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分上下兩篇,上篇主要宏觀介紹鄂東民居建筑,包括其基本的發展狀況和流變關系,由淵源開始,最終都歸結到當下,主要梳理鄂東民居建筑發展史,研究出處,聯系當下,以建筑的逐漸西洋化收官。下篇進入到鄂東建筑的微觀世界,結合客觀存在與形而上的思維,研究鄂東民居建筑的內核,節點包括建筑的空間、造型、材料、顏色等,最后綜合各類案例研究。
1977年,我出生在土磚茅草修建的房屋中,這種房屋當地俗稱土房子。我家的這棟土房子有兩大開間,說是我三爺 當家時親手蓋起來的,印象中房子比較高大,外有廊道,后來也破敗不堪。到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這個還帶一段廊道的房子,讓茅匠 給拆了,這班匠人打地鋪睡在客廳里,好像是奶奶娘家的親戚。從此,這塊地基變成一個不小的院子。拆掉土房子是因為在我3歲時,我們家蓋起了氣派的土磚大瓦房三間,所以茅草房自然慢慢被廢棄。大概6歲的一天,我用竹籃和小板凳把八仙大桌四周都攔起來,躲在里面,原來,是天空烏云翻滾,電閃雷鳴。傳說這是雷公打噴嚏,小孩都很怕,奶奶和媽媽在廊檐下納鞋底,做鞋樣,我瑟瑟發抖地趴窩在自己的“房子”里,媽媽當時說“這個雷是好怕人,打個不!保梢娊ㄖ菗躏L避雨好去處,能承載人內心的恐懼。我們村莊的老名叫韓家畈,區域很廣,包括東邊一公里的平原地帶,都叫這個名稱。不知什么時候,我家祖上搬到這里,他們很有眼光,村子四周有山林(大別山東北角的最后余脈)、稻田、河流和池塘,生態景觀好,適合農業生產,村莊環有10米左右寬的壕溝,防御能力強。隨著人口的增加,到1986年,村部要求我們小組到馬路上蓋新房,因為我們村靠近張店鎮街道,于是蓋起兩排800米長的單層紅磚房,形成了街道,老莊從此慢慢沒落,現如今只有3戶人家,4人常住,原來水圩民居的壕溝蕩然無存,大部分房基被種上楊樹。從建筑的布局和形態到居住的人員,都在迅速變更之中,百年的村子,已在社會的變遷中完成其使命。
關于鄂東民居建筑的研究,其最古老的部分,大都早已成為遺跡和廢墟,雖偶有單體建筑存在,基本上還是需要依靠各類考古資料來進行梳理?脊虐l現的重要的城市遺址有:黃州禹王城遺址,這是黃州城的歷史起點,保留下成體系的城防系統;比之更早的有蘄春毛家嘴西周遺址——鄂東地區唯一的干欄式建筑遺址,這些遺址都有助于我們了解本地建筑的起源問題。
鄂東地區,南北有光黃古道,東西有鄂皖古道和長江水路,是個重要的交通節點,所以在特定時期能扮演文化交流先鋒的角色,尤其同江南文化的不斷振興有密切關系。鄂東地區古建筑遺存遍布各縣市,著名的有黃州的文峰塔和文廟,黃梅縣四祖寺的毗盧塔 和花橋,團風縣的問津書院,浠水縣的文廟,以及其他各地的道觀、寺廟、山寨堡、牌坊、書院和民居建筑等,這些實物資料是研究鄂東建筑發展的重要憑證。
我們國家的建筑,在流變的過程中,其最初的影子一直保留著。鄂東地區現存的傳統建筑,和漢代的建筑相比,從樣式到材料,以及空間組合仍有不少相似之處。大別山東北部地區的水圩民居和鄂東的麻城、紅安平原地區的水寨建筑 ,其四周環壕溝,建筑居于中間的“島”上,帶有明顯的遠古時期建筑的痕跡,可見,建筑有一個長時間傳承的過程,這在我的《皖西水圩民居》一書中已經有比較詳細的介紹。今天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不光是建筑,在文化的傳承之中,具有天然的原始性質,當地習俗等方面也是如此。“因為肉食和酒既有營養價值,又可用于祭祀鬼神,具有非常豐富的象征意義,因此在需要齋戒的各種儀式當中,人們首先需要戒絕的就是酒肉。” 一直以來,祭祀是當地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帶有深刻的地域特點祭祀文化方式。而古代祭祀的不少儀軌,至今在當地依然得到傳承,這類活動對建筑肯定產生重大的影響,因為祭祀活動的長期存在,我們今天在當地依然能見到與之相關的最原始的建筑!肮湃苏J為在墓地不能號哭,因為這樣會嚇走死者的鬼魂,讓他們享用不到祭獻給他們的食物! 所以習俗不止一種,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還在影響當下人的生活,不光是建筑的本身,其實從其他一些方面,也能反映出當地建筑的發展!熬訉I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凡家造:祭器為先,犧賦為次,養器為后。無田祿者不設祭器;有田祿者先為祭服。君子雖貧,不粥祭器;雖寒,不衣祭服;為宮室,不斬于丘木。” 建筑的修建等級,在古代劃分明確,考察保留下的一般民宅、祠堂和書院,從造型到用材,都存在明顯的區別。
所謂“內核化”的當下建筑,就是指在100多年歷史之中,我們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影響,建筑和裝修都不斷西洋化,但由于我們自身文化的強大作用,本土文化的基因仍然存在,譬如最近幾年,幾乎每個村子外圍,都修建了土地廟;每戶的新樓房的中堂上,都醒目地供奉著“天地君親師”,這種民間信仰的再興,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建筑傳統文化的回歸,成為西洋化建筑外表下的內核,原有文化體系下的新的傳承。
我們的本土建筑文化雖然受到了外力很大的沖擊,但是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進程之中,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成為歷史的記憶。其中,看到了家、家族的價值觀等因素,還是在不斷影響著我們。最近10年來鄉村的土地廟、寺廟、道觀和宗祠,修建得非常迅速,這些屬于民間信仰范疇的公共建筑的恢復,既保留了部分傳統,又吸收了新文化,是鄉村生態環境的重新組合。
甄新生,1977年生于安徽六安,2002年畢業于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建筑系,現為黃岡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環境設計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獲得教育部項目2項,發表過專著1部和4篇C刊論文。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別山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研究,包括皖西地區水圩民居和鄂東地區生土建筑研究。主持與指導過東垸村、小漆園和東沖等12個傳統村落修繕設計。
序 陌生小鎮的早餐
前言 鄂東建筑的高地
上篇 追憶
第一章 內核:將鄂東傳統建筑帶回當下
第一節 鄂東考古建筑的基本情況:護城河與干欄式建筑
第二節 民國五年現象:鄂東傳統民居的掙扎
第三節 小結
第二章 “歐化”:鄂東建筑的“現代化”
第一節 一位鄉紳的沒落:傅興垸私家花園的變遷
第二節 華先增與白永清夫婦的到來:由福音堂記黃州城西洋化建筑之風的嬗變
第三節 小結
下篇 生土建筑中的微觀世界
第三章 方圓平直:精神內涵
第一節 物象:方位的選擇
第二節 互動:內部觀者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外觀:追求境界
第一節 楚風意韻:翹檐口硬山封火墻
第二節 贛北遺風:馬頭墻
第四節 鄂東語匯:灣流水封火墻
第五節 磚仿木界面:密檐墻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生土:知性善任的本地材料
第一節 本真:親切的囑托
第二節 禮節:尊崇
第三節 千年黃州城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壁畫:溝通的橋梁
第一節 藍色青金石之路:文化的交流
第二節 黃土:本土文化的堅守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故事:別出心裁
第一節 峽飛鳳成形:羅田陳家山生土建筑禮制特征研究
第二節 紅安吳氏祠建筑防水功能研究
第三節 存續的拿捏:東垸村大屋建筑的后山墻
后記:建筑而已
參考文獻
圖片索引
附錄:生土建筑修繕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