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然保護地作為保護自然資源的有效手段,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我國現存自然保護地交叉重疊現象嚴重,存在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等問題。據此,我國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明確了整合交叉重疊自然保護地與歸并優化相鄰自然保護地的要求與相關原則。本書契合政策導向,對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優化與邊界劃定的思路與技術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自然保護地邊界劃定的技術框架,并以江郎山保護地為例展開實證研究,基于“三線”協調進行了保護地布局優化評估,開展了新保護區邊界劃定與三次邊界優化,形成新的保護地邊界,最后提出自然保護地邊界優化的相關制度保障建議。本書為浙江省江山市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后續規劃設計提供了范圍及管控依據,也為我國新時代自然保護地整合中的布局優化與邊界劃定提供了新思路方法與技術范式參考。
本書適合相關專業的院校師生、研究人員、景觀規劃師、項目建設管理人員,以及關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空間治理的人士閱讀使用。
第1章 政策背景 / 1
1.1 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時代背景 / 1
1.2 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的關鍵時期 / 3
1.3 自然保護地專項規劃的核心問題 / 5
第2章 我國自然保護地布局現狀及問題分析 / 7
2.1 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設現狀 / 7
2.2 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發展歷程 / 9
2.2.1 自然生態保護階段(1956—1981年) / 9
2.2.2 風景游憩功能興起階段(1982—1999年) / 10
2.2.3 多類型自然保護地涌現階段(2000—2013年) / 10
2.2.4 體系改革與整合重組階段(2014年至今) / 10
2.3 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管理的邏輯與經驗 / 11
2.3.1 我國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的兩類治理邏輯 / 11
2.3.2 我國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的兩重主要經驗 / 13
2.4 我國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 14
2.4.1 多頭管理與重疊管制造成的部門外部性 / 14
2.4.2 屬地管理架空部門管制造成的區域外部性 / 16
2.4.3 長期自主申報制度導致自然保護地空缺問題嚴重 / 17
2.4.4 搶救式保護導致劃界不嚴謹、歷史遺留問題較多 / 17
2.4.5 權屬不明、產權制度不健全影響自然保護地管制效力 / 17
第3章 國內外自然保護地布局優化與空間管制進展概述 / 19
3.1 自然保護地的空間布局優化 / 19
3.1.1 生態熱點地區和保護優先性評價 / 19
3.1.2 自然保護地布局優化思路 / 21
3.2 自然保護地的分區分類 / 22
3.2.1 國外自然保護地分區分類系統 / 22
3.2.2 我國自然保護地分區分類系統 / 25
第4章 規劃實踐項目概況 / 29
4.1 江山市基本情況 / 29
4.1.1 行政區劃 / 29
4.1.2 城市發展 / 31
4.2 江山市自然人文概況 / 32
4.2.1 自然地理 / 32
4.2.2 歷史人文 / 33
4.3 江山市現有自然保護地現狀情況 / 34
4.3.1 江山市現有自然保護地分布情況 / 34
4.3.2 江山仙霞嶺省級自然保護區分級分類設置情況 / 40
4.3.3 江郎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分級分類設置情況 / 43
4.3.4 江山金釘子地質遺跡省級自然保護區分級分類設置情況 / 46
4.3.5 浙江江山港省級濕地公園分級分類設置情況 / 50
4.3.6 仙霞國家森林公園分級分類設置情況 / 52
4.3.7 江山浮蓋山省級地質公園分級分類設置情況 / 55
4.4 現狀問題總結 / 58
第5章 自然保護地布局優化及邊界劃定 / 61
5.1 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原則與布局優化評估 / 61
5.1.1 相鄰自然保護地整合原則 / 61
5.1.2 重疊區域的處理原則 / 61
5.1.3 空間布局優化評估原則 / 62
5.2 基于“三線”協調的自然保護地范圍初步候選區域篩選 / 63
5.2.1 評價目的 / 63
5.2.2 評價對象 / 64
5.2.3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 64
5.2.4 指標標準化與權重配賦方法 / 67
5.2.5 評價模型 / 68
5.3 自然保護地邊界優化的評定參考要素 / 71
5.3.1 影響邊界劃定的核心因素 / 71
5.3.2 邊界優化參考要素選取 / 73
5.4 自然保護地邊界優化技術流程 / 74
5.4.1 資源本底評估與初次聚合優化 / 74
5.4.2 自然保護地元素與資源基底聚類的相交 / 75
5.4.3 銜接協調既有建設管制條件 / 76
5.5 自然保護地邊界優化制度保障 / 76
5.5.1 明確自然資源權屬,實行統一分級管理 / 76
5.5.2 加強“一張圖”信息化和立體化動態監測管理 / 77
5.5.3 健全自然保護地評估與調整優化體系 / 77
5.5.4 加強要素橫向流動與跨行政區合作 / 77
5.5.5 推行自然保護地拓展加盟小區設置 / 77
第6章 基于現實基礎的自然保護地邊界優化與銜接 / 79
6.1 銜接國土空間“三區三線” / 79
6.1.1 沖突圖斑的三類用地適宜性分析 / 79
6.1.2 三類用地適宜區初劃 / 81
6.2 江山市域風景綜合價值評價 / 81
6.2.1 市域范圍風景綜合價值評價 / 81
6.2.2 現狀自然保護地資源評價 / 93
6.3 自然保護地候選范圍的初劃 / 101
6.3.1 調查單元空間聚類與資源本底評估 / 101
6.3.2 潛在保護地圖斑劃定及候選范圍C2確定 / 107
6.4 自然保護地范圍邊界的優化調整 / 108
6.4.1 現狀自然保護地邊界整合 / 108
6.4.2 自然保護地范圍邊界整合前后對比 / 125
第7章 自然保護地內部空間管制方法探索 / 137
7.1 自然保護地空間管制的分級分類體系 / 137
7.1.1 自然保護地分級管控 / 137
7.1.2 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 / 139
7.2 自然保護地空間管制的功能分區設想 / 140
7.2.1 自然保護地分區方案設想 / 140
7.2.2 既有自然保護地分區轉換 / 142
7.2.3 自然保護地分區管控規則 / 155
7.3 自然保護地空間管制的協調性 / 157
7.3.1 分類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 157
7.3.2 對接調整空間規劃 / 158
7.3.3 探索社區共管共建模式 / 158
7.4 自然保護地空間管制的央地協同模式探索 / 159
7.4.1 國際國家公園空間管制的經驗啟示 / 160
7.4.2 縱向分級確定央地政府事權邊界 / 161
7.4.3 橫向分類確定專業部門涉入深度 / 162
7.5 自然保護地空間管制的利益協調機制探索 / 164
7.5.1 自然保護地主要損益協調工具 / 164
7.5.2 四類損益協調機制適用情境分析 / 164
后記 / 168
參考文獻 / 169