合的視角出發,依據三類典型的劃分,分別對高僧傳中的“狂僧”形象、“詩僧”形象、“閑居僧”形象東漸日本過程中成立的僧傳、往生傳、佛教說話等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分析,闡明中日僧傳文學之間的影響關系及二者的區別。最后,考察中國高僧傳在日本獨特的“遁世者”形象的形成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而探究高僧傳在日本傳承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緒論
一、研究緣起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研究對象及相關概念的界定
四、本書各章內容概述
章 從隱者到高僧——高僧傳中的隱者型僧侶形象
節 中國古代典籍中的隱者形象
一、拒官不仕型隱者形象
二、佯狂型隱者形象
三、歸隱田園型隱者形象
四、投身“無用”型隱者形象
第二節 隱逸表現在佛教典籍中的借用
一、方外
二、閑居
第三節 隱者型僧侶形象的類型特征
一、狂僧
二、詩僧
三、閑居僧
第二章 中國古代“狂僧”形象的東漸及影響
節 中國古代的“佯狂”形象:從隱者到高僧
一、中國古代典籍中的“佯狂”形象
二、中國高僧傳中的“狂僧”形象
第二節 《懷風藻》所收《智藏傳》與竹林七賢
第三節 《增賀傳》的形成與中國高僧傳
一、歷代日本僧傳中的增賀奇行
二、《發心集》增賀說話與《續高僧傳》
第三章 從“詩僧”到“歌僧”“數奇者”——“詩僧”形象在日本的傳承
節 《懷風藻》僧傳中的“詩僧”形象與中國高僧傳
第二節 中唐詩僧皎然與平安初期詩僧空海
一、中唐詩僧皎然
二、詩僧空海的文學觀及其在詩歌創作中的實踐
第三節 從勸學會慶滋保胤到“歌僧”西行——詩歌與佛教的結合
一、慶滋保胤與勸學會“法之道”“文之道”的結合lO
二、和歌與佛道的融合
三、“歌僧”西行及其和歌觀
第四節 日本佛教說話中的“數奇者”形象
一、關于“數奇
二、“數奇者”的先迭——能因法師
三、《發心集》中的“數奇者”形象——以卷六數奇說話群為中心
第四章 中日僧傳文學中的“閑居僧”形象
節 中國古代的“閑居”形象
一、陶淵明的田園閑居形象
二、白居易的池亭閑居形象
第二節 從田園池亭到深山庵——“閑居”形象在日本的傳承
一、贊岐守菅原道真的“閑居”詠——與江州司馬白居易“閑適詩”之比較
二、慶滋保胤《池亭記》中的“閑居”形象
三、閑居題詠的流行——以白居易閑適詩的受容為中心
第三節 現世與凈土之間:從《方丈記》看“閑居僧”的內心
一、與兩個“世”相對應的“閑居”
二、連接現世與凈土的“閑居”
三、被視為凈土的“閑居”
四、不能替代凈土的“閑居”
第五章 中國高僧傳與日本的“遁世者”形象的形成
節 “遁世”用語史小考
一、中國古代典籍中的“遁世
二、日本古代典籍、漢詩文中的“遁世
第二節 脫離寺院和教團的遁世僧
一、辭退僧官的玄賓
二、朝市念佛的空也
三、佯狂遁世的增賀
第三節 對高僧形象的重塑——《發心集》“遁世者”形象的形成
一、深山獨居
二、韜光晦跡
三、隱德、偽惡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