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近30年學術研究與課堂教學的結晶。書稿擇取《關雎》《君子于役》《東山》《論語·四弟子侍坐章》《離騷》《湘君》《湘夫人》七篇重要的先秦經典文學文本,以教學實錄的形態展示了作者研讀文本的深度與廣度,以及重在培養學生審問明辨能力、生命體驗能力、深讀文本能力的教學追求。其中對于儒學“風天下而正夫婦”、體恤民生疾苦的精神大義的堅守與闡發,對于孔門仁愛教育本質內涵的把握與挖掘,對于中國最偉大詩人心路歷程以及男女愛情心理的追索與探秘,能夠反映出作者的學術積累與教學個性。
程世和,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陜西省司馬遷學會副會長。
目錄
《關雎》:以愛情教育為“開學第一課”
一、“窈窕淑女”的三重釋義與《關雎》的文本深度
二、“后妃之德”說的文化意義及其與民歌說的邏輯關聯
三、贊美“君子之德”:文本的素樸狀態這樣告訴我們
四、呼喚“君子之德”:《關雎》闡釋的未完成性與現代意義
《君子于役》與《東山》:愿天下苦難的夫妻都能團圓
一、《君子于役》:守望黃昏的“思婦”
二、20世紀,中國的思婦最多
三、靜靜聽《東山》征夫訴說他所經歷的一切
四、牢記中國現代軍人爬行作戰的艱難
五、“不可畏也,伊可懷也”:心中有愛,所以有怕
六、愛情公式不是1+1=2,而是1=1/2+1/2=pan>
七、愿天下苦難的夫妻都能夠團圓
《論語·四弟子侍坐章》:充滿仁愛的師生命運共同體
一、孔子說話好像有些靦腆,有些木訥
二、孔子的課堂:好好談談你自己,讓了解你·
三、經典文字,要慢慢讀
四、孔子的教育,不搞野蠻訓練.
五、詠而歸:美的境界
六、詠而歸:愛與禮樂的境界
七、詠而歸:自然主義的教育
八、孔門以教育避世、以教育詩性棲居的意義
九、要對冉有和公西行不謙虛的教育·
十、孔子最擔心子路的生命
《離騷》:中國詩人的愛與死
一、在這個寒冷冬季,追隨“太陽詩人”屈原作一次精神遠行
一、屈原賦予自己以英雄轉世、鳳凰涅弊的神性隱喻
一、屬原注定要成為楚國的國魂
四、在美的心靈培養上,柔美比壯美更具深層意味
五.在屈原這里,美是一種理念、德行、守、信仰
六、人奮發有為、名的最主要時期是青壯年時期
七、為政者只要光明正大,就能找到治理天下的正確路徑
八、治理國家,不能走小道、捷徑
九、對楚人“偷樂”之國民性的批判
十、謊言控制了整個朝廷、整個楚國
十一、愛情與愛國具有內在的同構性
十二、人啊人,你為什么這樣不可靠
十三、屈原成為護衛這個國家、這個的“最后一位戰士”
十四、高貴者成為自戀者,是大國楚的悲哀
十五、《離騷》是走向死亡之詩
十六、屈原對楚人“工巧”行為的批判尤其深刻
十七、“善淫”:屈原政敵對屈原“最毒最巧”的攻評
十八、不如歸去:屈原的路沒有走絕
十九、屈原又走上了死亡之路,在死之前,他必須把該說的話說完
二十、女媭的勸告:你死了,除了親人,誰會為你傷心流淚
二十一、我一時還死不了,我還要與古代圣賢作一番精神對話
二十二、真正意義的國魂,是一個國家理念的思想者
二十三、是生還是死,屈原的思考比哈姆雷特更具原創性、經典性
二十四、屈原感到自入了澄明之境
二十五、這位神性“陽離”,以想象方入了太陽軌道
二十六、人生沒了意義,但只要有愛神出現,屈原還能夠活下去
二十七、世上有一種丑陋的“美”,她愈是美,就愈是丑
二十八、愛國之路與愛情之路都已走絕,屈原又回到死亡懸崖上
二十九、“求女”情節具有可以多層面讀解的豐富內涵
三十、人在臨死時,往往要作出最后一次求生的努力
三十一、靈氛說辭切中了屈原心中的死結
三十二、哪里有“她”,哪里就是你的國
三十三、走吧!楚國不愛你,你又何必再愛楚國
三十四、這是一段極其深刻的文字,可惜不被古今學者重視
三十五、中國歷史上有太多“蘭芷變而不芳”的變節人物
三十六、看清了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我們才可能真正敬佩屈原
三十七、愛國與叛國,有時只有一步之遙
三十八、對古今中國人來說,西部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三十九、向著未知、神秘、神圣的太荒之發
四十、在屈原這里,“愛”國與“叛”國的界限不是不可逾越的
四十一、屈原最終未能去國遠游的五種可能性
四十二、屈原最終放棄了抵抗,留下《離騷》繼續抵抗
《湘君》與《湘夫人》:中國與死的文學經典
一、愛是兩情相悅,也是兩情相疑
二、對于愛情的另類表達
三、看來愛是不可靠的
四、解讀女性愛情心理的經典文本
五、湘君那邊發生了什么
六、湘君與湘夫人未能如期相會的三種可能性
七、世上有一種男人,其愛情心理之細膩微妙,不在女人之下
八、湘君對湘夫人的愛可以成為男人愛女人的標桿
九、愛情不能忍白無故的分離
十、《九歌》與《離騷》反映了屈原對楚之文化愛恨難契的矛盾心理
附錄一
附錄二
后記
區別。中外文學史上,愛情詩浩如煙海,其中優秀作品也不計其數。倘若只因為《關
雎》是中國文學史上現存最早的情詩而不得不講,那么我們會將《關雎》講得不如李
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那樣刻骨銘心,也不如戴望舒的《雨巷》那樣唯美
感傷。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在同學們面前放一張問卷調查,問你們在《關雎》《無
題·相見時難別亦難》《雨巷》三首詩中最喜歡哪一首,應該少有為《關雎》打鉤
的。但在古人那里,他們會認為《關雎》是的。由此,問題出現了:為什么古人
會認為《關雎》是的愛情作品?大學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問題意識,有一種追問精
神。現在,就讓我們帶著思考,出于與文明的考慮,將今人的話語霸權懸置一
旁,靜心傾聽一下古人的聲音,看看古人對《關雎》的解讀是否有合理之處。
只要我們正面對待古人對《關雎》的解讀,就不難發現,古人對《關雎》“風天
下而正夫婦”之義的解讀,就其核心意旨而言.不是脫離文本的過度闡釋,而是立足
文本的深度闡釋。易言之,《關雎》這樣一首看上去很普通的愛情詩作,經過古代儒
者闡釋,被賦予了文王“風天下而正夫婦”的教育內涵、文化內涵,顯示出古代儒者
對《關雎》文本的深度讀解能力。也正賴以古代儒者對《關雎》文本的深度讀解,
《關雎》才顯示出不同于其他愛情作品的文本深度。
有比較才有鑒別。這里,我們不妨舉出《詩經》中的《鄭風·野有蔓草》與《關
雎》作一比較。《鄭風·野有蔓草》日:“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
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
與子偕臧。”清晨時分,詩人來到青草碧綠、露珠晶瑩的郊野,與一位清秀的姑娘不
期而遇,心中不禁出與她結成眷屬的殷切期待。很顯然。這首詩的特點是真
率自然,純為心聲,不必細加尋繹而自得其妙。也就是說,這首詩實乃上古先民表達
愛情的純真歌唱,內涵較為素樸,沒有多少文本深度。如果你非要在這里讀出深度,
反倒損害了這首詩的自然之美。在《詩經》中,《野有蔓草》一類的作品還為數不
少。從表面看,《關雎》似乎像《野有蔓草》一樣是上古先民表達愛情的純真歌唱;
但從深層看,其中出現的“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詩句。又似乎提醒著人們注意
《關雎》有著不同于《野有蔓草》的文本深度與闡釋空間。以人物形象而言,《野有
蔓草》中的美人與“我”的形象都較為單純,不似《關雎》中的“淑女”“君子”具
有文化含蘊。尤為重要的是,《關雎》為《詩經》首篇,加之孔子有“《關雎》樂而
不淫,哀而不傷”。“《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的評論,就使得《關雎》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