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詢領域,無論是在咨詢研究、咨詢模式還是在咨詢理論中都深受歐美社會主流價值形態的影響。本書從心理咨詢的發展中梳理文化的脈絡,詮釋文化的因素,闡述文化的影響,分析心理咨詢的文化品質,提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咨詢思想,對人類的貢獻。
人的心理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當尋求心理幫助,擁有健康心態成為人們的需要和選擇時,如何更有效地使人的心理發生改變,是心理咨詢理論與技術都要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人的心理既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因此把文化作為心理咨詢的一個指標,是必需的,是必要的,也是其獨特性所在。
本書通過對心理咨詢文化性的研究,豐富了對心理咨詢理論知識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咨詢的研究領域,提供了心理干預的新思路,給讀者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心理咨詢的窗口。
許志紅,吉林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浙江傳媒學院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學院訪問學者。主要從事社會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研究。主持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項、浙江省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1項,主持廳局級課題20余項;出版專著1部,編著教材2部;在《江漢論壇》《學術論壇》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獲得浙江省教學比賽一等獎,在長三角教學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緒論
第一章 心理咨詢與文化的關聯
第一節 心理咨詢與文化的概念
第二節 心理咨詢中文化的多種解釋
第三節 心理咨詢與文化的交互建構
第二章 心理咨詢演進中的文化脈絡
第一節 心理咨詢發展中的文化軌跡
第二節 心理咨詢診斷模式的文化彰顯
第三節 心理咨詢演進中的文化簡評
第三章 心理咨詢理論的文化分析
第一節 西方文化圈的心理咨詢流派及其文化性分析
第二節 東方文化圈的心理咨詢及其文化性分析
第三節 東西方心理咨詢的文化差異與融合
第四章 心理咨詢的文化品質
第一節 來訪者心理問題的文化解析
第二節 心理咨詢師的文化品格
第三節 心理咨詢中隱喻的文化本質
第四節 心理咨詢存在形態的文化探尋
第五章 心理咨詢本土化研究
第一節 心理咨詢本土化的思考
第二節 心理咨詢本土化的困境
第三節 心理咨詢本土化的思路
第六章 我國心理咨詢的文化自覺
第一節 我國心理咨詢的歷史
第二節 我國心理咨詢本土化的方法論
第三節 我國心理咨詢本土化的根基
第七章 我國傳統文化對心理咨詢的貢獻
第一節 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咨詢思想
第二節 道家文化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
第三節 佛家文化對心理咨詢的貢獻
參考文獻
后記
《心理咨詢的文化性研究》:
一、傳統文化是根基
所謂傳統,“是一脈相承或者世代連續不斷的系統,是指歷史傳承下來的具有根本性模型、模式、準則的總和”(蔡宗德,2006)。而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延續下來的,并保留在每個民族之中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從廣義上講,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帶有中華民族特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是指社會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梁麗,2005)。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千百年來的歷史長河中逐步發展的,它反映著中華民族的特質與風貌,展現著一種穩定而延續的思維方式和穩定的價值觀。傳統文化的存在不僅讓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保留了下來,同時也為民族的發展提供了主導力量,影響生活在這個民族中每個個體在社會上的行為方式。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傳統并不僅僅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黑格爾,1996)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準則,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繼承性,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正是因為傳統文化的這種特性,構筑我國心理咨詢理論就不僅僅是在當前的社會文化層面進行,必須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
“根基”一詞本是建筑學術語,是指建筑物的底座、地基。文化根基是指在某一個群體或民族的一整套價值符號體系中,作用于社會發展變化的各種文化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總和。它通過不同的文化理念得以呈現,并對社會運動產生持久而廣泛的影響。事實上,“文化根基”就是通過各種文化要素及其不同組合提供一種與一定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如何對待自然、他人和自我的文化理念,為一定社會的發展目標提供文化支撐。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中國社會和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歷史文化的積淀必然在現代人身上表現出來,從而折射出古代應用心理思想的價值。優秀的傳統是永恒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我們開創新的文化提供歷史根據和現實基礎。就心理學來講,“從文化價值視角言之,無論是中國的心理學,還是西方科學心理學,它們作為在各自文化背景中產生的傳統,一種文化形式,對于當地人而言,都具有同等的價值和意義,無所謂誰高誰低,哪個先進,哪個落后,都在實現著對當地人心理的解釋和理解。盡管與西方心理學相比,中國心理學還缺少一定的科學性,表現形式上也缺乏邏輯性和體系化,但是,它就是這樣一種關于'心性'的學說,甚至是關于'心性'的'科學',雖非見得合理,但卻一直合乎性情。沒有西方科學標準的時候,它就存在著;當西方科學標準被引進后,它也一直存在著”(孟維杰,2011)。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理學思想具有強勁的文化生命力,有著獨具特色的魅力,其核心價值或基本精神可成為心理咨詢本土化創新的資源與源頭。此外,在全球化現象中,只有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才能深刻理解引進的外來文化。“身處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國人,只有重新評估、定義和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與此同時,挖掘和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于當下的中國而言還有著更多的現實意義。”(戴廉,2004)對中國心理咨詢本土化而言,要牢牢把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這一文化根基,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其中蘊含的心理咨詢思想與現代社會發展相結合,與現代人的心理行為相結合,研究、整理,繼承、揚棄,提升、發展,才能實現心理咨詢本土化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