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單行本——氣壓傳動與控制設計(第二版)
定 價:¥139
中 教 價:¥76.45 (5.50折)
庫 存 數: 0
一部順應中國制造2025智能裝備新要求、技術先進、數據可靠的現代化機械設計工具書,從新時代機械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出發,追求現代感,兼顧實用性、通用性,準確性,涵蓋了各種常規和通用的機械設計技術資料,貫徹了新的國家及行業標準,推薦了國內外先進、智能、節能、通用的產品。
《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自2011年3月出版以來,贏得了機械設計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專業師生廣泛的青睞和好評,榮獲了2011年全國優秀暢銷書(科技類)。同時,因其在機械設計領域重要的科學價值、實用價值和現實意義,《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還榮獲2009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和2012年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一版出版距今已經8年,在這期間,我國的裝備制造業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尤其是2015年國家部署并頒布了實現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發布了針對中國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實施指南,為機械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政策號召和驅使下,我國的機械工業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自主創新的能力不斷加強,一批高技術、高性能、高精尖的現代化裝備不斷涌現,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新產品、新方法、新技術不斷產生、發展并投入實際應用,大大提升了我國機械設計與制造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緊密結合中國制造2025國家規劃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全面體現創新、智能、節能、環保的主題,進一步呈現機械設計的現代感。鑒于此,《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被列入了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在本版手冊的修訂過程中,我們廣泛深入機械制造企業、設計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進行調研,聽取各方面讀者的意見和建議,最終確定了《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的根本宗旨:一方面,新版手冊進一步加強機、電、液、控制技術的有機融合,以全面適應機器人等智能化裝備系統設計開發的新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和工程設計軟件的廣泛應用和普及,新版手冊繼續促進傳動設計與現代設計的有機結合,將各種新的設計技術、計算技術、設計工具全面融入傳統的機械設計實際工作中。《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第二版共6卷35篇,它是一部面向中國制造2025 ,適應智能裝備設計開發新要求、技術先進、數據可靠、符合現代機械設計潮流的現代化的機械設計大型工具書,涵蓋現代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智能裝備及控制設計、現代機械設計方法及應用三部分內容,具有以下六大特色。1.權威性。《現代機械設計手冊》陣容強大,編、審人員大都來自設計、生產、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他們中很多人都是所屬領域的知名專家,在業內有廣泛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獲得過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發明獎和技術專利,承擔了許多機械領域國家重要的科研和攻關項目。這支專業、權威的編審隊伍確保了手冊準確、實用的內容質量。2.現代感。追求現代感,體現現代機械設計氣氛,滿足時代要求,是《現代機械設計手冊》的基本宗旨。現代二字主要體現在:新標準、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產品、智能化、現代的設計理念、現代的設計方法和現代的設計手段等幾個方面。第二版重點加強機械智能化產品設計(3D打印、智能零部件、節能元器件)、智能裝備(機器人及智能化裝備)控制及系統設計、數字化設計等內容。(1)零件結構設計等篇進一步完善零部件結構設計的內容,結合目前的3D打印(增材制造)技術,增加3D打印工藝下零件結構設計的相關技術內容。機械工程材料篇增加3D打印材料以及新型材料的內容。(2)機械零部件及傳動設計各篇增加了新型智能零部件、節能元器件及其應用技術,例如滑動軸承篇增加了新型的智能軸承,潤滑篇增加了微量潤滑技術等內容。(3)全面增加了工業機器人設計及應用的內容:新增了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篇;智能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了工業機器人應用開發的內容;機構篇增加了自動化機構及機構創新的內容;減速器、變速器篇增加了工業機器人減速器選用設計的內容;帶傳動、鏈傳動篇增加并完善了工業機器人適用的同步帶傳動設計的內容;齒輪傳動篇增加了RV減速器傳動設計、諧波齒輪傳動設計的內容等。(4)氣壓傳動與控制液壓傳動與控制篇重點加強并完善了控制技術的內容,新增了氣動系統自動控制、氣動人工肌肉、液壓和氣動新型智能元器件及新產品等內容。(5)繼續加強第5卷機電控制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除增加工業機器人系統設計篇外,原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篇充實擴充形成智能裝備系統設計篇,增加并完善了智能裝備系統設計的相關內容,增加智能裝備系統開發實例等。傳感器篇增加了機器人傳感器、航空航天裝備用傳感器、微機械傳感器、智能傳感器、無線傳感器的技術原理和產品,加強傳感器應用和選用的內容。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篇和電動機篇全面更新產品,重點推薦了一些新型的智能和節能產品,并加強產品選用的內容。(6)第6卷進一步加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應用的內容:在3D打印、數字化設計等智能制造理念的倡導下,逆向設計數字化設計等篇全面更新,體現了智能工廠的全數字化設計的時代特征,增加了相關設計應用實例。增加綠色設計篇;創新設計篇進一步完善了機械創新設計原理,全面更新創新實例。(7)在貫徹新標準方面,收錄并合理編排了目前最新頒布的國家和行業標準。3.實用性。新版手冊繼續加強實用性,內容的選定、深度的把握、資料的取舍和章節的編排,都堅持從設計和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例如機械零部件數據資料主要依據最新國家和行業標準,并給出了相應的設計實例供設計人員參考;第5卷機電控制設計部分,完全站在機械設計人員的角度來編寫注重產品如何選用,摒棄或簡化了控制的基本原理,突出機電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傳感器、電動機部分注重介紹主流產品的技術參數、性能、應用場合、選用原則,并給出了相應的設計選用實例;第6卷現代機械設計方法中簡化了煩瑣的數學推導,突出了最終的計算結果,結合具體的算例將設計方法通俗地呈現出來,便于讀者理解和掌握。為方便廣大讀者的使用,手冊在具體內容的表述上,采用以圖表為主的編寫風格。這樣既增加了手冊的信息容量,更重要的是方便了讀者的查閱使用,有利于提高設計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設計速度。為了進一步增加手冊的承載容量和時效性,本版修訂將部分篇章的內容放入二維碼中,讀者可以用手機掃描查看、下載打印或存儲在PC端進行查看和使用。二維碼內容主要涵蓋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即將被廢止的舊標準(新標準一旦正式頒布,會及時將二維碼內容更新為新標準的內容);部分推薦產品及參數;其他相關內容。4.通用性。本手冊以通用的機械零部件和控制元器件設計、選用內容為主,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基礎資料、機械制圖和幾何精度設計、機械工程材料、機械通用零部件設計、機械傳動系統設計、液壓和氣壓傳動系統設計、機構設計、機架設計、機械振動設計、智能裝備系統設計、控制元器件和控制單元等,既適用于傳統的通用機械零部件設計選用,又適用于智能化裝備的整機系統設計開發,能夠滿足各類機械設計人員的工作需求。5.準確性。本手冊盡量采用原始資料,公式、圖表、數據力求準確可靠,方法、工藝、技術力求成熟。所有材料、零部件和元器件、產品和工藝方面的標準均采用最新公布的標準資料,對于標準規范的編寫,手冊沒有簡單地照抄照搬,而是采取選用、摘錄、合理編排的方式,強調其科學性和準確性,盡量避免差錯和謬誤。所有設計方法、計算公式、參數選用均經過長期檢驗,設計實例、各種算例均來自工程實際。手冊中收錄通用性強、標準化程度高的產品,供設計人員在了解企業實際生產品種、規格尺寸、技術參數,以及產品質量和用戶的實際反映后選用。6.全面性。本手冊一方面根據機械設計人員的需要,按照基本、常用、重要、發展的原則選取內容,另一方面兼顧了制造企業和大型設計院兩大群體的設計特點,即制造企業側重基礎性的設計內容,而大型的設計院、工程公司側重于產品的選用。因此,本手冊力求實現零部件設計與整機系統開發的和諧統一,促進機械設計與控制設計的有機融合,強調產品設計與工藝技術的緊密結合,重視工藝技術與選用材料的合理搭配,倡導結構設計與造型設計的完美統一,以全面適應新時代機械新產品設計開發的需要。經過廣大編審人員和出版社的不懈努力,新版《現代機械設計手冊》將以嶄新的風貌和鮮明的時代氣息展現在廣大機械設計工作者面前。值此出版之際,謹向所有給過我們大力支持的單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主編
第21篇 氣壓傳動與控制設計第1章氣壓傳動技術基礎1.1氣動系統的特點及構成21-31.2空氣的性質21-61.2.1空氣在不同壓力和溫度下的密度21-61.2.2干空氣的物理特性參數21-91.2.3加在十次方倍數前面的序數21-101.2.4不同應用技術所使用的壓力(物理、氣象、氣動、真空)21-111.2.5氣動常用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21-111.2.6不同海拔高度氣體的壓力和溫度21-121.2.7空氣含濕量、溫度與密度的關系21-131.2.8空氣中水飽和值露點21-151.3氣體的基本熱力學與動力學規律21-191.3.1氣體的狀態變化及其熱力學過程21-191.3.2氣體的基本動力學規律21-201.3.3氣體通過收縮噴嘴或小孔的流動21-201.3.4容器的充氣和放氣特性21-211.3.5氣阻和氣容的特性及計算21-231.3.6管路的壓力損失21-241.3.7由于管路配件引起的壓力損失21-261.3.8由于管道摩擦引起的壓力損失21-261.3.9通過孔口的流量21-261.3.10氣動元件的簡化計算模型21-271.3.11測定b和C值21-281.3.12氣動組件的連接21-291.3.13日本管道JIS和美國管道NPT尺寸的轉換21-301.4氣動技術常用術語及圖形符號21-311.4.1氣動技術常用術語21-311.4.2氣動技術圖形符號21-311.5氣動技術基礎事項21-521.5.1氣動元件及系統公稱壓力系列21-521.5.2氣動元件的流通能力的表示方法21-521.5.2.1氣動元件流量特性的測定21-521.5.2.2氣動元件流通能力的其他表示方法21-551.5.3空氣的品質21-561.5.3.1壓縮空氣的品質分級與應用場合21-561.5.3.2各種應用場合對空氣品質的要求21-571.5.3.3空氣中的雜質對氣動元件的影響21-571.5.3.4ISO 8573-1:2010空氣質量標準21-581.5.4密封21-581.5.5氣動元件氣口螺紋21-601.6氣動技術常用計算公式和圖表21-65第2章氣動系統2.1氣動基本回路21-672.1.1換向回路21-672.1.2速度控制回路21-692.1.3壓力與力控制回路21-702.1.4位置控制回路21-732.2典型應用回路21-752.2.1同步回路21-752.2.2延時回路21-762.2.3自動往復回路21-762.2.4防止啟動飛出回路21-772.2.5防止落下回路21-782.2.6緩沖回路21-782.2.7真空回路21-792.2.8基本邏輯回路21-802.2.9其他回路21-842.2.10應用舉例21-902.3氣動系統的控制21-1032.3.1DIN 19226標準給出的控制系統類型21-1032.3.2根據信息的表示形式和信號處理形式的不同來分類的控制系統21-1032.3.3根據信號處理形式的不同來分類的控制系統21-1032.3.4根據有否反饋來分類的控制系統21-1032.3.5監控21-1042.3.6氣動順序控制系統21-1052.3.7繼電器控制系統21-1062.3.7.1常用繼電器控制電路21-1062.3.7.2典型的繼電器控制氣動回路21-1082.3.8可編程控制器控制系統21-1122.3.8.1可編程控制器的組成21-1122.3.8.2可編程控制器工作原理21-1132.3.8.3可編程控制器常用編程指令21-1142.3.8.4控制系統設計步驟21-1162.3.8.5控制系統設計舉例21-1172.3.9全氣動控制系統21-1182.3.9.1梯形圖符號集21-1182.3.9.2設計流程21-1202.3.9.3基本回路21-1212.3.9.4應用回路21-1212.3.9.5應用實例21-1292.3.10計算機數字控制系統CNC21-1292.3.11機器人控制系統RC21-1292.3.12氣動非時序邏輯系統設計21-1292.3.13設計舉例21-1302.3.13.1用公式法化簡邏輯函數21-1302.3.13.2應用卡諾圖化簡邏輯函數21-1312.4氣動系統自動化21-1322.4.1快速步進器21-1322.4.1.1雙手控制模塊21-1322.4.1.2氣動計數器21-1342.4.1.3氣動定時器21-1342.4.1.4電氣計數器21-1352.4.1.5差壓調節器21-1352.4.1.6氣動繼電器21-1352.4.1.7單噴嘴擋板放大器21-1362.4.2伺服定位系統21-1362.4.2.1帶有位移傳感器的驅動器21-1362.4.2.2軸控制器21-1362.4.3抓取系統21-1362.4.3.1抓取模塊21-1362.4.3.2笛卡兒系統21-1372.4.3.3平行運動系統21-1372.4.3.4控制器21-1372.4.4氣動自動化輔件21-138第3章氣動元件的選型及計算3.1氣源設備21-1443.1.1空氣壓縮機21-1443.1.2后冷卻器21-1503.1.3主管道過濾器21-1503.1.4儲氣罐21-1513.1.5干燥器21-1523.1.6自動排水器21-1543.2氣動執行元件21-1553.2.1氣動執行元件的分類21-1553.2.2氣缸21-1573.2.2.1氣缸的分類21-1573.2.2.2氣缸的常用安裝方式21-1613.2.2.3氣缸的結構21-1623.2.2.4氣缸特性21-1783.2.2.5理論出力表21-1803.2.2.6無桿氣缸的轉矩限制21-1833.2.2.7負載比(工作壓力5bar,摩擦因數0.01、0.2)21-1833.2.2.8氣缸質量(工作壓力5bar,負載比85%,氣缸直徑25~100mm)21-1843.2.2.9每100mm行程雙作用氣缸的空氣消耗量(修正了絕熱過程的損失)21-1843.2.2.10雙作用氣缸從20~100mm缸徑的理論耗氣量(100mm行程時)21-1853.2.2.11雙作用氣缸20~100mm缸徑時的實際流量21-1853.2.2.12氣缸的壓桿穩定計算21-1853.2.2.13氣缸相關標準選摘21-1873.2.2.14氣缸的選擇21-1903.2.3氣馬達21-1903.2.3.1氣馬達與液壓馬達和電動機的比較21-1903.2.3.2氣馬達、液壓馬達和電機的功率質量比與功率體積比21-1933.2.3.3各種形狀物體的轉動慣量計算公式21-1933.2.3.4計算換算到馬達軸的負載轉矩21-1953.2.3.5氣馬達的結構原理及特性21-1953.2.3.6氣馬達的特點21-1983.2.3.7氣馬達的選擇和特性21-1983.2.3.8氣馬達回路21-2003.2.4擺動氣缸21-2023.2.5氣爪21-2023.2.5.1氣爪分類21-2033.2.5.2氣爪受力計算21-2043.2.5.3氣爪使用注意事項21-2053.2.5.4SMC公司氣爪的選定21-2083.2.6氣動人工肌肉21-2123.2.6.1氣動人工肌肉的分類21-2123.2.6.2氣動人工肌肉的特性21-2183.2.6.3氣動人工肌肉的研究方向與應用21-2183.2.7氣動機構21-2193.2.7.1滑動機構21-2193.2.7.2滾動機構21-2193.2.7.3連桿機構21-2213.2.7.4阻擋機構21-2313.2.7.5連桿增力機構21-2313.2.7.6氣動擴力機構21-2343.2.7.7升降臺21-2353.2.7.8用氣動缸驅動的繩索機構21-2373.2.7.9使用齒輪齒條的直線運動機構21-2423.2.7.10使用回轉式執行機構的擺動運動機構21-2423.2.7.11使用回轉式執行機構的回轉運動機構21-2433.2.7.12使用擺動或回轉馬達的直線運動機構21-2433.2.7.13使用直線式氣動缸的回轉運動機構21-2443.3氣動控制元件21-2443.3.1方向控制閥21-2443.3.1.1換向閥21-2443.3.1.2其他方向控制閥21-2533.3.1.3閥島21-2543.3.2壓力控制閥21-2583.3.2.1減壓閥21-2583.3.2.2安全閥21-2643.3.2.3增壓閥21-2653.3.3流量控制閥(節流閥)21-2653.3.3.1流量控制閥的分類、結構和工作原理21-2663.3.3.2節流閥的典型流量特性21-2683.3.3.3節流閥的選擇21-2683.4氣動管路設備及氣動附件21-2683.4.1過濾器21-2683.4.2油霧器21-2713.4.3氣源處理三聯件和二聯件21-2713.4.4管接頭21-2723.4.5氣動視覺指示器21-2733.4.6二位二通螺紋插裝閥(單向閥)21-2733.4.7鎖定閥21-2733.4.8儲氣罐充氣閥21-2753.4.9呼吸器21-2753.4.10自動排水器21-2753.4.11快速排氣閥21-2753.4.12典型的梭閥21-2763.4.13自動電氣排水閥21-2773.4.14氣管21-2773.4.14.1氣動管道的尺寸21-2773.4.14.2氣動管道允許的最高工作壓力和最小彎曲半徑21-2783.4.14.3壓力與溫度轉換系數21-2783.4.15消聲器21-2793.4.16油壓緩沖器21-2793.5真空元件及真空系統21-2833.5.1空壓機和真空泵的分類21-2833.5.2壓力等級和術語21-2843.5.3真空系統的構成、分類及應用21-2843.5.3.1真空范圍與應用21-2843.5.3.2通過孔口的真空流量21-2853.5.3.3常用的真空度量單位21-2853.5.3.4壓力系統和真空系統原理對照21-2873.5.3.5可用的組合式壓縮機/真空泵系統21-2873.5.3.6真空泵與真空發生器的特點21-2873.5.3.7真空泵的分類21-2883.5.3.8真空泵的性能21-2883.5.3.9真空泵的選擇21-2903.5.3.10真空泵的正確使用與保養要點21-2933.5.4真空系統的構成、分類及應用21-2933.5.5真空發生器21-2953.5.6真空吸盤21-2983.5.7真空輔件和真空系統21-3013.6氣動比例(伺服)控制元件21-3063.6.1氣動比例(伺服)控制系統21-3063.6.2氣動比例(伺服)閥21-3083.6.2.1氣動比例(伺服)閥的分類21-3083.6.2.2氣動比例(伺服)閥的主要構成部件及其工作原理21-3093.6.2.3典型電-氣比例閥21-3143.6.3氣動比例(伺服)系統應用舉例21-3193.6.4電氣比例閥用控制器21-3203.6.5電氣比例定位器21-3223.6.6電氣比例變換器21-3233.6.7終端定位模塊與電子末端定位軟停止控制器21-3253.7安全氣動系統新元件21-3263.7.1軟啟動泄氣閥21-3263.7.2接頭型截止閥21-3263.7.3氣動保險絲21-3263.7.4自卸空安全快速接頭21-3283.7.5雙手控制裝置21-3283.7.6鎖定閥21-3303.7.7速度控制閥(帶殘壓釋放閥)21-3313.7.8緩慢啟動電磁閥減速閥(外部先導式電磁閥)21-3313.8氣動邏輯元件21-3323.8.1基本邏輯門21-3323.8.2邏輯單元的性能、結構和工作原理21-3323.8.3常用邏輯元件21-3383.8.3.1截止式邏輯元件21-3383.8.3.2膜片式邏輯元件21-3443.8.3.3滑閥式邏輯元件21-3463.8.3.4順序控制單元21-3493.8.3.5氣動邏輯元件的性能及使用21-3503.8.3.6氣動邏輯控制的選擇21-3523.8.3.7氣動邏輯元件產品(park公司)21-354第4章信號轉換裝置4.1氣-電轉換器21-3564.1.1干簧管式氣-電轉換器21-3564.1.2膜片式氣-電轉換器21-3564.1.3壓力開關21-3574.1.3.1高低壓控制器21-3574.1.3.2可調壓力開關21-3584.1.3.3多用途壓力開關21-3584.2電-氣轉換器21-3594.3氣-液轉換器21-3594.3.1工作原理21-3594.3.2選用21-3614.3.3使用注意事項21-3624.4氣-液元件21-3644.4.1氣-液阻尼缸21-3644.4.2氣-液增壓缸21-367第5章高壓氣動技術和氣力輸送5.1高壓氣動技術21-3695.1.1高壓壓縮空氣的主要來源21-3695.1.2高壓氣動元件和輔件21-3705.1.3使用高壓氣動時注意問題21-3765.1.4高壓氣動技術的應用21-3765.2氣力輸送21-3795.2.1氣力輸送的特點21-3795.2.2氣力輸送裝置的型式21-3795.2.3氣力輸送裝置的主要設備21-3835.2.3.1供料器21-3835.2.3.2輸料管道、管件21-3855.2.3.3分離器(卸料器)21-3865.2.3.4閉風器21-3885.2.3.5除塵器21-3885.2.3.6氣源機械21-3885.2.3.7消聲器21-3885.2.4氣力輸送的應用21-388第6章氣動系統的維護及故障處理6.1維護保養21-3906.2維護工作內容21-3926.3故障診斷與對策21-3936.4常見故障及其對策21-3956.5氣動系統的噪聲控制21-4006.5.1往復壓縮機的噪聲對策21-4006.5.1.1整機噪聲組成21-4006.5.1.2壓縮機的噪聲控制21-4006.5.1.3低噪聲壓縮機站的設計21-4016.5.2回轉式壓縮機的噪聲對策21-4016.6壓縮空氣泄漏損失及其對策21-4046.7壓縮空氣系統的節能21-4046.7.1壓縮空氣系統能耗評價體系及節能診斷方法21-4046.7.2空壓機群運行優化管理21-4046.7.3供氣環節節能監控管理21-4056.7.4末端節能用氣設備21-406第7章氣動元件產品7.1氣動執行器21-4077.1.1普通單活塞桿氣缸21-4077.1.1.1PB系列單活塞桿氣缸(4~16)21-4077.1.1.2QCJ2系列微型單活塞桿氣缸(6~16)21-4127.1.1.310Y-1系列小型單活塞桿氣缸(8~50)21-4177.1.1.4QGP系列單活塞桿氣缸(10,16)21-4217.1.1.5QC85系列標準小型單活塞桿氣缸(ISO 6432)(10~25)21-4257.1.1.6MA系列單活塞桿氣缸(16~63)21-4277.1.1.7QGBX小型單活塞桿氣缸(ISO 6432)(20~32)21-4337.1.1.8QGX小型單活塞桿氣缸(20~40)21-4357.1.1.9QCM2系列小型單活塞桿氣缸(日本規格)(20~40)21-4417.1.1.10QC75系列小型單活塞桿氣缸(歐洲規格)(32~40)21-4447.1.1.11QDNC系列標準方型單活塞桿氣缸 (ISO 6431)(32~100)21-4467.1.1.12QSC系列標準單活塞桿氣缸(ISO 6430)(32~100)21-4497.1.1.13QGBZ中型單活塞桿氣缸(ISO 15552)(32~125)21-4527.1.1.14QC95系列單活塞桿標準氣缸(ISO 6431)(32~200)21-4587.1.1.1510B-5系列無拉桿氣缸 (32~200)21-4617.1.1.16QGZ中型單活塞桿氣缸(40~100)21-4647.1.1.17QGC系列重載單活塞桿氣缸(80~160)21-4697.1.1.18JB系列緩沖單活塞桿氣缸(80~400)21-4707.1.1.19QGD大型單活塞桿氣缸(125~350)21-4737.1.2普通雙活塞桿氣缸21-4817.1.2.1XQGAX2系列小型雙活塞桿氣缸(12~32)21-4817.1.2.2QGY(EW)系列雙活塞桿薄型氣缸(20~125)21-4817.1.2.3QGEW-2系列無給油潤滑雙活塞桿氣缸(32~160)21-4827.1.2.410A-3ST系列雙活塞桿緩沖氣缸(32~400)21-4847.1.2.5XQGAy2(By2)系列輕型雙活塞桿氣缸(40~63)21-4857.1.2.6QGEW-3系列無給油潤滑雙活塞桿氣缸(125~250)21-4857.1.3薄型氣缸21-4867.1.3.1QCQS系列薄型氣缸(日本規格)(12~25) 21-4867.1.3.2ACP系列薄型氣缸 (12~100)21-4887.1.3.3ACQ系列超薄型氣缸(12~100)21-4927.1.3.4SDA系列超薄型氣缸(12~100)21-5007.1.3.5QCQ2系列薄型氣缸(日本規格)(12~100)21-5077.1.3.6QGDG系列薄型帶導桿氣缸(12~100)21-5107.1.3.7QCN系列薄型氣缸(歐洲規格)(16~100)21-5127.1.3.8QADVU系列緊湊型薄型氣缸 (16~100)21-5157.1.3.9QGY系列無給油潤滑薄型氣缸(20~125)21-5197.1.3.10QGY-M系列桿端外螺紋薄型氣缸(20~125)21-5207.1.3.11QGS短行程/緊湊型薄型氣缸(32~100) 21-5217.1.3.12QGY(Z)系列帶導桿防轉薄型氣缸(32~100)21-5237.1.4擺動氣缸21-5247.1.4.1ACK系列擺動氣缸(25~63)21-5247.1.4.2QGHJ系列回轉夾緊氣缸(25~63)21-5257.1.4.3QGK系列無給油潤滑齒輪齒條擺動氣缸(20~125)21-5267.1.4.4QRC系列擺動氣缸(40~125)21-5297.1.4.5QGH擺動(回轉)氣缸(50~100)21-5307.1.5其他特殊氣缸21-5317.1.5.1無活塞桿氣缸21-5317.1.5.2行程可調氣缸21-5377.1.5.3增力氣缸21-5397.1.5.4步進氣缸21-5407.1.5.5帶導桿氣缸21-5447.1.5.6沖擊氣缸21-5567.1.5.7氣-液缸21-5577.1.5.8膜片氣缸21-5597.2方向控制閥21-5607.2.1四通、五通電磁換向閥21-5607.2.1.13KA2系列電磁換向閥(Rc1/8)21-5607.2.1.2M3KA2系列電磁換向閥(Rc1/8~Rc1/4)21-5627.2.1.33KA3系列換向閥(Rc1/4)21-5637.2.1.4M3KA3集裝型電磁換向閥(Rc1/4,Rc3/8)21-5657.2.1.5QDI系列電控換向閥(DN6~DN25)21-5667.2.1.64V100系列電磁換向閥(M5~Rc1/8)21-5677.2.1.74M100~300系列電磁換向閥(Rc1/8~Rc3/8)21-5697.2.1.8XQ系列二位五通電控換向閥(G1/8~G1/2)21-5727.2.1.9XQ系列三位五通電控換向閥(G1/8~G1/4)21-5737.2.2二通、三通電磁換向閥21-5747.2.2.1Q23DI型電磁先導閥(DN1.2~DN3)21-5747.2.2.23V100系列電磁換向閥(M5~Rc1/8)21-5757.2.3氣控換向閥21-5777.2.3.13A100系列氣控換向閥(M5~Rc1/8)21-5777.2.3.24A100系列氣控換向閥(M5~Rc1/8)21-5797.2.3.33KA2系列5通氣控閥(M5~Rc1/8)21-5807.2.3.43KA3系列5通氣控閥(Rc1/8~Rc1/4)21-5817.2.3.53KA4系列5通氣控閥(Rc1/8~Rc3/8)21-5827.2.4手控、機控換向閥21-5847.2.4.1234R8系列四通手動轉閥(G1/8~G3/4)21-5847.2.4.2S3系列機械閥(M5~Rc1/4)21-5867.2.5單向閥21-5887.2.5.1KA系列單向閥(DN3~DN25)21-5887.2.5.2KAB系列可控型單向閥(DN8~DN25)21-5897.2.6其他方向控制閥21-5907.2.6.1QS系列梭閥(DN3~DN25)21-5907.2.6.2KP系列快速排氣閥(DN3~DN25)21-5917.2.6.3KSY系列雙壓閥(DN3~DN15)21-5917.2.6.4XQ系列二位三通、二位五通氣控延時換向閥(G1/8~G1/4)21-5927.3流量控制閥21-5937.3.1QLA系列單向節流閥(DN3~DN25)21-5937.3.2ASC系列單向節流閥(Rc1/8~Rc1/2)21-5957.4壓力控制閥21-5967.4.1減壓閥21-5967.4.1.1QAR1000~5000系列空氣減壓閥(M5~G1)21-5967.4.1.2QTYA系列空氣減壓閥(DN3~DN15)21-5997.4.1.3QPJM2000系列精密減壓閥(G1/4)21-6007.4.2順序閥21-6017.5氣動管路設備21-6017.5.1空氣過濾器21-6017.5.1.1QAF1000~5000系列空氣過濾器(M5~G1)21-6017.5.1.2QAFM3000~4000油霧分離器(G1/4~G1/2)21-6037.5.1.3QAFD3000~4000系列微霧分離器(G1/4~G1/2)21-6047.5.1.4QAMG3000~4000系列水滴分離器(G1/4~G1/2)21-6057.5.1.5QSLA系列空氣過濾器(DN3~DN15)21-6067.5.2油霧器21-6077.5.2.1QAL1000~5000系列空氣油霧器(M5~G1)21-6077.5.2.2QYWA系列油霧器(DN3~DN15)21-6097.5.3過濾減壓閥21-6107.5.3.1QAW1000~4000系列空氣過濾減壓閥(M5~G3/4)21-6107.5.3.2QFLJB系列空氣過濾減壓閥(DN8~DN25)21-6127.5.4過濾器、減壓閥、油霧器三聯件(二聯件)21-6137.5.4.1QAC1000~5000系列空氣過濾組合(M5~G1)21-6137.5.4.2QFLJWA系列三聯件(DN3~DN25)21-616第8章相關技術標準及資料8.1氣動相關技術標準21-6188.2IP防護等級21-6248.3關于凈化車間及相關受控環境空氣等級標準及說明21-6258.4關于靜電的標準及說明21-6288.5關于防爆的標準21-6318.6食品包裝行業相關標準及說明21-6318.7用于電子顯像管及噴漆行業的不含銅及聚四氟乙烯的產品21-6358.8美國危險品表21-6368.9危險等級劃分表21-6378.10加拿大危險品表21-6378.11材料相容性表21-638參考文獻2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